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走病自呀己痛的呀路无,
路空
走格
●●●
中药是有个性的,如同人有自己的行走方式。有的药“上进”,于是往上升,有的药“沉静”,总是向下降;有的药“憧憬逐鹿中原”,便走五脏,有的药“向往天涯海角”,便走四肢……
如何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要去体会。
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许多都含有可以破解的密码。诸如一些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比如沉香。
——半夏小姐
●●●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植物类药,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
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非常轻,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我们体表的邪气。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则走人体的四肢,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能升能降,在人体内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
◣「根」分三部,用药讲究◢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
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不过,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我们在用根部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但是像人参这样珍贵的药材,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就留下来,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它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它会往下走得快一点;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芯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
◣中药为何又称「本草」,不称「本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无需补的时候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有的在缝隙里剔不下来,扔在地上,蚂蚁爬上去了,就啃得光溜溜,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效果。
但是,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是救人的,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
◣「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
虫类药有入气分、入血分之区别。清康熙的叶天士比较善于用虫类的药,他总结说:“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有的虫子有血,有的虫子没有血。比如说一只蚂蚁,你把它拈死,就没有红色的血。
当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有血,可以是其他颜色,但没有红色,在中医里就叫无血,这样的虫子入药往往走气分。
知了死后,把它剥开,看不到红色的,则认为知了没有血,但蛇肯定有血,所以蝉蜕走气分,蛇蜕走血分。
其他的药也是如此。红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气分为主。紫苏叶一面红一面绿,有的叶子春夏绿则秋变红,这说明它一定能沟通气血;或者说当它青的时候采就入气分为主,红的时候采就以入血分为主。但不管何时采摘,因为它在红和绿之间的变化,定是能沟通气血的。
当然,凡事无绝对。
比如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金银花不是红的,所以入气分,但它也入血分,这又另当别论。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它入血分。但三七是什么颜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黄色的,里面则是墨绿色的,没听说它是红色的,却依然走血分。
●●●
◣「走而不守」与「守而不走」◢
药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有的是走而不守,有的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排便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
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它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得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
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要走了,你怎么还不走?”甘草只好说:“那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
via:中国中药杂志
(id:cjcmmmyc)
文
王氏知秋
编
半夏小姐
中
药
亦
个
性
王氏知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