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必须要有回头内观的真功夫

?

无我疗法回向内心

皈依自然

回头文化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回头的方法,去体验生命活动;是内向性运用意识的过程和达到的境界。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体会真气从之,体会真气内外畅达,体会真气在体内自然运行。

《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讲:"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意思说真气,受之先天,是与生俱来的能量;和后天食用的水谷之气混合而充养周身。

《内经》中,这么多藏象、经络、气化、运气的学说。古人对主观世界和宏观的宇宙如此准确、精细的认识与描述,其来源哪里呢?这就涉及方法论的问题。"知内而达外",回头观自在的方法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内圣外王",内在精气神品质的提升,以此增强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

《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讲:"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知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怎么理解呢?

歧伯说,让我说说守形的医生,他们没有超视觉的功能——透视的功能(目冥冥,冥,昏暗的意思。),就要问病,切脉。对病在人体的真实情况是不清楚的。而守神的医生呢?目明心开,不用问病,可以察知病在人体的真实情况。神明内得,又用言语不能表达是如何察知到的。俱视若昏,独见独明。别人看不见,而能守神的医生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清清楚楚,故曰"神"。

这个神,既能觉察自身生命活动,又能对外部世界有所认识。在《韩非子·解老》中有詹何度牛的故事。

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译为白话:詹何坐着,弟子侍候,牛在门外叫。弟子说:“这是头黑牛而有白额。”詹何说:“对。这是头黑牛。但白色在它角上。”叫人去看,果然是黑牛而用布包着它的角。

詹何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在《吕氏春秋·重言》中提到詹何:"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韩非子认为这种“不出户,知天下”是推理,贬低詹何,是其境界不同也!

现代的医学家,哲学家不能准确的理解道统的学问,是缺少了回头内证的环节。有些医学家把“气”当做哲学的概念,是没有体会到“气”。而有些哲学家不能理解前人的理念,也是因为缺少了内求体验的过程。

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人生论中有对明代理学家陈白沙观念的论述。

陈白沙讲自然自得之学,以致虚守静为本。在其《与林缉熙》中说:"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人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

张岱年先生这样评论:"收拾此理之说,亦与象山(指南宋理学家陆象山)为近,修养到此境界,则觉‘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整个宇宙在我范围之内。所谓天地我立,万化我出云云,实只表现了唯心者狂妄自大。"

陈白沙在致虚守静中体会的"理",就是"元气",或者说是“混元”。是有其物质性的。班固在《通幽赋》中云:"浑元运物,流不处兮。"也是讲,浑元随时随处,充塞宇宙。曹操在《陌上桑》中:"绝人事,游浑元"。指的就是修炼内容。在《黄帝内经》有类似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

陆象山,陈白沙在做学问中,有回头内求的过程。只是他们讲述的是沿途的风景,尚未到达智慧的彼岸。像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要体察内在的生命活动,要开发智慧。不然是不会理解古人感受和理念,这也是我们文化出现断层的缘由。

在近代武学名家王芗斋先生在传授其大成拳中讲述,功夫达到相当程度,可自觉顶天立地,有身耸云端,精神放大之感,芗斋老称其为"身如云端宝树"。

练习站桩时,体察到身体内外的光感和气的流动。形体觉的无比高大伟岸,内心充实,有战无不胜的勇气。这只是功夫的入门感受。慢慢体会到很多内景。

在范晔《班彪列传·第三十下》中讲:"外连混元,内浸膏茫"。什么是混元,混元,有时也写做"浑元"。颜师古注:"浑元,天地之气。"当在练功夫中,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皮肉筋脉骨融为一体,此时,心虚神静,内外相和。就会体会到形体无限高大,顶天立地,周身的毛窍腠理和外界虚空中天地之气的交换,可以浸透到膏茫之中。

儒释道守神、回头内求练功的过程,都能体会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气,或神意灵明。这种神的虚静、灵明;这个气的块然独立,及其经脉在体内外的连接流动,都是回头内求守神的过程和结果。回头内求体验一气与守神的锻炼,对中医的临床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临证,医者有用神的过程,有所感、有所用。象武学技击,接招换式,法无定法。明晃晃的刀剑来袭,头脑中会迅速做出应答,如何藏身,如何还击!

