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心喜
历经三年,从“入圈”到“破圈”再到“扩圈”,《国乐大典》稳步走在这条原创道路上。
古老乐器与不同艺术跨界对话,经典旋律与潮流音乐激情碰撞。随着“巅峰之夜”落下帷幕,广东卫视大型创新性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第三季在极致国风盛宴中圆满收官。
在此前的总决赛之战中,四强战队气场全开,冲击冠军宝座。最终,“棒棒糖战队”一路过关斩将,不负众望成为“冠军国乐战队”;“大威天龙战队”凭借超强舞台感染力捧起亚军奖杯;“三脚猫战队”和“弹幕战队”则获得季军称号。
直接观感上,这一季节目以“国乐正青春”为主题,在赛制、阵容、视听等方面都新意满满。总导演林维桦表示,由国乐酱酒冠名播出的《国乐大典》第三季携着“国乐正青春”的口号全面升级,再度启程,目标便是用更加现代化、年轻化的语态去解读国乐。“如何升级,如何青春,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不失文化厚重感的前提下做到创新,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最终,节目透过64位国乐传承人的视角、音乐创编的另辟蹊径、梯级赛制的层层递进、真人秀的综艺表达实现了目标。升级后的节目也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根据索福瑞55城数据,全季节目累计收视人次高达2.52亿。
节目IP进一步“扩圈”,全网传播总声量超过亿。在抖音上,节目稳居国乐垂类头部账号,“国风合伙人”话题播放量达92.6亿;在B站上,《国乐大典》第三季节目最高评分达9.8;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7亿……
历经三年,从“入圈”到“破圈”再到“扩圈”,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稳步走在这条原创道路上。林维桦坦言,第三季节目让他满意的地方在于找到了“梗”。这个“梗”不仅在于综艺化的手法,也在于能在广泛的文化领域中抓住亮点,让“曲高”不再“和寡”。
节目“扩圈”离不开背后的平台和团队。近年来,广东卫视大力实施改革振兴,成效卓越,与日俱增的卫视影响力是《国乐大典》第三季收视攀升的坚强后盾。而《国乐大典》主创团队,也是改革振兴背景下,广东卫视全力培养的优秀队伍。
一档品牌节目的创新突围非一日之功,林维桦说:“大家看到的是我们用时三个月来录制这档节目,事实上,从策划到落地执行,我们深思熟虑、全盘规划,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
近日,「广电独家」独家专访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第三季导演团队,揭秘国乐品牌节目的“扩圈”方法论。
▍打破团队竞演,国乐“创造营”怎么做?
从前两季的团队比赛,变为先个人选拔再组队团演,这是第三季节目模式上的巨大变化。
《国乐大典》第三季设立“舞台竞演+观演区实时观察+排练室自然记录”三大空间,从多维视角,跟踪记录了64位乐手排练、选曲、组队、探讨舞台创意、碰撞音乐细节、舞台竞演等所有台前幕后的故事,堪称国乐版“创造营”。
其实,前两季《国乐大典》中亦不乏真人实境元素,但彼时它们更像是作为演出铺垫的花絮,跟节目整体的故事逻辑关系不大。《国乐大典》第三季也并非全然的国乐版“创造营”。“它是文化类节目的根,音乐类节目和真人实境节目的风格、形态,三者有机结合。”执行总导演李游这样总结形容。
节目组分析认为,“音乐+秀”的展示是前两季节目成功之关键,第三季节目要想破圈,就要大胆颠覆,但颠覆太过猛烈又容易丢失初心,于是,在继承往季精髓的同时,增加以“人”为核心的故事性内容便成为最优选。
不同于前两季节目追求美轮美奂的完美舞台,这一季节目将舞台秀也当作真人实境展示的一部分。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节目组的核心考虑之一。
舞台录制通常都是从15:00持续到24:00左右,作为第二现场的观演区同步录制。在这之前,还有4~5天对选手们在4个排练室排练过程的全程记录。也就是说,舞台秀跟其他真人实境内容的录制比例约为1:6。
节目组透露,录制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有非常多的强烈冲突,足以剪成一个更吸睛的节目。然而,实际播出时,舞台表演加交流的内容却占到了七八成。除了演播厅竞演和4位寻乐人的点评,播出内容中还有丰富的乐曲故事、乐器知识等文化内容。
对此,节目组表示,他们更想做的是一个以文化传承和传播为核心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它正能量和富有文化价值的一面。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大量的真人实境录制没有意义。正是这种规定情境、没有剧本、长时间观察的录制模式,让选手跟镜头之间建立了信任感,从而能在舞台上呈现出更为真实的一面,观众也能更真切地见证青春乐手们的成长历程。
为了让乐手能够不隐藏、讲真话,节目组采用“监控隐藏拍摄为主,游机拍摄为辅”的摄制方式,共采用了近30台小型摄像机索尼Z90,同时补充部分佳能R5、R6以及部分索尼EX。隐藏拍摄降低乐手对镜头的防备心理,而游机便于快速捕捉乐手第一时间的反应。
与此同时,节目组为乐手配备专属FPD,每位FPD负责5~6位乐手,每天监看监听选手们的画面、声音,记录选手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梳理可能成为个人成长故事的要素和线索。
▍64位选手,“个人”如何突出重围?
