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栽培历史
紫苏原产中国,中国两千年前解释词意的专著《尔雅》中就有紫苏的记载。西汉扬雄《方言》(公元前1世纪)记有;“苏……其小者谓之)。据宋代地方志《赤诚志》卷三十六《物产"蔬之属》记载:台州常见上市的蔬菜有苏(紫苏、花苏、板苏)等。本草纲目还载:"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
紫苏的药性汇解
《本草崇原》:紫苏气味辛温。其叶昼挺暮垂,秉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去邪毒,则能辟恶气。
《本草求真》:紫苏专入肺,兼入心、脾。背面俱紫,辛温香窜,五月端午采用。凡风寒偶伤,气闭不利,心膨气胀,并暑湿泄泻,崩淋,喉腥口臭,俱可用此调治。取其辛能入气,紫能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
《神农本草经读》:紫苏气微温,秉天之春气而入肝;味辛得地之金味而入肺。
《本草新编》:紫苏梗,味辛,气微温,无毒。入心,肺二经。发表解肌,疗伤风寒,开胃下食,消胀满,除脚气。苏子降气定喘,止咳逆,消膈气,破坚症,定霍乱呕吐。此苏虽有叶与梗、子之分,而发表解肌,定喘定呕,未尝有异。但叶与梗宜少用,而子则多收于散,亦在人临症而酌用之耳。
紫苏嫩叶每百克含蛋白质3.8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6.4克,磷44毫克,铁2.3毫克,胡萝卜素9.09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35毫克,尼克酸1.3毫克,维生素C47毫克,还用挥发油等物质具有特异芳香。
紫苏叶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治疗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
《本草纲目》载“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我国民间还用紫苏作天然防腐剂。用鲜紫苏叶包鱼、肉等易腐食物,将其置于室内通风处,常温下克保存4—5天还呈新鲜状。
紫苏的药食同源
紫苏在中国常用中药,少数地区也有用它做蔬菜或入茶,种植约有年历史。明代李时珍曾记载“此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食甚香,夏用作熟烫饮之”。紫苏叶也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种子也称苏子,有镇咳平喘、祛痰的功能;种子出的油也叫苏子,长期食用苏子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疗效。
日本的青紫苏深受日本人欢迎,是日本料理中的代表性风味调料之一,被称之为“救命稻草”。
韩国紫苏的叶片比日本青紫苏要更大、更圆、更为平坦,而且据此较为细密,一面是紫红色,一面是绿色。韩国人用紫苏制作泡菜,吃烤肉时习惯用新鲜的紫苏叶或者辣椒叶搭配。
越南人在炖菜和煮菜中加入紫苏叶,还将紫苏叶摆放在越南米粉上作为装饰。他们食用的紫苏叶一面红中带绿,一面是紫色,与日本紫苏品种相比香气更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