一个中医大夫,阅读经典,是必由之路;练气、守神是回头内求的功夫!

回头观中药

一说药里面含有某种物质,那你就把这个药给割裂了。

比如说黄连,有人研究说黄连之所以有清火的作用,就是因为它含有黄连素。于是大家把黄连素提取出来,用来治疗这个病,还真的有用,但用久了,人体产生抗药性,没有用了。回过头来用黄连,却依然有用。

青蒿也是一样。青蒿截疟,治疗很多疟疾,青蒿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后来有人说青蒿里面有青蒿素,青蒿素对疟疾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把青蒿素提取出来,刚用也还是有效,但是用久了,没效了。怎么办?继续用青蒿,依然有效。可见青蒿跟青蒿素是两回事。

这就好比一个人家兴旺发达,你不能说这是因为他家某一个人的功劳。其实,功劳是大家齐心协力取得的,全家人都在发挥作用,各有其功劳,不要割裂地看。某一个人哪怕再有本事,你把他从这个家里独立出来,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从物质分析的角度看,一味中药里含有许许多多种物质,它们就像一家人,永远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不可割裂。黄连就是整个黄连在发挥作用,青蒿就是整个青蒿在发挥作用,而不是其中含有的某种物质。这个作用是怎么发挥的呢?咱们如果用微观理论分析其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将永远分析不到尽头。

所以,我们用中国传统学问独有的分析方法,首先讲四气五味。

当然,光知道一个药物的作用和性质还不够,还得明白它的走向,药物的行走。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升降浮沉。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

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我们从来不要求背任何东西。过去要求背的《药性赋》、什么方歌、歌诀,我们从来没有背过。咱们要去体会。明白了它的道理,这些东西自然就记住了。不明白其中的的道理,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现在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我们在用根部的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像人参这样比较珍贵的药材,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留下来,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他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会往下走得快一点;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药物走向的其他判定方法。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给你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还有鹿筋,保健品店里买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来峻补人体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不需要补的时候用了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咱们怎么啃也啃不下来,有的在缝隙里,剔也剔不下来,扔在地上,很多蚂蚁爬上去了,开始吃骨头上面的肉,很快骨头就被啃得光溜溜了,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但是,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是救人的,是拯救众生生命的,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当用则用,不必用时,就千万别滥用。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回头观经络

第一,在活人身上,经络是存在的。

第二,经络确实是可以用来治病并且有效的。

年我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运用针灸。

针灸的理论基础就是经络,因此这些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络是确实存在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禅,自己研究小周天、大周天。所谓小周天,不就是打通任督二脉吗?所谓大周天,不就是打通任督二脉之外,还得打通十二正经吗(大周天炼气化神)?因此,学练禅,就必须要懂得经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金庸小说里的“六脉神剑”,也知道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各种点穴神功……经络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神奇的。

关于经络的定义,比较学术的说法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明确,但是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很疑惑。比如,有人会问,经络是血管或神经吗?经络在解剖学上是个什么样子?

第一,经络是无形的。

经络是“气”(且不管是元气、宗气,还是真气)在人体内相对固定的循行线路。这些线路有些会和人体的血管或神经有重合,但经络绝不是血管和神经。经络是遍布人体的一个“互联网系统”,可以说气的运行,构成了经络。经络周围的生物磁场也会异于身体的普通部位。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在,经络就在。人没了,经络可能就消失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络应当是无形的。

第二,经络是中医的基础。

明代宋濂在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序》里说:“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他认为人所生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比如最初的风寒感冒病在太阳经,要用麻黄汤来治。经络连着脏腑,脏腑有五行属性,脏腑又有阴阳虚实等变化?整个人体是否能够达到一个舒适的状态(阴平阳秘),决定着人病还是不病。那么中医治病,怎么治呢?

