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录《未刻本叶氏医案》中医案于此,与同道分享,妄作评语附于案后,希冀能更好的融会贯通。
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二)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四)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五)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六)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七)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第八)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九)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二)
年十九,火升失血,向有梦泄,显是少阴肾真空虚,阳浮失守,冲激阳络使然。肾主封蛰,宜固之摄之,而药饵草木,即血肉有精亦难克溢有形之阴,究竟全赖自知利害,葆真为第一要义。
熟地阿胶天冬女贞子元武版湘莲珠菜牡蛎海参胶旱莲草茯神山药
霍斛豆皮
(虚劳因于房事梦泄,阴虚不能涵阳,失于封藏。补虚与固涩同行,愚意六味地黄丸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同服,观叶氏用药,补虚力强,清热力重,可参。)
动怒气逆,作咳脘闷。
枇杷叶苏子钩藤广橘红茯苓桑叶
(肝火犯肺。清肝降火,降气化痰止咳。)
血溢暗耗,奇经失护,心中如焚,肢节交冷。
生地黄天冬阿胶桂元肉柏子仁当归身白芍丹皮枸杞子豆皮茯神枣
仁
(冲任督带阴阳维跷,奇经八脉也。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若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观叶氏医案,不知何经失养。阴不足,则阳往乘之,故心中如焚,经络空虚,则肢节失养,故肢冷,治以养血补阴,兼以活血,愚意当归四逆汤加六味地黄丸或亦可,叶氏补阴,喜用天冬、枣仁、阿胶、石斛等。)
久利,脉涩腰酸。
鹿角霜川续断禹余粮紫巴戟赤石脂椿根皮
(观叶氏用药,鹿角霜、巴戟天、续断补肾强阳,禹余粮、赤石脂、稍佐固涩。四神丸治疗肾阳不足所致泄泻,众所周知,叶氏用药补肾温阳之力强,酸敛固涩之力重,而四神丸则于补阳之中佐以五味子酸敛,更擅长治疗五更泻。)
血瘀胸痹,恐暴涌汗泄则脱。
半夏茯苓闽姜延胡索
(阳微阴弦,饮停血瘀。)
食下胀脘痞。
半夏茯苓枳实干姜橘红肉桂
气钝失运,食下则胀,大便不爽。
香砂枳朮丸
(二案皆治食下胀满之症,前者似半夏茯苓丸加减,后者则是枳术丸加砂仁、木香。半夏茯苓丸治疗“妊娠恶阻,甚者寒热呕吐,胸膈烦满”,枳术丸治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另有《外台》茯苓饮及《外台》引《小品方》半夏茯苓汤,愚喜用。)
脉微阳伤,三疟形浮。
真武汤
(《素问·骨空论》所谓七疝究竟为何,众说纷纭,观叶氏用药,当是水疝,真武汤实为良法。)
久疟,宜和营卫。
茯苓炙草煨姜桂枝白芍南枣
(《金匮要略·虐病脉证并治第四》载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蜀漆散等方剂,并附《外台》柴桂姜汤、牡蛎散等方剂,虽文称“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用药则养阴清热为主,或稍佐温阳。叶氏用药,桂枝汤加茯苓,调和营卫,精湛。)
且和胃气,补中姑缓。
谷芽半曲益智仁茯苓广皮宣木瓜
寒侵疝逆腹痛。
川楝子荔枝核茯苓大橘核小茴香桂木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载“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并记载大乌头煎、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剂。叶氏所用似是《济生方》天台乌药散加减。)
卫阳怫郁,形冷咳嗽。
苦杏仁大桂枝生姜炙甘草天花粉大枣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
易感客邪,肺卫虚耳,而脉细涩,少阴肾精亦亏。当以培补为妥,刻下且以滋养柔金,清肃卫热。
生甘草川贝母玉竹南沙参地骨皮白糯米桑叶
(竹叶石膏汤之变化。)
温邪挟食,咽痛腹疼。
桑白皮紫苏梗枳壳广橘红白通草桔梗
左脉弦涩,心营暗耗,心阳不宁,寤多寐少,心悸怵惕。静养为主。
淮小麦柏子仁丹参酸枣仁建莲子
(虚烦之治,叶氏用药似是由酸枣仁汤与甘麦大枣汤加减而成,易川芎为丹参,加莲子清心除烦、柏子仁养心安神,药虽有异而治法相同。)
暂清上焦温邪。
桑叶玉竹川贝南参花粉茯神
(桑杏汤变化。)
益阴固精。
熟地茯神湘莲生牡蛎豆皮苦参
左脉弦,脉微。
熟地天冬茯神人参霍斛杞子
脉弱带数,真元颇亏,内热咳呛。
熟地天冬豆皮茯神北参霍石斛
(以上三方,皆是肾精不充、精血不足之证,叶氏用药多熟地、茯神、石斛、枸杞、天冬、牡蛎、阿胶等。)
湿积脾困,便溏腹痛。
厚朴陈皮砂仁壳茯苓麦芽陈神曲
不忘初心,做一个好医生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