相比前两季的寻找乐团,第三季节目要找到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又适合电视平台的乐手个人,则要困难得多,特别是在疫情期间。
《国乐大典》第三季共经历了“线上—线下—线上”三轮乐手筛选。节目组在北京、上海、杭州、内蒙古、新疆、东北等地都设了选角站,并在疫情稳定后奔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与乐手面对面沟通,最终确定了参演的64位乐手。
乐手覆盖学院派、世家派、跨界派、先锋派、融合派、网络红人等,背景不同,性格迥异。为了让观众能在短时间内记住64位选手,节目组为他们设置了“专属标签”,通过挖掘、展现乐手身上最容易被大家记住的话题点,强化每位乐手的人物特点。
比如,演奏弓笛的乐手杨明川,因其父亲复刻了乐器弓笛,被标签为“弓笛传人”;还有深造于顶尖学府的“川音姐妹花”王雨萌、冯奥迪,“伯克利双子星”吴昱忻、刘子琛,“央音骄子”陈宇晟;在网络上引领国风潮流的“千指大人”墨韵、“古风少年”河伯、“古韵禅师”徐硕、“摇滚琵琶”李星星等等。
为了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节目在赛制上作了充分设计,创造不确定因素,让选手在节目规则下呈现不一样的性格和情绪反应。比如,先导片中,选手来到观演区,首先要进行“队长区”还是“队员区”的选择,这既可以呈现他们或张扬或保守的个性,也铺垫了后续的“队长”竞争上岗环节。
从乐手集结时刻到队长争夺战、队员排位赛,从队长队员互选时刻到16支战队一对一竞演,再从寻乐人公演到寻乐人组建战队,每一个赛段、每一场竞演都是乐手个性展示、人物关系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比如,在34名乐手争夺16个队长席位时,原本信心满满、最终却没有当上队长的王宇航就很失落。
如何建立人物关系,是节目组考虑的另一个重点。在筹备阶段,节目组一一打电话给64位选手及他们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进行沟通,梳理乐手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人物关系网。三弦乐手商钟元和古筝乐手高雅楠两人是“闺蜜”,便是在这时候知道的。
节目过程中,更多未知、陌生的关系会建立和展开。16支战队一对一竞演时,输掉的战队要淘汰两人。这也意味着选手们从陌生人变成战友,经过短暂相处后就要面临离别,而留下的人又要重新建立新战队。
节目组认为,不断建立、破坏关系的过程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选手性格、喜怒哀乐在这个过程中一览无遗,而且不断打散重组就会产生遗憾,有遗憾观众就会陷进去。
选手的出场顺序也是充分考虑传播因素后的设计。第一个出场的选手要能让大家产生化学反应,所以选择了能说会道的王宇航;紧接着,安排朱文婧、曹贺然等形象突出的乐手出场,以奠定本季节目“国乐正青春”的基调;而后再逐渐进入国乐三兄弟、内蒙古双胞胎等其他因素。
在充分合理的赛制设置下,节目组坚持不加干涉地观察和记录,根据选手的真情实感、现实互动形成故事线,在完整的人物关系和竞演脉络中展现青春乐手的成长故事。
▍国乐“扩圈”,“曲高”如何不再“和寡”?
除了在赛制、人物等方面下功夫,《国乐大典》第三季在音乐品质、舞台视觉呈现等方面也作了很大创新。
乐手多元的背景构成决定了节目音乐的丰富多彩。相比往季,节目选曲范围进一步扩大,既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这样的经典,亦有《达拉崩吧》这样的网络神曲。
编曲上,充分融合电音、爵士、布鲁斯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不同乐器、流派、腔调在《国乐大典》舞台上碰撞激荡,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共同演绎年轻态的潮流国乐。
导演团队对舞台、音乐有着过人的感知和把握能力——他们中,有学习民乐出身,有播音主持专业背景,有《星光大道》冠军选手,还有时尚圈密切接触者。现场导演要对音乐品质进行把关,这个工作从选手海选环节便开始了,他们会针对乐手提供的竞演曲目提出建议。
“做导演的都知道,组团之后个人就不容易突出了,但海选时所有镜头都给你,观众有可能在海选时就记住你了,所以海选曲目很关键。”现场导演王娴举例,蒙古族乐手欧尼尔当时准备了一首海选作品和一首互动作品,导演组听过后,认为原生态的互动歌曲更容易突出个人特质,遂建议他临时替换为海选曲目。
“低音呼麦,像画圈那样,不断往圆形舞台的四周打开,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完全是原生态大草原的感觉,现场效果非常好。老师对他评价非常高,第二现场的乐手们也都惊呆了。”王娴说。
视觉呈现上,新一季舞美设计以中国风为基础。舞台采用“筑巢引凤”造型,舞台平面轮廓以传统乐器四弦琵琶为造型,在演奏琵琶等传统弦乐时,从俯拍的角度就能看到舞台地面呈现一圈圈向外荡漾扩散的光波,而当演奏打鼓、唢呐等壮怀激越的音乐时,背景屏幕则出现烈火图像,预示从“筑巢引凤”到“凤舞九天”,让节目成为引领乐手蜕变的“孵化器”。
舞台使用了数控灯吧、升降冰屏、开合主屏、升降地台等多组机械设备,实现了从内到外、从空中到地面等多角度、多方位的空间变化。