首先就是要找到人体哪里出了偏差,找到主要矛盾,找到关键所在的脏腑和经络,然后给经络本身,或通过经络给这个脏腑施加一种力量。当然这种力量有猛烈的,有柔和的,又分补和泄等。我们且不谈这些。

我们先讲讲这种力量从何而起,怎样让这个力量到达人体最合适的地方?针灸、药物、砭石、按摩导引应该就是为此而出现的。用针刺入穴位,刺激经络,传达到脏腑。手拿砭石,或者直接用手刺激经络,传达到脏腑。喝下某种药物,药力通过经络,传达到脏腑(中药的功能属性里就有归经这一项)。或者直接让患者通过意念、动作,调用本身的气,去刺激经络和脏腑。或者让有内功,或者说周道功的人,将能量或者说力量,通过发气,刺激病人的经络,传达到脏腑。

总之,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深思其原理,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有时候,某个脏腑出了问题,有的医生用最便捷的那条经络,有些医生用其他经络,反正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不能让药物或针灸的力量走错了经络。这就好比北京的交通,聪明人看看地图软件,对拥堵情况一目了然后,能迅速找到最佳路线,但是如果你不管不顾,照着最堵的路冲上去,只怕最终只会增加拥堵。

第三,经络受时空的影响很大。我们仍然可以拿北京的交通网络来类比一下。地铁不会堵车,但是运力有限,早晚高峰人最多,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避开人最多的时间点。大街宽,小巷窄,如果有大路,尽量走大路。当然,如果那条小路少为人知,那你也可以偷偷地走,可能在某个时段,这小巷就是你的专用道路了。人体经络里气的运行在每个时间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医针灸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比如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当然,地球上是分时区的,在美国就按美国的子时来,在中国就按中国的子时来。中医讲道地药材,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时空生长,其药性是有区别的。同样,不同时空的人,其习性和身体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要睡子午觉,因为睡了子午觉,整个人体的气血运行会更合乎自然规律。当然,有人不睡子午觉也能长寿,比如上文提到的金庸。有可能金庸在子时写作的时候,心静如水,那种状态比睡觉胡乱做梦的人还要好很多。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灵活地去体察经络气血的运行,以不变应万变。

回头观脏腑表里

阴阳是传统哲学和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阴阳的概念可追溯到伏羲龙时代所创造的"——"(阴爻)和"—"(阳爻)的符号。西周晚期,古人用阴阳的理念来解释节气,地震等自然现象。在《易经》中讲:"一阴阳为之道",而《黄帝内经》中对阴阳的阐述,是其成为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精髓。

在《说文》中,"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陽,高明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人体的脏腑阴阳。一是人体的界面。

人体是个筒状,有两个大的界面。一是我们从头到脚的皮肤。一是从口腔到肛门,这条通路的界面。这个界面的组织,我们不叫皮肤,称之为上皮组织。这两个界面,都是人体的表,我们可称之为"阳"。而两个界面中间,是人体的里,我们可笼统的称之为"阴"。

在《素问·阴阳应象》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我们不要认为皮肤里面就是内。从口腔到肛门,这条通路的界面是外,是表,是阳。所以,胃,小肠,大肠称之为腑,属阳。

二是怎么理解胆,膀胱和三焦。

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左后壁有一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为十二指肠大乳头,这是胆总管的胆汁流入十二指肠的开口。《灵枢·本枢》中讲:"胆者,中精之府"。这个中精之府是个囊,我们也叫胆囊,它是属腑,通过小肠和外界沟通,属阳。胰腺和的胰管和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它是脏是腑呢?是阴是阳呢?胰还是要归属为脏,笔者同意把它化归为中医脾的一部分。胆是囊状,中空,所以属于阳腑。而胰是更多为实体性,位置在体内更深,属阴腑(当然,一家之言,也未必正确)。

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也是个囊状,它和外界是通过尿道直接沟通的。

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是疏通之意,渎是沟渠。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难经》在《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中又提出"有名无形"之说,引起后世诸多争论。

近代关于三焦,有人说是网膜,有人说是腹膜,有人说是腹腔膜。我们师承的理论认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三焦主膜,统管腹腔,而且联系周身的元气。这是在内证的基础得到的体认。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以及把三焦协同肺脾肾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称作"三焦气化"。

