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苏水和桂枝汤对比说起
文丨林医生
桂枝汤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01
不要迷信偏方
见到有朋友转发网上的文章,用紫苏煮水给孩子治疗外感,我说一下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紫苏煮水治外感,是一个小偏方,偏方有时是有效的,但是我个人建议,大家不要太迷信。第一,不要太迷信这个偏方一定是有效的,有适用人群的问题。再一个就是不要迷信,面对这个病症,只要用到这个偏方,就一定能治好。偏方涵盖的范围比较小,很多时候,偏方解决不了更核心的问题。
比如,文章中说:“小孩子外感就用紫苏水”。而“外感”,它的含义很广泛。比如说现在,春天这段时间,小孩子如果伤寒的话,在受寒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尤其是孩子平时身体状况还可以的,一般上来就会出现少阳内热,虽然是受寒,但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有内热、或者说是寒热混杂的情况:既有太阳的表寒,又有少阳的内热。对素体强壮的孩子,平时就有化热倾向的,稍微受点寒,就能表现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证。
如果是三阳合证的情况,仅一味紫苏,肯定是不够的。紫苏这个药,性温、味辛,温属阳,可以对治寒,但是如果要有热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增热。味辛,辛主散。“辛辣”这个词是复合词,实际上“辛”和“辣”是不一样的。古人把事物分得非常精细。如“方向”的“方”和“向”是两者;又如“把握”的“把”和“握”亦是此。“辛”和“辣”,“辣”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辣味,如辣椒。“辛”,所有具有发散属性的东西,都叫辛,如鱼腥草,它味辛,有散的作用,但不辣。
回到讲紫苏,它性温,味辛。作用:1、温阳,解表散寒。2.健胃,降逆,和中。3.解鱼蟹毒。如吃东西不太卫生,有轻微呕吐,一定是比较轻微的,没有其它的症状,不发烧、基本不腹泻,还有一些胃口,能够吃,但吃进去后,由于原来吃的东西不太卫生,胃就会抗拒,只要吃东西,就会吐,这也是身体自保的一种反应,这时吃些紫苏会起作用。吃东西,胃就会有点恶心,有点想吐,有轻微的吐,不是喷射状的吐,这时候紫苏是可以解决的。有一种吐,叫寒邪直中中焦,不但吃东西吐,喝水也吐,那紫苏是解决不了的。
分析一下紫苏的药性,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是太阳伤寒,即表受寒,没有明显的里热,兼带一点太阴的湿,在中焦,一般这种情况,可能孩子受寒之前还有些轻微的积食,油腻、甜食、生冷吃吃多了,中焦有受寒的底子,没有诱发出来。一感冒,身体抵抗力不足,原来中焦本底隐藏的问题带出来,所以既外受寒邪,又有饮食不下、翻胃想吐的,不严重的,这种情况下,单用紫苏是可以的。前提是肯定没有少阳、阳明内热,孩子素体健康,这个时候,偶尔用一下是可以的。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看网上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妈妈们,特别喜欢到处传这种小偏方,我感觉,爱传小偏方的人,无论是中医的初学者,还是妈妈们,内心有一种潜意识就是怕麻烦。让她去系统的学习中医理论,觉得很头疼,会把这个看成一个艰涩无比的东西,或觉得没有老师带,又很怕麻烦,就偷懒,觉得能有个简单的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最好了。所以就特别热衷于收集、使用一些小偏方。
比如,有个妈妈说,小孩子咳嗽了,然后在网上搜偏方,看到有“烤桔子”可以化痰,于是就给孩子用,的确有效。这种情况我也看过,很多妈妈给孩子吃过,当时觉得有效,马上就上网推荐或附和别人的推荐,但过了两三天,无效。她还会找到原来发的贴子,和大家说:“对不起,我很毛躁地推荐了一个东西,实际上后来发现这个东西是无效的”。有几个人会这么负责任的去说呢?估计几乎不太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小偏方,很多人在说有效,但你一用却没什么效果。而且那些转发的人也不一定就试过。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很浮躁地推荐它,不负责任地事后并不去追加评论,结果就搞得很流行,好像很有效似的。
02
紫苏水与桂枝汤的比较
