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面对疫情,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来提醒有相同情况的家长朋友们:如果你家孩子有这样的情况,疫情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孩子,感染呼吸道疾病应积极给予营养干预与临床治疗,同时提高孩子免疫力。
病程回顾
.1.18,我们自驾从北方回南方。中途在酒店下榻结果晚上孩子着凉了,适应了北方有暖气的日子,南方老家的早晚气温差和日均较低的温度让孩子不适应,加上两天的车内高速没有正常的日间活动,孩子回家第二天状态就不对了,连续3天晚上低烧,白天精神状态差,双眼无神,食欲减弱,咳嗽(频率不多但咳的时候会比较厉害),痰少。当然,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孩子哭闹也增多。在第一个晚上发烧时多次说“哎哟哎哟,耳朵痛”,偶尔也会说肚子痛。
我按照之前对待发烧进行营养支持:紫锥菊、维生素c每天4次,乳铁蛋白早晚一粒,大蒜葱白水,富含Ω-3的紫苏油,加一些日常营养素比如维生素D、B族维生素咀嚼片,钙铁锌偶尔补充,同时尽量多喝水。但孩子并不是完全配合,我也不勉强一定要吃多少,饮食是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奶和米粉,喝果汁,其他吃得很少,但尽量喂水。
一般按照这样的处理方法,孩子一两天就会退烧。
但这次第三个晚上还在继续低烧,加上武汉疫情的特殊时期,医院。.1.23,当天白天已经不发烧,只是孩子的状态还没有恢复,哭闹。医院,出发之前听到的“谣言”是:医院对待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烧都会进行隔离。这又让我咯噔一下,医院里的前同事们,当时的疫情情况表示对孩子不敏感,可以按照正常情况就诊。
医院,分别去了小儿内科和五官科,检查血常规,指标略高,因为诊断是中耳炎又加上武汉疫情,医生开了阿莫西林克拉维甲酸,并且嘱咐我们要按量吃完4天。
以前我也不会无故使用抗生素,但这次用药我和医生的想法竟然一致,回家后就开始喂药,一次一袋,每天三次。
去医院就诊后的第二天也就是除夕,下午午睡前孩子说“小鸡鸡痛,肚子痛”,我还以为裤子卡住了,帮他整了整裤子安抚几下孩子就抱着睡着了。准备放到床上休息时,孩子醒来就哭,继续是“哎哟哎哟肚子痛”,查看发现右侧腹股沟比往常肿大,按压也比之前硬,孩子拒压。我知道,应该是“鞘膜积液”来得“更凶猛了”。
按照需要手术的情况准备用品,医院。在车上,孩子醒的时候会哭闹,我播放着他爱听的儿歌安抚着,因为睡得不清醒,又继续睡了。我和爸爸改变了策略,孩子睡觉也还可以安抚,我们就驾车到医院就诊。
原来是它
医院急诊已经是五六点钟,急诊也比较空,医生查看按压立马就说是嵌顿性腹股沟斜疝,马上去外科让医生复位,复位不成立刻手术。因为有心理准备,听到手术两个字也不意外。
在去外科病房的路上,孩子吐了。
幸好病房不忙,我们在护士的引导下找到了外科医生,医生用娴熟的手法立马给孩子复位了并且成功,下一秒孩子便停止哭闹,再下一秒孩子就笑了。
我家孩子一岁之前发现阴囊一大一小,对照是积液,理论是一岁之前可以会自行吸收,医院检查彩超确认是右侧鞘膜积液。而这次因为呼吸道感染,直接引变成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鞘膜积液
有些孩子出生时,腹腔和阴囊之间的部位没能及时闭合,腹腔内的积液流入阴囊中导致肿大,这是交通性鞘膜积液;或者虽然已经闭合,但是积液未能被吸收,这是非交通性鞘膜积液。
一般来说,小的鞘膜积液通常在1岁之前,可以自行吸收,既不影响睾丸发育,也不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心理。
而我家孩子1岁之后只是发现比以前小,但未完全吸收,是属于交通性鞘膜积液,也叫先天性鞘膜积液,鞘膜囊和腹腔相通,腹膜腔积液流到鞘膜腔内,形成肿大,而且可能导致腹股沟疝。
而这次孩子突发疝气,就是跟呼吸道感染有关,剧烈咳嗽和哭闹都是引发腹压增大的原因。
医生嘱咐:有鞘膜积液的孩子,也需要注意孩子不要过分好动,积极治疗咳嗽与便秘,减少哭闹,减少腹压,以减少引发腹股沟疝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