人体的膜是无处不在的,皮肤是膜,皮下组织是膜。腹腔内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如胃肠的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就是处在一个阳位。脏腑的膜相对也处于阳位。《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三焦,要化归为阳,为腑。

三是,《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先讲三阳。空间最大为阳明,温度最高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我们还是从人体界面来理解。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胃有两个口,入口为食管与胃相接处,称为贲门;出口为幽门。从口腔经食管,是个通畅的道路,过了贲门,空间豁然开朗,就象我们经过一段走廊,到了大厅,阳光明亮。所以,胃,称之为阳明。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需胃的受纳与腐熟,当然要有足够的空间和阳气。

在胃内形成的食糜经幽门进入小肠。我们注意这个幽字,幽,隐也。(说文《释义》)是深远,僻静或昏暗的意思。从胃经幽门,空间陡然变小了,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又最弯曲的一段,成人大约为5~7米长。《素问·灵兰秘典》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在小肠中,胰液,胆汁和小肠液都参与了消化。小肠没有胃处在一个又阳又明的位置,"化物出焉",但它是供应全身能量的重要的场所,温度最高,称之为太阳。

小肠通过一个"阑门"(回盲瓣部)到达大肠。大肠上口为阑门,下口为魄门,俗称为肛门。小肠过了阑门到大肠,空间又陡然大了。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成人大约1.5米。大肠通过肛门直接和体外沟通,空间敞亮,不像小肠曲径通幽,便也称之为"阳明"。

膀胱我们在上面讲了它是个是囊状器官,成人的膀胱容量约为~ml。空虚的膀胱近似锥体形,顶端尖细,朝向前上方;底部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膀胱底的内面有左右输尿管的开口和尿道内口。左右输尿管的直径约0.5~0.7cm,成人长约25~30cm。也就是说是有两个细管通向肾盂。但它的出口,也就是尿道距离体外很近。你看这个膀胱没有胃和大肠和外界那么通畅,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两条输尿管通向肾盂,差不多是很小的胡同。

膀胱没有胃和大肠又阳又明,但仍在阳位,借助肾,行使其"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称之为太阳。膀胱或许比人们理解的更为重要,不只是个储存尿液的小口袋。这个州都之官,保持一定的温度、热量,藏津液,能有气化的作用,给周身提供能量。古人对人体的认识是用内求的方法,在内景的基础上来阐释的,是在形而上的层面,用"气化"的内在真实的感受,对经络,脏腑以至于整个人体和宇宙的关系来讲解的。

胆和三焦属少阳。少者,小也,未大也。在《素问·阴阳类论》中将少阳比作"一阳",初生之阳也。我们还是从解剖位置看胆和三焦和人体界面的关系。

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排泄胆汁参与消化。胆汁的来源是肝脏分泌,经肝左右管出肝后汇合为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共同形成胆总管。也就是说,胆囊储存胆汁的上源是个"暗室"——肝。胆没有和人体的内界面相通,而是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阳气少且小,所以,划属为少阳。

三焦,我们在前面论述了它的概念。认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三焦主膜,统管腹腔,而且联系周身的元气。现今的医学生对活体的解剖是较少的。胸腹腔的膜重重相嵌,相互重叠。如网膜,肠系膜,相对在表浅部,但又没有和人体的内界面直接沟通,属阳位,阳气少,便叫做少阳。

唐宗海《医经精义》说三焦是人身之油膜,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王清任《医林改错》根本否认三焦,认为本无其物。王清任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活血化瘀法也是很好的方法。但他追求的多是形而下的内容,抛弃内景和气化,也就矫枉过正,越改越错。

