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话保健民俗活动: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沐兰汤、栓五色丝线。义乌民谚云:“食过端午粽,棉衣棉被橱里送。”从时令上看,端午节是夏至前后盛夏之初,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又融进了夏令饮食、服饰、卫生、禁忌方面的风俗;又因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义乌本地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在卫生保健等生活细节上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端午馄饨夏至面,食过节节健。以前义乌的风俗,一般家庭端午节早餐粽子加鸡蛋,中午食麦饼,晚饭吃肉馄饨。粽子的馅多就地取材,一般有腊肉、红枣,还有豇豆煮熟和红糖调制成的豆沙等,这些馅料营养丰富,有补血健体作用。端午节私塾放假,学生家长会给先生家敬送粽子、馒头、糖醋蒜头等。
旧时义乌农家用的糖醋,多是自家酿造。每年冬季榨糖完工后,把涮糖锅的糖水储存在陶罐陶瓮里,不时用烧红的火钎浸入,催化糖水发酵成醋。这样做成的糖醋酸中带甜,非常可口,用以浸蒜瓣,大大减少了大蒜的呛辣味,有杀菌、开胃、解暑和预防感冒的作用。
义乌历史上有“三溪”,有着悠久的医药文化。义乌民间往往于端午节预防疾病。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在门上插艾叶、菖蒲之外,旧时义乌南乡一带还盛行在门上悬挂紫苏梗叶。我国传统中医认为,紫苏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能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等。现代医学研究,紫苏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紫薯醛,对细菌、真菌及病毒都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朱丹溪每每用它来治温热病,说它“善理抑郁之气,开心胸郁热神妙”。而挂紫苏这一风俗据说就起源于朱丹溪。
端午节是民间传说中白娘子盗仙草的日子,义乌旧时在这天采集野生或自家种植的薄荷、紫苏、钩藤、黄连、车前、淡竹叶、凤尾草、蒲公英、大戟草、青木香等清凉解毒、止咳、散风镇痛、止泻之类的土草药,洗净晾干,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风俗虽据说来源于民间传说,但实际上于医药学上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上这些草药,多以叶、茎为药用,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至农历五月初,正是其茎叶药性成分最充足的时候。加上五月开始,蚊蝇渐多,一些夏季传染病开始高发,民间的土方、偏方对此还是有一定的预防和遏制作用的。
旧时农家习惯于端午节这天打扫卫生,在屋角落、猪栏、鸡舍及阴沟水中撒上石灰,消灭孑孓、病毒,消除秽气。部分人家还在屋中焚烧苍术、白芷等中药材,并紧闭门窗,使其烟雾弥漫室中,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老嬷则在这一天送“蚊虫娘”,点上火把在屋角落烟熏火燎赶蚊子至野外,口念:“蚊虫娘,蚊虫娘,勿要幽(躲)到侬家叮婆娘,去到田畈叮稻娘”;或者念“蚊虫娘,蚊虫娘,送侬到东洋,转来望重阳。”据说有个东阳人在义乌过端午节,把“东洋”错听成了“东阳”,非常气愤,俗话说,义乌东阳,半个同乡,义乌人怎么能把蚊虫赶到吾拉东阳来呢。于是他回去也如法炮制,以牙还牙,边薰赶蚊子边念叨:“咿咿呜(蚊子叫声),咿咿呜,蚊虫送义乌!”这习俗虽然有点封建迷信的意味,但其驱蚊防病的措施无疑是有科学道理的。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昆明白癜风医院有哪些夏季白癜风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