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草木记评自爱梅花耐冷香

蓄势

为雷锋家乡文学大潮蓄势给望城名望之城建设添彩

《南方草木记》

《南方草木记》系蔡英的第二部散文集,由著名作家王开林老师作序。全书13万字,分春夏秋冬四辑,倾情记录了金樱子、水芹、蕨菜等七十余种望城本土草木,从人文的角度进行感性观察和深入思考,勾勒出一幅草木繁盛的乡村图景,也从中探寻着自然和生活之美。

自爱梅花耐冷香

——读蔡英《南方草木记》

张恒善/甘肃

戊戌立冬,蔡英新作《南方草木记》立于案头,扑面而来的自然草木芳香,倍感亲切,使我陶醉。没想到,生活在城市的蔡英,心里却盛满了草木和乡愁。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炊烟,记得住乡愁,这是蔡英新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人间草木的文字,最好数汪曾祺老人。汪老始终坚信,回归自然才能够将人性最质朴、本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是掏心窝的话。张炜《你在高原》后,写了美文《年夜来獾》,用故事诠释和感悟不同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揣测其中的奥秘。故事里,山东半岛东部海角的林子里,栖息着一种叫獾的动物。后来,人们把树木相对稀疏的一角围起来搞建设,加了栅栏矮墙为界。看护人发现,每到半夜就有一只獾翻墙进来。原来这只獾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每到半夜想念故园,便翻墙入内。一只獾尚且不忘家园,何乎人?

我觉得,蔡英就是黑麋峰的一只獾。她的《南方草木记》,就是一个眷恋故园的感情篓子。时下,这种书写和表达美其名曰“生态文学”,其实就是乡愁。作家把这种情感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加以抒发和表达,通过童年的一草一木,以期唤起更多的人,共同捍卫和保护我们故有的家园。南方草木的模样,我并不陌生。阅读蔡英细腻的文字,穿越细致入微的叙述,那些充满绿意,长满相思,贮满情感,蕴含故事的草木画像缓缓呈现在眼前,把我的思绪引向黑麋峰深处。

《南方草木记》依季节分为四辑,第一辑“春风又绿江南岸”,第二辑“夏木阴阴正可人”,第三辑“秋尽江南草未凋”,第四辑“坐看青竹变琼枝”,共计写了77种木本、藤本和草本植物。阅读这些草木,诸如玉兰、樱花、泡桐、车前子、鱼腥草、野蔷薇、菖蒲、合欢、薄荷等等,在我们北方,也是常见常听到的。现在虽说都成了旧物往事,但正是这些自然万物,养育和造就了我们的母体,让我们拥有了自然山川的性格和秉性。

《地菜子》是文集的开篇之作,表现的是三月雨水催生的繁花似锦:露点生机。三月三,山坡上各色花木竞相绽放,菜地里各种野菜楚楚动人。孩子们扯回地菜子,母亲将其连同鸡蛋、枫球、红枣、黄豆和生姜放到锅里煮。文章写地菜子的好:没开花时更嫩且好吃,隆冬时节挖出来爆炒,极嫩。地菜子涮锅,有嚼头,清爽可口。文末,引用辛弃疾和《诗经》里的诗句及时事新闻,抒发地菜子之情:美得倾国倾城。她写车前子,先从《诗经》里的记述破题,展开了诗意的描写,后转入叙述,阐述了车前子的药用、食用价值和实用趣闻轶事。

在《紫苏》中,蔡英写道,“怀孩子的初期,我呕得面黄肌瘦,整日昏昏欲睡。母亲特地从老屋扯了一大袋紫苏,忍着晕车之苦坐中巴车送到县城。她将紫苏梗加鸡蛋红枣煮汤,让我每日吃上数次。不过三两天,我就止住了呕吐。炎热的夏天,我挺着大肚子上下班,即使胎动得难受,喝碗紫苏鸡蛋红枣汤,既补气养血,又安胎定神。再后来,孩子有个伤风感冒,母亲也是用紫苏生姜煎水,用来发散风寒,宣肺止咳。这些年来,孩子从不挑食,生得高大壮实。我想,紫苏是我家的守护神,也守护着人间大爱。”在《接骨草》中她写道,“奇妙的是花朵中间有金黄的小杯子,小巧玲珑,那就是蜜腺,盛着清甜清甜的花蜜。花香浓郁,甜而不腻,沁人心脾。我嗅着嗅着便神魂颠倒了。更不用说那一群群黑色的黄色的蚂蚁,笨笨的萌萌的蜜蜂黄蜂,五彩斑斓的蛱蝶,都闻香出动啦,是不是像一场盛大的宴会,灯红酒绿,杯觥交错,来宾们迷醉不知归路?”这些文字让人身临其境,若不是亲身经历,若不能观察入微,哪能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呢。

蔡英是个真诚的人,她的文字充满乡思、乡情,乡亲、乡愁,倾诉对自然、对草木、对生命的哲理感悟,这种情感是动人的。她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故弄玄虚,她用自己的一颗通灵草木的爱心,做着大自然与人类的情感翻译工作。她用自己平实的语言,不动声色地,不慌不忙地向人们介绍一种又一种草木,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那名目繁多的草木,还有那些凄婉悲伤的乡间故事。在文字深处,我看到了她不泯的童心,我看到了她在灯下沉思,往事像散散淡淡的烟云把她包围着,又像缤纷的桃花雨,在她的世界里如泣如诉地下着。

蔡英从大自然中走来,浑身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引着我沿着绵延山路,走进一片被晶莹月色笼罩的神奇山村。她的叙事带着一种颤动而悠长的声音,遥远、平静、优雅。她似乎沉湎在逝去的岁月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她从容地,不紧不慢地讲述着,所有的感情都蕴含在清溪般的文字里。那种若隐若现的忧伤,使人黯然伤神,又使人心往神驰,使人不知不觉陶醉其中。

她借草木写人,写左邻右舍,写他们的人生与命运。在《艾叶》里,她深情地写道,“至今,犹记得奶奶满头银丝,弯腰点艾香的模样,犹记得那满室的药香,芬芳清凉。”《铁扫帚》是文集的压轴之作。文章从我陪莲姑及泥匠华叔到黑麋峰寻铁扫帚、打板栗写起,讲述了华叔、莲姑两人的爱慕之情。随后陈述充满情趣的农村生活:扎扫帚,绣花,烧火做饭,煮猪食,晒萝卜干。第二年华叔娶走了莲姑,跳绳、提钱、捉鱼、滚铁环、打钉子、跳算盘子等游戏也只好和其他小伙伴玩了。后来,作者和母亲到山那边走亲戚,顺便看望莲姑,这时的莲姑已是四个女儿的母亲,可家徒四壁,生活艰难,靠种地养猪兼作铁扫帚生活。更悲惨的是莲姑因为生不出儿子,经常遭到华叔的鄙视,骂她是铁扫帚。文章最后借母亲的讲述,把莲姑的余生进一步陈述:她卖命似的挣钱,扎扫帚、挖药材、绣花、捡山货,供孩子读书,四个女儿都很争气,上了大学,城里找了工作,安了家,可她不肯到城里享福,仍做铁扫帚卖钱。这位朴实的莲姑,虽被命运捉弄,却像铁扫帚一样坚韧。我发现,作者尤其是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白癜风规范化诊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yj/2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