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广西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陈老师老师参加《学习科学》课程学习后,所写的学习心得。文中全面反思了自己从刚开始“怪罪学生”,经过学习科学的洗礼后,迅速转变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心路历程。
——————————————————
这些年参加过的培训并不少,但是像这次《学习科学》一样让我反思自己教学的却不多!
在学习结束后的一星期中,我在教学中真的应用了一下王珏老师所教的方法,发现学生们的课堂焦虑降低了很多,发言也积极多了!
回顾此次《学习科学》培训,我第一次从大脑的基本工作规律和脑学习的本质层面来思考教学。比如:
为什么教学会没有效果?
为什么课堂会缺乏吸引力?
为什么学生看起来学会了(学生本身也觉得学会了)考试的时候却出错?
(一)为什么教学没有效果
我们的教学是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文件制定教学大纲,从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但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却知之甚少!
所以,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步骤来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根本和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时候,老师焦虑、学生更加焦虑!!
但我学习了本课程之后,发现师生双方产生焦虑的根源就在于:
老师们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也就不能借助他们的原有经验(知识),在课堂上激发新的链接。这又会导致学生无法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入了恶性循环,最后情况越来越糟糕。。。
在培训后的一周时间里,我尝试着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学习新的知识。
(王珏老师注:这里陈宜凝老师用的是《学习科学》的入门原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具体内容和陈老师思想转变的过程请见“后记”)
在学新课文的时候,鼓励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词汇来理解课文和学习语法。比如:在学习这一段时,
Aswithmen,sowithcities:theyhavetheirownpeculiarqualities,theircharacteristics,whicharesometimesthoseofthepeoplewholiveinthem.
里面的词汇都不难,但是学生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因为文本里涉及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成了学生学习的阻碍,增加了他们的认知负荷。
所以,我在课堂上就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利用认识的单词和自己对于capitalcities这一主题的认知来“编”句子的意思。
最开始学生们是理解不了“Aswithmen,sowithcities”,但是在他们用母语来“编”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渐渐地就认识到这句话可能讲述的是: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一样。这样就基本理解了文本的意思。然后我才开始给大家分析句子讲解句子结构”as…,so…”,以及代词those指代的内容和定语从句,然后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练习”as…,so…”,完成语言输出的过程。
我发现:当我让学生可以用中文“编故事”的时候,明显发现他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也就表明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是十分焦虑的!
同样,在口语课上,我根据主题向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单词和词群,方便他们进行语言输出;在听力课上,让学生记下他们听懂了的单词,然后用中文“编故事”。
学生们发现,特别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尽管他们只听懂了短文中的10多甚至是几个单词,却能通过链接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把听力的短文内容理解个60%,他们觉得很非常有成就感。
(二)为什么课堂缺乏吸引力?
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可能是我在课堂上过多的依赖语言。
在学习了“语义情境化”原理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多增加视觉情景、故事情景、语言情景、体验式情景以及案例情景,让“先情境后语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最终实现“语义结构化”。
在PPT课件的设计和排版上,我把以前大版文字转换成图片或者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同时,教师的语言能力也是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条件,课堂上用幽默的语言给
(三)为什么学生貌似学会了,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为什么学生看起来学会了考试的时候成绩却不理想?
我们的短时记忆容量小,老师在讲解时,外部的刺激让学生在那一刻理解某个知识点,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取和输出,实现隐性变显性的转变,在需要调动知识的时候就会出现“需要时想不起,使用时说不清,常混淆犯错误”。
所以听了王珏老师的课后,我真正实践了一下“学生中心,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情景、线索,而不是直接讲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帮助他们成长。
然后,我发现愿意发言的同学明显多了,课堂氛围也轻松了很多,还会因为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言爆出阵阵掌声。
总之,经过《学习科学》的集中学习,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利用学习科学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陈老师经过3天的工作坊研修,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获得了颠覆性的提升!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在研修结束一个月后的学校教学比赛中,她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
上述文字的第一段“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差”中,陈老师所使用的是《学习科学》的入门原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学习的本质,就是在信息之间创建联接(尤其是内部经验与外部信息之间的联接)
在学习刚开始地,她表达了她的课堂教学困惑:
我在课堂上问几乎任何问题,学生都没反应。我觉得是学生的基础越来越差了,学习也没有动力。我说:
不一定。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听懂、或一时没反应过来该怎么说。她问:
那该怎么办呢?我是个专业的英语老师,这又是在大学课堂上,总不能用回汉语吧?
我说:
如果学生听不懂你说的话,你还能指望他怎么掌握你所教的知识呢?又怎么可能跟你互动呢?
所以,学生如果英语水平较差,老师就应该迁就学生的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开展学习、获得进步!
其实,很多高校教师都和陈老师一样,对于教学充满了误解。他们可能认为:
教学,是学生应该充满主动性地向老师和知识靠拢的过程。
因此,作为老师,只需把专业知识用(自认为)浅显易懂的话讲一遍就行。学生如果不听、或听不懂,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或者基础太差。
其实,“学习的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
老师教学的使命,应该在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之间,创建联系。
联系,即学习;学习,即联系!
因此,应该是老师和知识应该向学生靠拢,而不是反之!
这就是《学习科学》这门课程中所揭示出的“正确的学习观”!
只要学习观正确,你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人!你的教学从此就具备了有效性!
比如,微积分这么难讲的知识,能教会小学生吗?完全能!只要你有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科学,就是这样神奇!用最简单的原理,解释一切教学方法,指导一切教学实践!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是以脑科学、神经科学为核心的,研究的是最最最底层的学习规律!
而且,它既然被称为“科学”,它就意味着:顺之者即为正确,逆之者即为谬误!!
所有上千名学习科学的参训者都可以证明:
只要掌握学习科学原理,任何人都可以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工作者。
————————————————————
想象陈老师那样,深入理解学习科学所揭示的根本性教学原理、以及一用就灵的教学方法,欢迎参加于6月于南宁举办的“学习科学工作坊”(分上、下两期,各一天半)。
时间:6.1-2内容:学习科学(上)——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
时间:6.15-16;内容:学习科学(下)——如何促进思维与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