我想把紫苏水偏方退烧和中医经典名方,也就是耳熟悉能详的一个方子——桂枝汤,作一个比较。大家就可以理解,真正负责任的中医大夫,为什么非常愿意推荐是一个完整的方剂,而不是这种小偏方来治疗。
首先说桂枝汤构成很简单,就五味药:桂枝,甘草,大枣,生姜,白芍。九十年代卫生部曾经发过两批既是食品也是药品的名单。在名单里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保健食品用的。桂枝汤的五味药全在名单里,就是说,这五味药既可以理解为食品,也可以理解为药品。实际上,中医,尤其是给小孩治病,轻浅的病,几乎用都是食品,或只加一点药品,就可以组成一个方剂,就能治病。
有好多家长,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是药三分毒,孩子能不用药就不用药。首先对小孩,有轻症的时候,有很多其实不完全是药品,也可以理解成食品。第二,当你看到“是药三分毒”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病有几分毒?如果不抓紧时间去病,可能受的毒害更深。第三,“是药三分毒”这个观念本身就是不对的,我有专门的文章谈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孩子得病,该用药的时候,就要放胆放心地去用,不要畏首畏尾。
正确理解“是药三分毒”
还回过头来讲桂枝汤,首先说桂枝汤命名是用桂枝,桂枝是君药。桂枝这味药,从大方向来讲,有六个作用:解表、降逆、温阳、健胃、通脉、利水。实际上,在桂枝汤的这个方子里头,桂枝的六个方面都用到了。首先,我们一般人会理解,桂枝汤是一个解表的药,这个也可以这么说,其实严格讲起来,桂枝汤并不是一个发表、解表的药,桂枝汤是一个强壮剂。桂枝汤是太阳表虚证,因为表虚,用我们现在的话,免疫功能不足了,所以才会出现疾病的反应。它是一个强壮剂,其实是增强人的抵抗力的。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军医带着配好的大量的桂枝汤。为什么要用这个呢,两军交战,打了一天,体能恢复是很重要的,谁第二天能快地恢复体能,谁第二天就有可能把握战机。怎么恢复体能呢?就是用桂枝汤。它是一个轻度的强壮剂,喝完以后,马上体能恢复,第二天再投入战斗。所以桂枝汤首先是强壮剂,解表散寒是它强壮之后的附带效应。中医学院教材中把方剂分成十二大类,解表剂第一个就是桂枝汤,严格来说,这是不对的。
桂枝有发表的作用,但是它为什么可以发表呢?不但是桂枝,整剂桂枝汤,为什么能够发表?在《伤寒论》原文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方后有“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说明。或许因为操作起来不方便,或觉得无关紧要,限制绝大多数医生把这个环节给去掉了。为什么喝完桂枝汤后,一定要喝一碗热稀粥呢?两个作用,一、喝热粥,用热力帮助药力到表,帮助发汗。二、最主要的就是护胃气。所有发表的东西,都是从里往外发,就是调动里面的能量,达到外面。如果胃气不足,发表的物质基础就不够。所以为什么要用粥呢?粥,对于病人来说,最好吸收,熬得很烂,又是大米或小米的精华,最好吸收,可以最快变换成能使用的物质能量。所以吃完药后,喝碗粥,帮助护胃气、增强胃气,桂枝汤发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实际上不仅仅是粥,整个桂枝汤里面,炙甘草本身也有增加胃气、护胃气的作用,大枣也是这样的。
还有个方剂,也是伤寒论里的名方,叫作“葶苈大枣泻肺汤”。这个方子,日常使用的机会不多,一般是咳嗽非常重,痰饮淤积在肺才会使用。比如说,癌症患者肺里有积水,可以用葶苈子去泻肺里的积液,但是有泻,就得有补。因为泻肺的同时可能会伤中焦,这个时候,就不能用炙甘草。因为用炙甘草,它有可能会有缓急的作用,不利于肺水的代谢,怎么办?又要护胃气,就会选择大枣,所以就可理解为,“葶苈大枣泻肺汤”里边,大枣主要是帮助护胃气,防止葶苈子泻得过分。而在“桂枝汤”里边,大枣帮助炙甘草来补胃气,其实和粥是相得益彰的。整个一个桂枝汤里边,因为有了粥,有了大枣和甘草的护胃,所以才敢往出发,因为你的存款足了,才敢拿出一部分现金出来使用。
另外,桂枝的发表,还要得到生姜的帮助。生姜和干姜是不一样的。很多患者注意到,我开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病情有变化,原来用的是生姜,我就调方子,把这个生姜改成干姜。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是什么?有很多中医教材里讲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等,其实真正讲药,有一个更精到的地方,药要有动和静的区别。生姜是动的,干姜是静的。什么叫动和静?生姜能让他动起来,药性也是可以动起来的,可以由里往外动。干姜是静的,是不动的,主要是温中焦和下焦的,尤其是偏下焦。所以当一个人,比如说他需要身体能量活动起来的时候,若要用姜,就要用生姜。如果他主要是中下焦有寒湿,让他动起来后能量可能会散失,不要散失,就改成干姜。这就是两者中的区别。这是药性动和静的不同。
