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面医院医师,且内容多针对专科医生,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科研的需要,而针对基层全科医生及患者的指南相对较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以广大基层医师及患者为服务对象,基层医生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生对常见消化疾病的诊疗水平,医院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
在《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推荐使用荜铃胃痛颗粒;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推荐使用胃苏颗粒;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推荐使用双花百合片。该指南的发布后,一定会给基层医生带来了新的选择。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1.1治疗原则
对于治疗而言,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证候诊断还不能统一,缺乏客观化。综合考虑胃镜黏膜表现特点、病理改变等,微观与宏观,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黏膜腺体和细胞再生,改善胃黏膜血流,减轻急慢性炎症,促进萎缩和肠化逆转,改善异型增生。
本病的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者多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虚者多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病程日久,因虚致实,常伴有胃络瘀阻。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对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又当以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为法,以恢复脾升胃降为目的。
1.2内治法---中成药
1.2.1肝胃气滞证:气滞胃痛颗粒(冲剂)、胃苏颗粒(无糖型)
胃苏颗粒(无糖型):
a)处方来源:《医保目录(年版)》。
b)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
c)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d)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孕妇忌服。
1.2.6胃络瘀阻证:摩罗丹、元胡止痛颗粒、荜铃胃痛颗粒
荜铃胃痛颗粒:
a)处方来源:《医保目录(年版)》。
b)药物组成:荜澄茄、延胡索、黄连等。
c)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d)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3次。
2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治疗原则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调整饮食结构和调节情志则是常用的基础治疗。中医治疗首当调理气机、固护脾胃,以健脾理气为基本大法。初期病变以邪为主,当以祛邪为法,辩证施以理气消胀、消积导滞、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法;后期病变以虚实夹杂或虚为主,治予健脾兼以理气、消食、化湿、祛痰等治疗。对于寒热错杂者,当施以辛开苦降之法,辩清寒之轻重,确定相应治法。
2.2中医内治法--中成药
2.2.2肝胃不和证:达立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金胃泰胶囊、荜铃胃痛颗粒
胃苏颗粒: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年版一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医保目录(年版)》
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
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荜铃胃痛颗粒:
a)处方来源:《中国药典(年版一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医保目录(年版)》。
b)药物组成:荜澄茄、延胡索、黄连等。
c)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d)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3
复发性口腔溃疡
3.1治疗原则
3.1.1发作期
以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为治疗目标。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对于症状较重及发作频繁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和全身联合用药方案。中医药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的精神,发作期患者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以清热泻火,急则治标为原则,对于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者,又当以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为法。
3.1.2间歇期
以维持缓解,减少溃疡复发为治疗目标。对于轻型患者或无证可辨者,重点在于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注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畅情志,保证睡眠。对于大邪已去、余邪未尽的患者,及有明显阴虚、脾虚及脏腑机能失调的患者应该遵循缓则治其本的精神,进行相应的辨证治疗。
3.2内治法--中成药
3.2.2心脾积热证:黄连上清丸、双花百合片
双花百合片:
处方来源:《药典(年版一部)》
药物组成:黄连、苦地丁、地黄、板蓝根、紫草、金银花、淡竹叶、干蛇胆、百合、细辛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用于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症见口腔黏膜反复溃疡,灼热疼痛,口渴,口臭,舌红苔黄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