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药对27紫苏梗藿香梗

大黄

大黄又名川军。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本品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其力猛而下行。其功用:①能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为苦寒攻下之要药,用于治疗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出现的热积便秘、胸腹胀闷、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口干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之症;②治寒积便秘(寒邪影响肠胃,致使排便不畅,粪便积结在里,即所谓阴寒结聚)、热泻下痢(类似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③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胆退黄,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烫伤、火伤、吐血、衄血、风火赤眼、咽喉肿痛等实火上炎之症及湿热黄疸(类似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新生儿溶血症等);④能活血化瘀,用于治疗产后瘀血腹痛、血瘀经闭,以及跌打损伤、瘀阻作痛者;⑤治疗胃痛泛酸、胃部烦热等症。

附子

附子又叫附片。味辛、甘,性大热。本品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下可补肾阳以益火,是一味温补命门之火,温里回阳救逆的要药。既能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症;又能治疗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气促喘急等阳气暴脱之症;还能益命门火而暖脾胃,助阳化气以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又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症,以及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引起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之症。此外,本品还可通行十二经脉、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等症。盖附子为纯阳之品,其功用论述详尽者,首推汪昂,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处不至,能引补气药恢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补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伍用功能:

大黄气味重浊,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称将军,专功荡涤泻下,推陈出新,导实热积滞从大肠而解;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温肾壮阳,大补真火,温脾阳以散寒凝、止疼痛。二药伍用,一辛一苦,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使热而不甚,寒而不烈,通腑气、荡积滞,减肥排毒之功益彰。

主治:

1、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胁下或腰胯偏痛,证属肾阳衰微、阴寒内盛、寒凝食滞者;

2、年老体弱、寒实内结之便秘等症;

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者;

4、前列腺增生肥大者。

常用量:

大黄:3-12克,后下

附子:3-15克

经验:

大黄、附子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主治肾虚寒结症: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明·张璐云:“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益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攻者也。”大黄与附子的用药剂量比例:①治大便秘结为2:1;②大便溏者1:2;③治急性肠炎(泄泻),加血余炭10克,左金丸1-0克;④治前列腺增生,加橘核、荔枝核各10~15克,亦可加益母草30克,意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改善病所的血液循环,促进肿胀的消散与吸收。

推荐阅读:

经典药对(1)地黄、淫羊藿经典药对(2)黄精、续断经典药对(3)鸡内金、麦芽经典药对(4)黄芪、浮小麦经典药对(5)石菖蒲、郁金经典药对(6)山茱萸、牡蛎经典药对(7)大枣、黑锡丹经典药对(8)橘核、荔枝核经典药对(9)枇杷叶、六一散经典药对(10)苍术、玄参经典药对(11)艾叶、香附经典药对(12)熟地黄、山茱萸经典药对(13)肉豆蔻、补骨脂经典药对(14)淡竹叶、石膏经典药对(15)黛蛤散、海浮石经典药对(16)白前、百部经典药对(17)石膏、细辛经典药对(18)花蕊石、钟乳石经典药对(19)延胡索、川楝子经典药对(20)乳香、没药经典药对(21)杜仲、续断经典药对(22)甘草、蒲公英经典药对(23)五味子、细辛经典药对(24)萹蓄、瞿麦经典药对(25)丁香、柿蒂经典药对(26)紫苏梗、藿香梗祖传秘方:胃灵丹一味老药,专治失眠治疗癌症肿瘤的知名中成药治静脉曲张简单有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lj/5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