生姜主动,所以生姜配合桂枝发表,里边又有甘草和大枣护胃气。像我们比如放风筝,风筝放起来,是因为下面有人拽着一根绳,如果要放很大的风筝,尤其是风稍微大一点,底下必须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拽得住,底下拽得力量越足,反而风筝飞得就越高。如果底下拽得力量不足,风筝就撒手了。风筝先飘一下,马上就会坠地,反而飞不起来。所以,用桂枝和生姜去发表,能够让阳气达到体表,必须得有炙甘草和大枣在里面护胃。如果没有护胃,除非身体原本能力很强,若没有里面的护胃,简单就是用一个发表,很有可能会发得过分,可能当时表症可以解,但是后边会有个后遗症,就是伤到胃气。这个人好像感冒好了,但是胃口一下子就伤了。很多用西药、输液退烧的孩子就是这样,烧当时迅速退了,但之后能绵延几个月咳嗽、胃口不好、精神头不好。反复这样几次,体质就毁了。
这个时候,回过头来对比,桂枝汤和紫苏治疗感冒,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不言则明。
03
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助心阳,因为它是桂树的尖儿,取象是往上走的,人的心阳就是在上部的。助心阳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黄帝内经》那个体系,心是属火,脾胃是属土,火生土。也就是说,心之阳,是脾胃之阳的母亲,想要让脾胃的能量强,除了用甘草和大枣来补之外,还要让母亲很强壮,孩子自然就强壮。心阳足了之后,脾胃的功能才足。脾胃的功能足了,底下拽线人的力量大,风筝才能飞得高。发表的能量表达得才充分。
《伤寒论》讲到桂枝汤症有一条,叫作“鼻鸣干呕”。“鼻鸣”,因为有表证,所以不通气。桂枝汤内会出现干呕,是需要仔细去分析的。桂枝汤证是表证,但还不像麻黄汤证那么表实的力度,但仍然是表证。当有表证的时候,人体的气机从里往外走,因为不能旁达,所以就会上行,这个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身体能量有个动态的图,气机从里往外走,但不能顺利地通过外表,因为有表症,不能旁达,只能往上行。如养花或种庄稼,植物有顶芽和侧芽的概念,若掐掉顶芽,侧芽就会很发达,比如说,如果想苹果长得矮的话,就掐顶芽,让侧芽发达,更多地去结果。相反的,如果想树长得高,就掐侧芽,顶芽的优势就会表达。这和人一样,不能旁达就只能上行。上行后就会出现气逆,即出现干呕。所以,有很多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它是太阳表证的,会出现干呕。刚学中医的人,就会问,如何区分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干呕。小柴胡也有干呕。所以以前讲过,只说一个症状不能判断,孤证不能采信。一定要结合其他的情况,这个干呕到底是太阳里边,还是少阳里边的。
桂枝汤里边的桂枝还有降逆止呕的作用。还有一个方子,叫桂枝加桂汤,专门治的就是气上冲心,就是顶芽的优势太发达了,树木长得太快,气上冲心,这个时候,就用桂枝加桂汤,也就是桂枝汤常量的,按原方的桂枝三两,加桂枝,加一倍,就是六两,增加降逆止呕的作用。如果桂枝汤病症出现鼻鸣干呕的情况,要用桂枝来降逆,这个时候用紫苏行不行呢?轻症也可以,但是重症解决不了,因为它没有一个通过温心阳,来健胃,胃气和顺之后,自然就会降。中医里边讲,肝脾主生,胆胃主降,胆胃的功能正常,都可往下走,如果出现反酸,烧心、打隔,就是胃气的这些症状,就是胃气不降,胃气为什么不降?一般来说,就是肝气横逆犯胃,或者就是虚而不降,或者是气机不能旁达就只能上行而不降。在桂枝汤里边的干呕就是后者。所以,既要有桂枝温心阳,还要健内,炙甘草和大枣补胃气,用这种方法来降逆止呕,这是单味紫苏是做不到的。
另外桂枝有通脉利水的作用,有很多表症,它同时会出现轻度水饮代谢不利,有桂枝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桂枝汤症的一个特点就是表虚自汗,这个时候,如果单独发越,有可能会造成津液散失过度,虽然它是个强壮剂,虽然它用大枣来补充,但是仍然担心会造成津液散失过度,这时就用芍药来收,芍药就是一个敛阴药。
