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食疗每日一药砂仁

药食同源

中医学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食物与中药并没有严格划分,但食疗与药物疗法则有所区别。药疗效果虽快,但药物性偏,苦口难吃,久服碍胃,故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药。而食疗则配伍有方,炮制得法,使人们乐于接受,可以长期制食,而且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砂仁

安胎化湿开胃

理气暖脾胃行气止泻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小豆蔻、春砂仁、阳春砂仁、蜜砂仁;性味:味甘辛,性平;归经:归脾、胃、肾经。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于广东省,以阳春、阳江最有名。广西地区亦产,多为栽培。绿壳砂主产于云南南部临沧、文山、景洪等地。海南砂主产于海南省。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7-8月果实成熟、种壳未裂开时采收,边成熟边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干燥时勤翻动,不可阳光直射,不可造成种壳裂开。砂仁在25℃以上普通包装环境下,易虫蛀,气味极易散失,挥发油极易挥发,有效成分迅速降低,在密闭容器内挥发油含量较稳定。建议单包装密封、冷藏,此条件下药材质量保持较好。以个大、坚实、仁泡满、气香浓者为佳。

性状鉴别

阳春砂、绿壳砂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

功效作用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1、化湿行气(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

用治湿阻或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少食纳差,以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若脾胃虚弱者,可与党参、白术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与补益药同用,取其行气以健胃,使其补而不腻。本品为醒脾调胃之要药。

2、温中止泻(脾胃虚寒吐泻)

用治脾胃虚寒之泄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药同用。也可用治呕吐病证。

3、理气安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宁)

用治气滞妊娠呕吐、胎动不宁等症,可与白术、紫苏梗等配伍同用。

常用选方

1、治月经不调:砂仁、佛手、山楂各25g,米酒ml。砂仁、佛手、山楂混合浸没在米酒内,密封7日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ml即可。

2、治慢性胆囊炎:砂仁、黄连、木香各6g,柴胡、枳实、白芥子、大黄各10g,虎杖12g,金银花、白芍各15g,吴茱萸、甘遂、京大戟各3g。水煎,去渣,温服,每日1剂。

3、治胃下垂:砂仁、白术、黄获、太子参各10g,陈皮15g,升麻12g,枳壳18g,甘草、大黄(后下)各3g,制马钱子4g。水煎,去渣,温服,每日1剂。

资料来源于蜀中集团董事长安好义编著的《中药材质量新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yj/6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