上面是六腑联系解剖位置在三阳的划分,下面看关于脏的内容。

四是,三阴者,少阴,太阴,厥阴。

少阴,包括心和肾。如果从"少者,小也,未大也"来解释肾属少阴,肾通过肾盂有两条输尿管通过膀胱和外界沟通。

而心脏是相对封闭的器官。心脏在脏中,还是偏阳的。阳为动,阴为静。心脏不断的泵血供应全身,从左心室射出的新鲜动脉血通过主动脉,经各级动脉运送营养全身,又经各级静脉汇集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大循环(体循环)。右心房的血经右房室口到达右心室,再经肺动脉入肺,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除二氧化碳,吸入氧气,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完成一个小循环(肺循环)。

西方发现人体血液循环规律的英国医学家哈维说:"太阳是世界的心脏,心脏是人体的太阳。"心脏不知疲倦,24小时努力工作。全身血液24小时循环的里程约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的长度之和还要长20多倍。是身体永动的"强力泵",是五脏的阴中之阳。

阴主静,阳主动。平常讲"心动"。我们的所见所闻,可以"心动",也就是在心主导下的精神活动。而我们的"魂"和"魄"是不能轻易动的。见了美色(包括人和物)动心,或许还在正常的生理范围。而魂魄呢?"惊魂动魄",一定是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当然"惊心"也是不正常的,偏阳的部位的承受能力是较强的。六腑的病、食管、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在西医讲,都可以做部分的切除,而愈后往往较好。而心、肾、肺、肝脾是不能轻易动的。用机械的观点看,六腑的病是表浅的,而五脏的病就在内在里了。

心脏和全身通过大循环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以做三阴的少阴。而肺脏是通过和心脏的小循环来联系全身的。与心脏来比,是更处在一个阴的位置,就划属为"太阴"。这时,我们又可以提出,通过口腔,气管,支气管,肺也和外界相通啊!古人在划分阴阳时,还有内景和气化的内容在其中,在这里只是用机械,维象的观点来做一些阐述,一定有牵强欠妥和不完美之处。

胰腺在中医学里属于脾的范畴,我们在前面讲了把胰腺归属为"脏"的理解。胰腺在胃的后面,在第1、第2腰椎的高处横贴于腹后壁,位置是较深的。形态细长,可分为胰头,胰体,胰尾三部分。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体横于脊柱之前;胰尾向左与脾接触。胰腺不是最阴,你看,它还有个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此分泌胰液到小肠,参与消化。许多学者讲,胰腺更符合古人描述的脾的功能。在古人的划分中,脾属于太阴。

脾的隔面凸隆朝向外上与膈相贴,脏面凹陷向内,近其中央处有脾门,是脾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处。脾脏在脾门和其外界沟通,确实够阴的。

我们接下来看厥阴。在伤寒六经中,是把厥阴放在最后的。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指的是太阴和少阴。而交尽,在后面《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两阴交尽故曰幽。"在前面我们用《说文》的释义幽为混暗,幽深,隐蔽。肝的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共同形成胆总管。通过胆囊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开口和小肠相同。在肝胆有结石时,现在西医的肝胆外科用内窥镜,就是通过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开口,进入肝胆内把结石取出。一个患者曾在肝总管取过结石,但后来第二次手术,还是打开腹腔,才把结石取彻底。你看,不管从口腔还是肛门下管来达到肝总管,是够幽深的。

这样写肝脏的幽深总觉的还不够味道,我们来看心包吧,心包的幽深更好理解。心包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的根部,可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也就是贴着心脏的是浆膜心包。浆膜心包又分为壁层和脏层。脏层覆于心肌外面,又称心外膜。脏层和壁层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腔内有少量的腔液,起润滑作用,减少心脏在搏动时的摩擦。纤维心包在浆膜心包壁层,是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向上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与隔得中心腱紧密相连。

心是君主之官,厥阴心包,代心受邪。看北京的故宫,皇帝在紫禁城生活办公,天安门外有外金水桥,下面的水域,叫“池”;再有外城,有外护城河。这些城和池主静,在变乱时才会显彰它的存在。像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贴身的保镖也是主阴主静,静以制动。

写到这里,不由感慨,对我们最厚爱的父母,血脉相连的同胞,神意贯通的挚友,即使你远行万里,何尝又不时静静的守侯在你的身边,危难之中,风雨之中,最先是他们伸出援手,为你遮风避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lj/5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