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简要济众方》:平胃散,主“胃气不和”。
《仁斋直指方论》云:“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常服暖胃消痰”,“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呕吐痰水,胸膈痞滞,不美饮食,并皆治之”。
《成方便读》:平胃散,“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化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和平也。”
《医方集解》:“本方加藿香、半夏,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换金正气散。《局方》治胃寒腹痛呕吐,及瘴疫湿疟”。
平胃散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要用于湿滞脾胃证,临床症见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大便溏、肢体困重、口渴不欲饮,苔白腻而厚,脉滑或濡或缓。
临床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若口有异味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若有血瘀之象加丹参、五灵脂、蒲黄;若湿阻气机加木香、枳壳、郁金、青皮、陈皮;若胃气上逆呃逆加姜半夏、旋覆花;若兼有食滞加神曲、焦山楂、生麦芽、炒麦芽。
02
医案举例
尹丽,女,50岁。初诊日期:年9月26日。
主诉:脘腹胀满时作2个月余。
病史:2个月余前从南方旅游回来后,渐出现脘腹胀满时作,食后加重,伴时嘈杂,恶心,胸闷,偶有上腹痛,有食欲但不敢多吃,间断予莫沙比利等口服,效果不显,遂求诊于门诊。刻下:脘腹胀满,食后加重,偶有腹痛,伴时嘈杂,恶心,胸闷,无口干、口苦,大便1次/日,不成形。舌黯,苔厚腻,脉细滑。近期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痞满(湿滞脾胃)。
西医诊断:①慢性胃炎;②胃食管反流病。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宗:平胃散。
处方: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5g,青皮15g,紫苏梗15g(后下),连翘15g,茯苓15g,炙鸡内金15g,海螵蛸20g,煅瓦楞子25g(先煎),儿茶5g,姜半夏10g,木香10g,郁金15g,蒲公英25g,土茯苓30g,生麦芽15g,炒麦芽15g,丹参15g,元胡15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
二诊:年10月10日。脘腹胀满减轻,时嘈杂,腹痛缓解,无恶心,纳可,大便1次/日,成形,舌黯,苔白,脉细略滑。上方加黄连5g,吴茱萸5g,党参15g。7剂,水煎服。
三诊:年10月18日。无脘腹胀满,无腹痛、恶心,偶嘈杂,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滑。上方去青皮、儿茶、元胡,木香减量为5g。7剂,水煎服。
患者以脘腹胀满时作2个月余为主症,中医诊断“痞满”。
脘腹胀满时作,食后加重,伴时嘈杂,恶心,上腹疼痛,胸闷,有食欲但不敢多吃,大便1次/日,不成形,舌黯,苔厚腻,脉细滑。中医辨证“湿滞脾胃”。
追述病史,患者在南方旅游期间不节冷饮,且冒雨游玩,致使湿滞脾胃。脾受湿困而不运,胃失降浊,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湿滞气亦滞,则脘腹胀满、胸闷;大便不成形、苔白腻,脉滑为湿盛之象;胃不降浊,郁而化热并上逆则嘈杂、恶心;舌黯、上腹疼痛为气滞兼有血瘀之意。
首诊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主。治以平胃散化裁。
方中苍术为君,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运有权;厚朴行气除满化湿;佐以陈皮、青皮理气燥湿;姜半夏降逆和胃燥湿;紫苏梗、连翘疏肝下气清热;鸡内金、生麦芽、炒麦芽、海螵蛸、瓦楞子、儿茶和胃消食制酸;木香、郁金行气散结止痛;蒲公英清胃热;土茯苓利湿;舌黯提示气滞有瘀,加丹参、元胡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堵胀缓,考虑其湿滞、气滞之标实渐去,且年已五十,脉兼细象,脾胃功能因湿受损,故加党参合茯苓、苍术意在健脾固本;仍嘈杂,加黄连、吴茱萸合为左金丸,平肝泻火、和胃制酸。
三诊诸症缓,减青皮、儿茶、元胡,减量木香防燥药耗气伤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