康某某,女,25岁,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痛经11年。
现病史:患者自月经初潮起痛经11年,经前痛始,第二日疼痛加剧,每伴有肛门坠胀、疼痛,遇热痛减,医院行抗子宫内膜内膜抗体检查,检查报告示患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呈阳性,B超示:卵巢巧克力囊肿,未规范治疗。辰下:患者身困,肛门坠胀,舌质淡苔白,脉沉。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9g白芍9g桂枝9g
细辛6g川木通6g黄芪20g
乌药12g益母草20g杜仲12g
桑寄生12g香附12g菟丝子15g
紫苏梗12g炒枳壳12g栀子12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
二诊(.6.27):月经昨行,诉经前腹痛较前已缓,身困,血块多,口干,胃脘时痛,舌质淡苔白,脉沉。
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黄芪20g当归9g白芍9g
柴胡9g乌药12g香附15g
紫苏梗12g益母草12g谷麦芽各12g
青陈皮各12g川芎9g栀子12g
三七3g牡蛎30g(先煎)杜仲12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用。
三诊(.7.4):月经止,经期腹痛缓,经行较畅,胃痛止,白带量多,舌质淡苔白,脉弦。
处方:柴胡舒肝散加减
黄芪20g当归9g白芍9g
柴胡9g薄荷6g(后入)谷麦芽各12g
青陈皮各12g栀子12g生地12g
川芎9g香附15g黄柏12g
苍术12g鸡冠花15g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用。
后依照前法调理数月,随访患者诉痛经未再发作,诸症悉除。
按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学“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癥瘕”、“积聚”等范畴。其病情缠绵难愈,病因复杂,多为患者素来体虚,亦或者感受外来邪气或宫胞受损以至气血不调,瘀阻冲任,久而久之结为“癥瘕”。此病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以“虚”“瘀”“寒”为主。并且此病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其治疗需要相当长的周期。
对于该病的治疗,不应仅局限于活血化瘀止痛。张师根据女性月经周期性变化时的生理特点行分期辨治进。患者初诊时处于月经前一周,此时张师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意在经期前温阳补肝,通脉止痛。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桂枝温通经脉,加细辛助桂枝温通之力;川木通通经脉,以畅血行;益母草活血利水;乌药温肾散寒,合紫苏梗、炒枳壳、香附行气止痛;黄芪,寄生,杜仲,菟丝子补益脾肾;栀子清心凉血,防方中温通之药太过。
二诊患者处于月经期,张师予患者柴胡舒肝散加减意在益气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经,让月经顺利排出。方中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陈皮、青皮、枳壳、乌药合用健脾疏肝理气;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牡蛎镇定安神,软坚散结;谷芽麦芽健胃和中;黄芪、杜仲补益脾肾;三七消瘀止痛;栀子清心凉血。
三诊患者处于月经过后,张师予患者柴胡舒肝散加减,补益脾胃,疏肝理气。脾胃得固,则气血有生化之源,亦可助下轮月经前期扶正攻邪之疗效。方中黄芪补脾益气,助当归补血养血;香附、薄荷、柴胡合用疏肝解郁;栀子凉血清心;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患者诉白带量多,故加黄柏,苍术,鸡冠花合用健脾燥湿,清利下焦湿热。
综上所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补虚,化瘀应贯穿整个疾病治疗的始终。需要注意的是,在月经期切不可用破血攻伐之药,同时应注意在妇科疾病中,患者肝脾肾的相关性。随证加减,以兼顾其肝脾肾的病机转归。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张喜奎诊马来辑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