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案
病案分享
患者王某,男,62岁,.9.18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胸痛半月。
现病史:患者近半月来时有胸闷胸痛,近期每日发作5-6次,每次发作有胸前区压榨感,每次持续约5-10分钟,夜间发作频繁,自服“消心痛”后症状可缓解。因患者惧怕冠脉造影,故门诊求助于何迎春老师。
刻下症:腰膝酸软,怕冷乏力,夜间盗汗(严重时汗出湿透睡衣),小便频数,尤其夜尿4—5次/日,口干喜饮。胃纳尚可,大便正常。平日性急易暴躁,体型偏胖,唇色偏黑,舌暗苔白腻,脉沉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
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常规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胸痹(阴阳两虚,兼痰湿阻滞)。
治则: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兼化痰祛湿、理气和血。
处方:二仙汤合丹参饮加减,
仙灵脾15g仙茅15g巴戟天15g
知母10g黄柏10g当归15g
炒白芍15g浮小麦30g桂枝15g
焦山栀6g丹参15g砂仁6g(后下)
檀香6g桑白皮12g紫苏梗12g
煅磁石30g(先煎)炙甘草10g大枣15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共7剂。
二诊:患者胸闷胸痛明显好转,近期未发作,怕冷好转,行走后乏力感减轻,盗汗好转,夜尿次数减少。现觉鼻息不畅,既往每逢气温下降则鼻炎发作,舌暗苔薄白,脉沉细。守原方加入辛夷15g、苍耳子15g、干姜6g、附子6g(先煎)。继服7贴。
三诊:患者自诉诸症进一步改善,无胸闷胸痛发作,怕冷明显好转,夜尿、盗汗、鼻息不畅均消失,行走及锻炼后无乏力感。原方附子、干姜均加量至12克,继续巩固治疗1月,诸症未再复发。嘱咐患者必要时做心脏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按语
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所主。“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该患者年长,肾气由盛渐衰,天癸渐竭。《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主藏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肾精不养腰府,则腰膝酸软;肾阳失于温煦,故见畏寒怕冷;肾气化失职,肾气不固,故见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肾精亏虚、骨失充养,则行走乏力;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唇色偏黑,舌质偏暗。“阴在内,阳之守”、“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宜潜藏,不宜妄动,该患者肾阳不足,相火旺盛,逼津外出,故见盗汗。
因此该患者病机总属肾阴阳失调,肾精不足,相火旺盛。
何师选用20世纪50年代张伯讷所创二仙汤为主加减。该方由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六味药物组成,是调补阴阳的基本方。方中仙茅、仙灵脾温肾阳,补肾精,辛温助命门而共为主药;巴戟天温助肾阳、强筋骨,性柔不燥以助二仙温养之力,为臣药;黄柏、知母苦寒,入肝肾经,既滋肾阴之不足,又泻相火之有余为佐药;当归温润入肝经及冲任二脉,补肝血,是为佐使药。
因患者平素嗜食肥甘、体型肥胖,易致痰湿阻滞,日久则痰瘀互结,不通则痛发为胸痹,故合用丹参饮化痰除湿、宽胸理气、行气活血以治标。
二仙汤温补肾阳,苦泄相火,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平衡之特点。临证中凡见肾阴阳失调之证,均可选用该方加减化裁。
THE
END
何迎春出诊安排
每周二、三上午:医院门诊六楼名医馆(杭州市体育场路号)
每周四上午:广兴堂国医馆(杭州市凤起路与新华路交界双眼井巷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