你看,在桂枝汤里,五味药组成非常简单,但它包含了好几个方根。什么叫方根?一般就是两味药,最多是三味的小方子,这个小方子,专方专用,但又可以出现在许多其他的方子里,成为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比如说,桂枝汤里,生姜大枣是非常非常常用,许许多多的方子里,都有这个方根。乃至于民间有个说法,管这个叫药引子。就是说,开药的先生把方子开出来,生姜大枣不写,嘱附生姜大枣为引,没有这个是不行的,生姜有温中的作用。比如小柴胡汤,小柴胡里需要用黄芩清内热,但是为什么要用姜呢?是要制衡一下。如果清热过重,会伤胃。所以生姜帮助来制衡其他药的寒性,另外,生姜可以健胃,大枣可以补中。这两个药引子,就是方根,也叫药对。还有一个药对,是桂枝和甘草,这就是治心脏特别重要的一个药对,所以中医有时候治心脏功能不好,心阳不足,就是用桂枝和甘草,如果轻证的话,就是桂枝甘草两味就够了。《伤寒论》后边讲,炙甘草汤的组成,脉有结像,就是早搏,有心脏问题都是可以用炙甘草汤的。如心脏狂跳不止,心脏虚。“炙甘草汤”是阴阳同补,用大枣、当归来养血,这是阴。桂枝和甘草是阳。如果里边没有桂枝和甘草,单独用补阴的药,没有制衡的力量给炙甘草汤证的患者吃下去,病情会加重。
甘草和芍药也是一个方根,一个药对。我们非常有名的一个方剂,就是“芍药甘草汤”。治肌肉挛急,就是抽筋,轻症没有显示的寒证。
桂枝和芍药,又是一个药对。
所以中医里说,桂枝汤是所有方剂的鼻祖。它不仅是创造了很多的药对,而且体现了中医完整方剂的思维体系。若要想治疗表虚的证,用强壮的力量,强壮以后,能量能够达表,然后能够发表更充分,要温阳,要健胃。想要达到一个方向,力度的方向要先做好。人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最后让人马、战士在前方取得胜利,得先调动后勤的粮草。这和学太极,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思维是非常相像的。
假如患者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太阳证,似乎单独一味紫苏就能解决风寒,可对比桂枝汤的话,桂枝汤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妥妥贴贴,这就不是单独一味紫苏可以做到的。所谓偏方,其实就是偏颇之方,在含概的范围之内,似乎是有效的,但极易出现偏颇。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讲究相互制衡、制则生化。有一个东西来制衡你,你才能让被制衡的东西生化,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用现在的话说,叫可持续发展。
有些人讲阴阳五行讲得就太过简单。如,水克火,什么叫克?就是管理,制约。水能管理住火,能够克制住它。这个克,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生化,正因为有水管理火,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比如说,正因为有父母和老师的管理,孩子才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如果说在整个教育当中,只有不断地去满足孩子各种需求和欲望,而没有对孩子适度管理,这个孩子将来会长废的。所以相克里边,除了制约,就是抑制,还有一个就是生化。是两个力量同时具备。一个方剂也好,互相制衡,一种文化也好,力量的互相制衡,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在朋友圈说过:阿胶、燕窝,鱼翅,雪蛤,现在人并不适合吃,因为现在人普遍营养过剩,湿气重,这些滋阴的东西都助湿气,吃多了,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个朋友留言:“其他东西不知道,但燕窝吃了感觉挺有效果的”。我以生态的角度回他:生态治理有个观念,有时局部改善,是以整体的恶化为代价的。吃了燕窝后,皮肤有光泽,脸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有没有想过在脏腑,在全身造成了多少湿气。这些湿气还会造成什么新问题。
以前甘肃民勤,把石羊河截断,建了个石羊河水库,造出了千亩良田和绿洲。但是,因为河水被截断,下游来水量大为减少,绿洲无以为继,沙进人退,新生了万亩沙漠。这就是局部的改善是以整体恶化为代价的。
伤寒论里有个经典的方剂,叫“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是叫血水共病,若参悟明白了,对血水两者共病之间的关联有很多理解。有很多时候,水饮会造成淤血,反之,淤血不化,会导致水饮代谢不利。女性终生以养血、活血为根本,长期吃助湿气的东西,湿的特点就是缓行。新陈代谢的速度会缓慢。体内垃圾长时间滞留,水不能正常代谢,会造成湿气和淤血,以及全身脏器的问题。所以,滋阴虽然看似局部美容了,但是会带来整体的水饮停滞或淤血问题。
