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药
“有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这是我国古代“药王”孙思邈对中药的评价。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其不仅是世界医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
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们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他们的功效和方子吧。
中药
桃
《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桃也是蔷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药。其花、果、果仁都有药用价值。
桃花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碧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病症。
桃的成熟果实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其果核的仁却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其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病症。
玫
瑰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脾经。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用量3~6克,水煎服;浸酒或泡茶饮。用治肝胃不和、胁痛脘闷、胃脘胀痛;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①治气滞,胸胁胀闷作痛:玫瑰花6克,香附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②治肝胃气痛: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服。《纲目拾遗》
③治胃痛:玫瑰花9克,香附12克,川楝子、白芍各9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肝风头痛:玫瑰花4~5朵,蚕豆花9~12克。泡开水,代茶频饮。《泉州本草》
荷?叶
性平,味苦。归肝经、脾经、胃经。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内服:煎汤,用量3~10克(鲜品15~30克),荷叶炭3~6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有降脂减肥、降血压、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荷叶中生物碱成分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还有抗病毒、抗有丝分裂、抗炎、抗过敏作用;荷叶还具有止血的作用。
①治阳水浮肿: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日三服。《证治要诀》
②治雷头风:升麻、苍术各30克,荷叶一张。为末。每服15克,水煎,食后服。或烧全荷叶一张,研细调入煎药内服。《卫生宝鉴》
紫苏梗
性温,味辛。归肺经、脾经。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属理气药。用量5~9克,煎汤内服。用治胸膈痞闷、胃脘疼痛、暖气呕吐、胎动不安。
①紫苏茎叶(锉)一两,生姜(切)半两,豉一二合。上三味,用水二盏半,煎至一大盏,去滓。食前温服,日二服。《普济方》②治上气暴咳:紫苏茎叶二升,大豆一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大豆,次下紫苏,煮取一升五合。分为三服,昼二夜一。《外台》
③治孕妇胎气不和,胸闷恶心:苏梗、半夏各9克,生姜3片,陈皮5克。水煎服。《中医中药与临床研究》
④治脚气,上气不止:紫苏茎叶三分(两),白前一两,桑根白皮二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结语
“紫宛话别,合欢树前。马宝吾友,生地困难。春吃山药,百合做膳。夏暑莲子,扁豆为餐。秋凉胡桃,栗子上盘。冬寒防风,生姜祛寒。心莲寄语,送君车前。两载当归,吾迎桂园。”作者马传胜用八句话,十六个中药名,描述了一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牵挂与难分难舍之情。巧妙的应用春夏秋冬四季中医适时养生膳食的理论,表达出对心上人生活起居的关心及内心相思之情。
中药常常活在古人的诗词里,但是它与我们的距离也并不遥远,身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并传承中医文化,更要将其推广到世界。希望今天介绍的小知识对你们有所帮助哦!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