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楼宇烈
大国之大,不仅在于经济发达、体量庞大,更在于文化繁荣、垂范万邦。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除百年文化悲情,重塑文化自信,迎接中国的伟大复兴?
中医或许就是一个突破口!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我自己对中医的问题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中国的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具体的实践者。所以我一直在讲,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通过医学,医学在实践的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
所以学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国哲学如果不懂一点中医的话,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理论的层面,不可能有感性的认识。
——中医能找回传统文化的“魂魄”
如果让我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我会用四个字——失魂落魄。我们要把魂重新找回来,整个国家才能体魄强健。
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战火与思想变革中逐步瓦解。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托古改制”“打倒‘孔家店’”等口号相继被提出,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制度再到思想意识的变革。
传统文化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变革中逐步沦陷,西方的思想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用西方观念衡量中国文化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包袱。
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已是“失魂落魄”,我们必须要把“魂魄”重新找回来。
“魂”即是“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它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某种核心价值的内容。圣人之道,就一个字——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中”。儒家讲“致中和”。《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
道家曰“守中”。《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佛教讲“空中”。佛教经典《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意思是,我们一方面要看破这个虚幻不实、无常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假名”,也就是幻影。
那么“中”的智慧又是什么呢?所谓天下有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即为“中”。《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提倡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事物的天然本性,中国人常说“尽人事,听天命”,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根据阴阳五行、虚实寒热等理论,使人体的五脏六腑与情志保持中正平和。中医的草药、虫药、矿物药皆来自于自然,中医也非常注重四季、时辰、气候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的中医养生理念强调不能过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吕氏春秋》指出“勿以厚生而害生”。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死生之分,太看重自己的身体了,拼命地补养,反倒害了“生”。
——中医能反映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
如果不懂得中医的,就把握不住中国哲学的基础,就体会不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整体观
中国哲学强调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而中医的理论体系正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方式来看待生命体,应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基点之一。
中医治病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种整体的调适,讲究固本培元,标本兼治。中医的药方也特别重视主药与辅药,讲究君臣佐使,通过配伍产生的整体效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
现代医学把中医的很多理念都解构了,比如给中医分科,实际上是不符合中医特点的,诚如宋代文豪苏东坡所言:“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
?直觉思维
中国哲学强调直觉思维,对应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性和直觉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现代科学思维重视理性,贬低直觉,认为直觉没有科学依据。这种误读不破除,恢复文化自信无从谈起。
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对重视直觉,并强调将这种直觉认识上升到“道”的层面。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古画画意不画形,寄托的是一种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其中的意境和道理,都是需要悟的,而这种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我们常说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论语》讲认识世界要“下学上达”,下学可言传,可践行。而上达则需要体悟,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医可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要想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必须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中医就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道”和“艺”两个层面,“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艺”则是这种认识反映出来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
“道”和“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儒家强调的“上达”和“下学”之间的关系。上达者,达的是天道、性命等,“下学”者,学习的是具体技艺和日常生活等,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换而言之,“道”可以统“艺”,由“艺”也可以臻“道”。
我一直对我的学生强调,他们一定要学两个“yi”。一个是中医的“医”,一个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艺”,通过这两个“yi”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价值在什么地方,特征在什么地方。
中医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用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非常完整的,从治未病到治已病都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道合理同,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密切关联的。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治疗手段能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人们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直观体验来体会阴阳五行、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和“道”的意义,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认识中医,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恢复中国文化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得到重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
知道了中药的行走方式,就明白了中药药效!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
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
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1、升降浮沉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
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明白了它的道理,自然就记住了。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
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2、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
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经常是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
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
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
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3、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
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
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4、根分三部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
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
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现在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
我们在用根部的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像人参这样比较珍贵的药材,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留下来。
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他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会往下走得快一点。
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5、药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
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给你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还有鹿筋,保健品店里买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来峻补人体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不需要补的时候用了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
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咱们怎么啃也啃不下来,有的在缝隙里,剔也剔不下来,扔在地上,很多蚂蚁爬上去了,开始吃骨头上面的肉,很快骨头就被啃得光溜溜了,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
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
但是,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仁术,杀生求生是为不仁,动物药都是万不得已用之,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
当用则用,不必用时,就千万别滥用。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
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6、入气入血解
虫类药也是有入气分入血分之区别。叶天士比较善于用虫类的药,他总结说:“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有的虫子有血,有的虫子没有血。
比如说一只蚂蚁,你把它拈死,就没有红色的血。当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颜色,但是它没有红色,在中医里面就叫无血,这样的虫子入药就往往走气分。
知了死了以后,你把它剥开,看不到红色的,知了没有血,蛇则肯定有血。所以蝉蜕就走气分,蛇蜕就走血分。咱们自己就能看出来。
其它的药也是如此。红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气分为主。紫苏叶一面是红的一面是绿色,还有的叶子春天夏天是绿的,到了秋天的时候成红的了。这说明它一定能沟通气血。
或者说当它青的时候采就入气分为主,红的时候采就以入血分为主。但你不管什么时候采,因为它在红和绿之间的变化比较快,它肯定是能沟通气血的。
7、有规律就有例外
当然,有规矩就有特权,有规律就有例外,凡事没有绝对。
比如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这是规律;金银花不是红的,所以入气分,这也是规律;但金银花也入血分,这又另当别论。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颜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黄色的,里面则是墨绿色的,而且很坚硬。没听说它是红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8、药的行走速度
药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是走而不守,有的药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
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大便了。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
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他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
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我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说:“你们走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