现场秀演的策划、包装进一步升级,使用激光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烟花易冷》结合沙漠元素和投影,史诗感极强,非常震撼。《大鱼》以简洁和意境为主要设计思路,通过一位舞蹈演员、丝绸律动及冰屏展现,营造鱼儿游动的感觉。”节目组表示,“我们运用了现代化科技,但没有失掉《国乐大典》的古风设计。”
举例来说,“三脚猫战队《无名之辈》抓住了情怀梗,用人生体验来引发共鸣;大威天龙战队的《葫芦娃》抓住了年代梗,80、90的童年是不磨灭的记忆;弹幕战队抓住了跨界梗,用国乐来表达跨次元音乐,体现的是国乐的包容度……”林维桦表示,今后《国乐大典》还将继续发掘更多的亮点,实现再突破。
《国乐大典》第三季通过年轻化的语态,阐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通过64位国乐传承人的视角,普及民族器乐知识,挖掘中华文化中积淀着的精神追求;通过音乐改编,赋予传统经典时代内涵,创作了近百首雅俗共赏、贴合当代大众审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以国乐美学为引领,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第三季树立了音乐综艺的又一创新样本。
▍主创的话
总导演林维桦:国乐的传承需要年轻一辈民乐人的坚守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发扬更需要咱们传媒人守正创新、匠心致远。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执行总导演李游: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国乐“破圈”成为潮流。做这个节目期间,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位电视人,也是一位民乐人。
节目导演陈遥:年3月的某天,在火车上打出了第一通关于《国乐大典》外联的电话,虽然信号断断续续,但却持续通话了天。
节目导演王娴:泪水与汗水交织,晨曦和日落陪伴。我们热爱音乐,传承国乐,扛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大旗,对观众、对艺术作品永怀赤子之心。
编剧谭小黎:本季是叙事格局的变化,简单需力度、复杂需依据,成片每一个触动你的瞬间都闪烁着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的灵感火花。
舞台创意总监王庆:第一次用现代电视艺术包装了国乐,艺术效果超出预期,也打开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全新的认知。
真人秀导演秦敏毅:吹拉弹打,国乐酱作;丝竹匏木,古风今潮;嬉笑怒骂,青春范本,琴棋书画,快意人生!
视觉总监席睿:对于国乐来说,听觉与视觉的探索不仅仅是“新瓶装旧酒”;致敬经典,回归当下,更重要的追求是“哇!原来国乐还可以这样”!
国乐召集人/音乐总监吴彤: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第三季为中国音乐的现代表达提供了一次集体性的探索与尝试,这在中国音乐发展上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后期统筹赵劲立:面对庞大的真人秀素材量,72人,“”工作制,奋战4个月,目的只有一个:努力为电视观众呈现更好的作品。国乐正青春,冲!
宣传导演林楚鑫:国乐,既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岁月。历史的沉淀,使国乐充满韵味,犹如陈年老酒,待您细细品赏。
宣传统筹陈文龙:广东卫视《国乐大典》一路以来,肩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全年无休,披星戴月,让国乐重回大众视野。
节目统筹/艺人统筹林嘉涛:计划是事件发生的先行者,让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是我最大的使命!敬请期待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第四季!
总导播李克峰:华南最强导摄团队参与制作《国乐大典》连续三季,用画面呈现的方式让舞台气氛和乐曲情绪相结合,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
制作统筹范年辉:打破常规,技术手段创新应用,一线人员半年来辛劳的付出,打造出了节目完美的视听觉呈现。
舞美设计周丰:琵琶承载青春乐章,凤巢编织未来梦想。
灯光设计马文磊:让光与影同行,让国潮与国乐同在,用色彩渲染青春的梦想,只愿经典国乐永不褪色!
音响监制陈纯丹、吴昊:我们只是把艺术家充满情感的声音传递给观众。广东台音响团队跟国乐共同成长,追求更好的声音,下季见。
制片主任杨扬:事情再多、再杂、再难,为了团队,也要克服完成。
造型总监章杨:我们是感官世界的造梦者,让民乐充满生机,让年轻乐手们在舞台的行走间方见青春活力。
剧务统筹姚劲南:看着自己做的道具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南神感到很欣慰!
数据分析统筹刘科伟:《国乐大典》单期最高排名达到第三位,创下历史新高,广东卫视影响力也再创高峰。希望越多越多的观众能爱上国乐,爱上广东卫视。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