我举这个例子,意思是当我们比较痴迷所谓偏方的时候,要考虑到,是否会出现局部的改善是整体的恶化为代价的。比如说,一个明显是桂枝汤证的病人,如果只用紫苏水,因为只看到流鼻涕,打喷嚏,有点受凉,认为只要不流鼻涕、不打喷嚏,感觉没有那么明显怕冷,就是把病治好了,就用了紫苏水,这些症状有可能是可以缓解,但有没有想过,代价是什么?发表就要调动胃气,尤其是桂枝汤症本身就是虚症,虚证时再耗损胃气,可能当时外感解了,后面就会出现胃口不好,过几天生痰了,就会心气不足。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不会想到应该用桂枝汤解太阳表虚证,这是用了紫苏水后的负作用。若长时间用这种方式解病的话,就会造成身体隐伏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医爱好者,初学者,最开始用小方子,效果挺好,可是越用这小方法医治,后面身体越混乱,就是这个问题。
汤药才是最好的药物
04
建立整体的辩证的思维体系
这些年,我看过一位做小儿按摩的医生的医案。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有小孩生病,去按摩,完了后,说感觉效果不错,再留个方子,效果会更好。吃完药后,再加上后期的按摩,过几天后,孩子的病慢慢就好了。他就把所有功劳都归于小儿按摩。实际这里有两者的功劳被他掩盖了没有提,第一是用药问题,第二是按摩了几天,对于轻的病,若是孩子体质还不错,就会自愈,但是这些他都掩盖了,这叫贪天功为己有,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在某一个点上,说是按摩的作用。我看了他很多的医案,对于病重的孩子,若不用药,只按摩,是根本没有效果的。而且我看他出的方子就是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用得非常不得法。经常妄用附子,给2岁的孩子一下给9克附子,发现过了,过了再去调,反反复复地折腾。但是还居然被当作成功的医案。有很多的家长追着他去做小儿按摩。我个人体会:小儿按摩有效,但效果非常有限,现在被严重夸大,为什么呢?就是有些人,一方面自己没有受过很系统的中医原理和方剂的训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需要:怕给孩子吃药,认为“是药三分毒”,医院里用西医的办法治坏了啊,等等,一些人为了迎合这些家长的需要,就会说:我不用药,用小儿按摩,就能治好小孩子的病。实际小儿按摩非常有限,解决不了全面问题。该用药的时候必须要用药。
比如说,在桂枝汤的方剂里面,像桂枝通脉、利水、温阳、发表的作用。小儿按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达到。但是像炙甘草、大枣这些补胃气,就是给身体实实在在地要补进去的具体物质基础,这些东西怎么靠按摩能够达成,是不可能的。
在这我不是要批评小儿按摩,只是举具体的一个例子,告诉大家要建立一个思维体系:一个东西,说它有效,并不等于这个东西会像它宣传的那样有效,到底是什么东西起效的,要详细地拆分里边的原因。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那么有效。另有一点,有很多时候,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经常会有一些奇谈怪论,所以有很多人,很年轻就想办法要扬名,赶紧推出很多东西,发明、发展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然后把很系统的、很复杂的中医理论拆解成看起来非常简单,很容易上手,迎合更多大众的心理的需要。这个时候,如果大众很浮躁的话,就会特别容易上当受骗。
我经常看到外边,不管是讲中医、心理、教育的一些方法或是一些理论体系,会拿出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希望大家能建立起来一种思维方法和一种正确的观念:第一:天下所有的方法或理论都有适用范围,一定有涵盖不到的地方,所以不能把任何一种方法、任何一种体系推到极致。第二:当有一个人说他的理念、方法是成功的,并给出例子。我们一定要追问一句,除了成功的例子,有没有失败的例子?有很多时候,去判断一个东西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可取不可取,并不是看它成功的例子,而是要找背后失败的例子。这个就是社会学中所谓的短板理论。前些年,流行拉筋拍打,我不否认拉筋拍是有效的,但也是被严重夸大,而且拉筋拍打无效的案例都被推广人藏起来了。甚至有一绝症患者使用拉筋拍打法,最终不治身亡,家属上告。这些事例,推广人都不会在博客和书里面写,但在网上都能找到。他把他的短板隐藏起来了,只告诉你成功的案例,看似这些怎么说都是对的。
