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
叶阔卵形或圆形,长7-1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与中脉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色稍淡;叶柄长-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长柔毛。
轮伞花序花,组成长1.5-15厘米、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约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无毛,边缘膜质;花梗长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长约毫米,直伸,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时增大,长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边肿胀,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齿,齿披针形。
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长-.5毫米,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与上唇相近似。雄蕊4,几不伸出,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丝扁平,花药室,室平行,其后略叉开或极叉开。花柱先端相等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毫米,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月。
产地分布中国南北各省区广泛栽培。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东至日本,朝鲜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生长习性紫苏喜温暖、湿润气候,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栽培为宜。
4主要品种皱紫苏又名赤苏(《补缺肘后方》),紫苏(《食疗本草》),红紫苏。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茎直立,高0~厘米,紫色或绿紫色,圆角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关节的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节毛;叶片紫苏叶皱,卵形或圆卵形,长4~1厘米,宽.5~10厘米,先端突尖或长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两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细油点。
总状花序稍偏侧,顶生及腋生;苞卵形,全缘;花萼钟形,外面下部密生柔毛,先端唇形,上唇裂,下唇裂;花冠管状,先端唇形,紫色,上唇裂,裂片方形,先端微凹,下唇裂,二侧裂片近圆形,中裂片横椭圆形;雄蕊4,强,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4裂,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头裂。小坚果褐色,卵形,含1种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野生或栽培,分布全国。
尖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全体被疏柔毛。叶长卵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具粗圆齿,两面均平坦,不皱,紫色而被毛。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小坚果褐色至淡黄色。
紫苏有两种,其中一种叶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种鲜紫苏叶和嫩姜捣烂加盐拌白切猪肉,白切鸭肉食用;或用鲜紫苏叶加大蒜头,食盐捣烂为凉拌菜食用。有行气健胃,帮助消化,发汗祛寒之作用。
食疗作用,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气和中,安胎,解毒;
采集: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置通风处阴干,然后将叶子采下。
药材:干燥完整的叶呈卵形或圆卵形,多数皱缩卷曲,或已破碎,两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绿色,下面棕紫色,两面均有稀毛;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近圆形,有柄,质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细小茎枝。茎四方形,有槽,外皮黄紫色,有时剥落,木质部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气芳香,味微辛。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中国主产于江苏、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四川、江西、湖南耒阳等地。
5栽培技术栽培方式用种子繁殖,直播和育苗移栽法。采种时,应选留叶片两面均量紫色的作种。
直播法,北方4月中、下旬;南方月下旬播种。条播、穴播均可。
条播行距50cm,开0.5-1cm浅沟,每1hm用种量11.5kg左右,穴播行距0cm×50cm。
育苗移栽法;南方月;北方4月播种育苗,5月上旬移栽。
田间管理生长期注意间苗、补苗,每穴留苗-株。中耕除草,追肥-次,干旱时浇水,雨季则应排水。
病虫防治病害有斑枯病,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70%胶悬剂干粉喷粉防治。虫害有银纹夜蛾,可用90%晶体敌百虫倍液,亦可用5%西维因粉剂喷粉防治。
6化学成分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55%,左旋柠檬烯0~0%及α-蒎烯少量。还含精氨酸、枯酸(Cumicacid)、矢车菊素-(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6-p-Coumaro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又,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等。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呋喃甲酮(Isoamyl-furylketone)、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ι-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醇(Perillaalcohol)、二氢紫苏醒、丁香油酚。紫苏含挥发油(紫苏油)约0.5%,油中含紫苏醛(l-perillaldehyde)16.8%-.6%,紫苏醇(l-perilla-alcohol)19.7%-.1%,二氢紫苏醇(dihydroperilla-alcohol)7.4%-8.5%,苎烯约.8%,芳樟醇.%-4.6%,薄荷脑4.%-0%,丁香烯4.6%-.7%,另含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台薷酮(naginataketone)、紫苏酮(perillaketone)、异白苏酮(isoegomaketone)、榄香脂素(elem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莳萝油脑(dillapiol)及α-蒎烯等。另据报道含β-蒎烯、薄荷酮、丁香酚及其他呋喃酮衍生物。叶中的红色色素为花青素--(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5-β-D-葡萄糖甙[cyanidin--(6-p-coumaro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
7鉴定形状鉴别1、紫苏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5-9cm。叶柄长-5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滞嫩枝者,枝的直径-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野紫苏叶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长4-7cm,宽.5-5cm;叶两面绿色、暗绿色或带紫色,边缘具圆锯齿。均以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表面观
1、紫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壁角质层纹理呈断续波状;下表皮细胞较小,垂周壁波状弯曲,角质层纹理不明显。两面均有腺鳞和腺毛,以下表面为多,腺鳞的腺头扁圆形,4-8细胸,直径44-μm,柄单细胞;腺毛腺头1-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7细胞,中部细胞有时缢缩,长80-μm,基部直径0-μm。气孔直轴式,下表皮较多。
.野紫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角质层纹理不甚至明显。其余与紫苏相似。
理化鉴别1、本品作叶的表面制片,表皮细胞中某些细胞内含有紫色素,滴加10%盐酸溶液,立即显红色;或滴加5%氢氧化钾溶液,即显鲜绿色,后变为黄绿色。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7g,置ml圆底烧瓶中,加水50ml,混匀,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并溢流入烧瓶中为止,再加石油醚(60-90℃)1.5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h,放冷,分取石汕醚层作为供试品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
①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用蓄谋樟醇和紫苏醛作对照品;
②以已烷作展开剂,用L-柠檬烯和α-蒎烯作对照品,展开,展距16.5cm,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后,于80℃烘烤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8文献记载紫苏出自陶弘景:(紫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茬者,名野苏,不任用。《本草图经》:紫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苏似菌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舒。生山石间着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溪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纲目》: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ZU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
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茬油。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约有近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皮肤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