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在健康方面,身为医生的我们,总会被赋予无所不能的光环,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医疗急救科普时,却没有能力去辩驳它的真伪及其有效性的时候,我们该是多么的可悲呀。。。
最近,这段话在朋友圈里疯传着——
这条朋友圈有很多个版本
医院忠告、专科医生忠告等
其实,就像江湖上的“马云说”
1其实
上面这条内容是不科学的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不是所有胸痛都是心绞痛、急性心梗
急性胸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还有
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
在突发急性胸痛的时候
没有相关医疗设备和临床经验
医务人员都很难判别病因
何况没有多少医学知识的老百姓呢?
疾病都不明确,谈何用药呢?
如果胸痛是由主动脉夹层导致的
主动脉内膜破了一个口子
我们很希望有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把口子堵住
使高压的动脉血不再继续撕裂主动脉
如果还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去防止他堵撕裂口
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2再说硝酸甘油
如果胸痛是严重急性心梗导致的
严重的急性心梗可以出现低血压
这时候再用硝酸甘油扩张血管
这不使得血压变得更低吗?
3发生急性胸痛的正确做法是
保持冷静,拨打急救电话和亲人电话
然后打开房门,然后在沙发或床上躺着或坐着
(自己感觉舒服的姿势)
将电话放在身边,然后等待救援……
就急性胸痛来讲
抛开病因谈用药,
都是很可怕的
甚至适得其反
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务必请将真相
转给更多的人!
另外,给大家特别送上
中国首部健康科普微电影《生死竞速》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死亡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面对心梗,如何不让猝死的悲剧重演?这部由《生命时报》、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投资拍摄的,中国首部健康科普微电影《生死竞速》,也许会给你一个答案。
近日,小编在bilibili网站上,看到丁香医生发布了名为《说这两样东西一起吃会很可怕,今天就来冒死试吃一下》的科普短视频。
小编认真地欣赏完这则短视频后,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看看,这则短视频都说了什么。
短视频里,这位名为“田太医”的医生,为了证明柿子和螃蟹没有食物相克,决定亲自上阵,同时试吃柿子和螃蟹。
你试吃就试吃吧,为什么要黑中医?
哎,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火火相克”?
田太医,你确定你真的看过《金匮要略》吗?
小编我翻遍了《金匮要略》,也没有找到这位医生所说的“火火相克”。
小编检索后发现,全文中出现“蟹”的地方摘录如下:
蟹目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
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苏煮汁,饮之三升。紫苏子捣汁,饮之亦良。
又方:
冬瓜汁,饮二升,食冬瓜亦可。
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
哪里写到“火火相克”?张仲景听了都想打人。
还有,阴阳五行也不是这么用的。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五行的生克应该是这样表达的: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并不能表述成这位“田太医”所说的“火火相克”。
小编认为,科普是一件严谨的事情,在科普之前,起码得了解过中医的基本知识,否则就显得很不专业哦。
其实,在中医理论中,食物是有偏性的。
《灵枢.九针论》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宜甘,甘味可以缓释肝气的急躁;心宜酸,酸味可以收敛心火;肺宜苦,苦味可以助肺气肃降;脾宜咸,咸味可以使脾不会运化过度;肾宜辛,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肾水之阳气。
五脏各有所喜,食物也是有偏性的。各种食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古人称之为食物的偏性。
而食物因四气五味的不同,所禀受的阴阳之气有偏盛或不及,因此可以用食物的阴阳偏性来纠正人体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例如,高血压患者见头痛、烦躁、目赤耳鸣、口苦咽干、眩晕不已、溲赤便干等一派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的表现,此时若给患者服食羊肉、辣椒等温热辛辣、升阳动火的食物,显然非其所宜;如果给患者饮一些菊花茶,多吃一些玉米、燕麦等杂粮,挑选一些芹菜、菠菜、西红柿、苦瓜等蔬菜,再选一些山楂、苹果等水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梨能止咳,人所共知,但只适和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口燥咽干的肺燥咳嗽。因为梨的性味甘寒,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如果将其用于痰湿壅盛的咳嗽,则会加重病情。
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盛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中医中这种“以偏纠偏”的食疗理论,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小编想说,在想攻击中医之前,起码要先学习和了解中医,如果只是了解了皮毛,连中医古籍都没有看过,又有什么资格去科普关于中医的内容呢?
编辑:刘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