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茶”中医称为“茶剂”,是将天然中草药与茶叶(也可以不含茶叶)合用,代茶冲泡,或煎煮饮用,以消暑解毒、保健养生或疗疾防病。
传统医学宝库一员,
已有余年的历史
追溯,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属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于药茶方剂无疑。
梁代陶弘景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以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竹茹芦根茶“等10首药茶方。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给予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方》97卷中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
元代邹铉增编的《寿老养亲新书》中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2首,一是槐茶方,二是苍耳茶。
明代《普济方》中专设“药茶”篇,载有药茶方8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多首药茶方,并论述了茶叶的药性、功用等。
至清代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药茶的内容、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等不断被更新和充实。从近年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以看出,药茶已成为清代宫廷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宫御医为慈禧和光绪所拟药茶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
据书中记载,慈禧热病咳嗽时曾饮用清热止嗽代茶饮,此外,慈禧太后饮用的药茶还有生津代茶饮。滋胃和中代茶饮。清热理气代茶饮。清热化湿代茶饮。清热养阴代茶饮。清热代茶饮等;光绪皇帝曾经饮用的药茶则有安神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和脾代茶饮和清肝聪耳代茶饮等。
药茶广得传承与发展,
更形成了地方特色药茶
近代以来,药茶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降压茶、减肥茶及午时茶的大量涌现,使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经过历代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的应用、发挥和完善,药茶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
广东凉茶:源吉林甘和茶
清光绪二十四年(年),广东中北部发生了流行性感冒,源氏家族就倾全力赠饮送药。不少人在饮用甘和茶后,轻者获得痊愈,重者减轻病症,使其名声大振,确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很快,甘和茶在广州佛山开出了门店,定名为源吉林甘和茶。
源吉林甘和茶是一个中药复方,主要成分有紫苏叶、青蒿、香薷、薄荷、葛根、前胡、防风、黄芩、连翘、桑叶、淡竹叶、广藿香、苦丁茶、水翁花、荷叶、川木通、栀子、茵陈、粉萆薢、槐花、威灵仙、苍术、厚朴、陈皮、乌药、布渣叶、山楂、槟榔、紫苏梗、龙胆草、旋覆花、甘草、牡荆叶、千里光、玉叶金花等。
冲泡的茶水气香、味甘、性微凉。主要作用是疏风清热,解暑消食,生津止渴,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食滞饱胀、腹痛吐泻等。
丽水的“王老吉”:松阳端午茶
其源上溯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每逢端午佳节,百姓上山采选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备饮,以防病健身、美容养颜、防暑解渴、辟秽驱邪而得名。为弘扬民族传统保健茶饮文化,对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既保持传统风味,又强化了保健作用。
旧时松阳交通不便,当地人但凡有些小毛病,大都是先喝一碗端午茶自我治疗:上山砍柴,渴了,喝碗端午茶;下地干活累了,喝碗端午茶;哪怕小孩放学回家也要喝碗端午茶。喝过端午茶的人都会觉得“清凉”沁人心脾,全身清爽快活。因此在当地,端午茶又被称为“万能茶”。
本茶由藿香、野菊、陈皮、桑叶、菖蒲、山苍柴、鱼腥草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
功效其一是辟邪解毒;其二是防治中暑,其三是祛湿散风,其四是清热消炎,其五是解渴提神,其六是祛积消食。
地方单味药茶:杭嘉湖杭白菊
杭嘉湖地处水网平原,土地肥沃,这采天地之灵气汲青山秀水之精华,孕育出来的杭白菊色相好,品质优。
胎菊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种,用胎菊泡的菊花茶,色泽金黄,口感甘醇,含有浓郁的花蜜清香。具有养肝明目、清火、解燥、去湿、补肾、健脾和胃、润喉、解渴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具有药饮兼用的独特价值。
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道地药材可贵的不单是天地馈赠珍品的出身,更是说那融入了当地人特有而一些手艺及食用讲究的地方特色。杭嘉湖一待的茶饮自然也都是以菊花茶为主,这就是一杯最简单的药茶了。看似简单,却很讲究,这菊花茶当地人只冲三泡,喝完便丢弃,绝不多饮。一来这菊花不如其他茶叶经得起反复冲泡,过了三道也就没啥味道了;二来菊花茶多次冲泡后会变绿色,此时已经不适宜饮用,应当丢弃。
药茶防病治病,
为什么能够延续数千年不衰呢?
1、药茶大多为单方,这样有利于发挥药物效能,同时,药茶能使芳香气味、含挥发性油多的药物,如陈皮、玫瑰花等,保持有效成分,避免久煎而失效。加上碎茶与溶媒接触面大,茶药中有效成分浸出量也就大,而且可以多次加水饮用至味淡为止,药汁自然能全部浸出。
2、其次药茶方的原料,取材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接受。有不少药茶材料来自家庭生活中和可以自采、自种、自收、自备,如茶叶、生姜、葱、荷叶、竹叶、白芽根、月季花、玉米须等,有些成品药茶,如神曲茶、午时茶等,都可以在药铺买到。这些药茶方,或冲或泡,即可饮用。稍懂一点卫生知识,就可自行掌握使用,如感冒风寒,用生姜、苏叶、红糖泡茶饮.顿时可以发汗驱寒。药茶一般既可治病,又可经常饮用,一帮两得。对于慢性病,尤其便于长期用药;对于老人、小儿患者。还可以解决服药的困难。另一方面,茶方用药,味少量少,携带方便,尤其是袋泡茶、块茶,更为优越,治病还可避免煎汤的麻烦。所以,易于普及。
3、药茶可以减少服药精神负担,避免损伤胃气。尤其是慢性病人,长期煎服中药,顿服最大,增加胃肠负担,易生反胃。脘腹不适。而饮用药茶,作用温和徐缓,药计吸收完全,无损胃气,有利于慢性病的保养和治疗。另外,药茶还可根据病情,随季节变更,灵活选用,进行辩证治疗。
4、最后是使用药茶,药用量小,品种多自备,克服了汤剂量大,煎服烦杂、携带和使用不方便、浪费药材等缺点。
因时制宜,
正当上火季,药茶灭火怡然自得
降火得分清实火虚火!
喏,对着下表分清了,
不妨再来选择适合的降火方法。
实火用是清热,降火的泻法。
可采用银花、菊花一同泡水,可以适当加些冰糖,清热去火。
虚火是用补法。
可采用麦冬、沙参、石斛一同泡水,滋阴润肺生津止渴。
温馨提示:
建议大家将药材(具有挥发油的薄荷、藿香等除外)放入瓶中,冲入沸水,盖紧瓶盖,视药材用料浸闷10至60分钟。持续保温的作用可以让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断析出,效果也不错。
注意:
中药泡茶,应间断性饮用,不能过量饮食。中药泡茶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能,结合自身体质、状态以及时令,科学饮用,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效果。另外,不要存在“将中草药泡茶当补品饮用,并无副作用”的认知误区。长期服用仍有可能发生毒副作用。
用药不当损害健康,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