回到紫苏水治感冒、烤桔子治咳嗽。这些小偏方,为什么在一个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大众追捧,就是因为大家只谈、只观注成功的案例。很少有人专门去找,这个东西有没有不成功?或者说它当时成功了,后边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真正中医的整体观,就是要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既有当下的效应,也要看后效应,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整体观。
佛家法师讲法也好,医生用药也好,都是方便法门,但是这些方便法门,就是要讲究辩证,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也就是孔子当年所讲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创立或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最后都能让他达到、符合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明白一个正确的道理,这是第一位,然后用一个合适的方便法门,这是第二位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人长期学习、实践、揣摩、体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看一个偏方就能解决的。我觉得现在有很多时候,之所以很多人对中医有兴趣,然后又不愿意踏心下来学,就特别喜欢看那种简单化的东西。
我当年的中医启蒙老师就说有一种大夫,叫“嘎嘣大夫”,就那一下,其他什么都不会。现在就有很多这样的伪专家,比如那小儿按摩,就会懂那么一点,医学原理不懂,方剂体系不懂,上手就那么一下。现在人还特别喜欢这些东西。觉得他说得特别简单,几句话能听懂就可以了,看三篇书就行了,我不用去看那么复杂的东西。如果只是求那非常简单的那么一下的话,就不可能理解后面非常复杂的体系,非常繁复的操作方法。自己去求简单的东西,就容易被那些伪学蒙骗。同气相求,这些伪学的周围也一定聚集着一群急功近利的人。
所以,如果有人对中医有兴趣,那请你老老实实地学《伤寒论》,如果愿意看《内经》,更好。《内经》和《伤寒》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中医的流派、体系非常多,至少上百种之多。每一个流派和体系都有它涵盖和适用的范围,相对而言,《内经》和《伤寒》的体系的适用范围更广,而且二者可以互补。
但是你无论学任何一个体系,一定要学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体系。一定要明白,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人体或疾病是非常复杂的,任何一个简单的体系,都不可能实实在在的解决一个东西。比如说桂枝汤症的情况,想用一个简单的紫苏水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今天看似是讲桂枝汤和紫苏水,实际上,我想表达一个核心的意思:我们应该理解,生活也好、世界也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面对人任何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它背后都有可能有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去学习,去参悟。所谓大道至简,是对复杂系统真正了知后的理解,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看几个词语:现在人说“观点”,喜欢去听不同的观点,其实这种观念就是不对的。观点,观点,就是只观到了一个点。而一个事物的复杂,它其实是一个道理。什么是道理?道理,就是把所有的点都涵盖起来。观点,它只是观到了一个点,肯定不是全面的。要有很多的点才能组成一个面。我们现在的人太痴迷观点,不愿花心思、花时间去学习完整、复杂、有体系的道理。所以,我们才容易被有很大局限性的观点所蒙蔽。
聊聊糖尿病
一个苹果引发的“血案”
(感谢俞红钗文字整理)
花叶朝天
中医·心理·文化·生活
一个有性情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