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安神剂
凡以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安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安神剂。 本类药物以安神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烦躁不安、惊狂易怒等症状。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补虚安神剂、解郁安神剂、清火安神剂等三类。
一、补虚安神剂 天王补心丸 地黄、天冬、麦冬、玄参、当归、丹参、炒酸枣仁、柏子仁、党参、五味子、茯苓、制远志、石菖蒲、朱砂、桔梗、甘草。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方中地黄甘苦寒而滋养清泄,善滋阴养血、凉血生津,以治阴虚内热之本,故重用为君药。 天冬甘润苦泄寒清,善滋肾阴、泄肾火、润肺燥;麦冬甘微苦微寒,善养阴清心除烦;玄参咸寒苦泄,善滋阴降火,以制阴虚火升;当归甘补辛行温润,善补血行血润燥;丹参苦泄寒清,善活血凉血、清心安神。五药相合,既助君药补阴养血,又能清心安神、润燥通便,故共为臣药。 炒酸枣仁甘酸平补,善补心养肝益胆而安神;柏子仁甘平补虚,善补心益肾而安神,并兼润肠;党参甘平不峻,善补气健睥养血;五味子甘酸温而补敛,善养阴补气、宁心安神;茯苓甘淡性平,善健脾利湿安神;制远志辛开苦泄而温,能助心阳、益心气,交通心肾而益智安神;石菖蒲辛散苦泄,芳香温通,能化痰湿、开心窍,交通心肾而宁心安神;朱砂性寒质重,能镇心、清心安神。八药相合,善养阴血、滋化源、润肠燥、安心神,以助臣药之药力,故共为佐药。 桔梗辛散苦泄而平,既合菖蒲等调畅气机使补而不滞,又载药上行入胸心;甘草甘平,既补气益心,又调和诸药,故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滋养清泄镇敛,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故善治心阴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因其含朱砂,故不宜过量或久服,不可与溴化物、碘化物同服。服药期间,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急诊观察治疗。
柏子养心丸(片) 炙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制远志、醋五味子、肉桂、茯苓、半夏曲、朱砂、炙甘草。 补气、养血、安神。 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方中炙黄芪甘温补虚,善补气生血;党参甘补性平,善益气养血;当归甘温,善补血活血。三药配伍,善补气血、养心神,共为君药。 柏子仁甘平质润,善养心血、安心神;酸枣仁甘酸性平,善益肝养血安神;制远志辛开苦泄而温,能助心阳、益心气,交通心肾而益智安神;醋五味子甘酸温而补敛,善养阴补气、宁心安神;茯苓甘淡性平,善健脾利湿安神;朱砂甘寒质重清泄,善清热镇心、安神定惊。六药合用,既助君药益气养血,又能安神定惊,故共为臣药。 肉桂辛热纯阳,善助阳散寒、温经通脉;川芎辛散温通,善活血行气;半夏曲苦辛而平,能化痰、消食化滞。三药合用,既温阳散寒,以促进气血生长;又行气活血、消食化滞,以促进气血运行与顾护脾胃,使补而不滞,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补气益心,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合,主甘温补养,兼辛苦泄散,共奏补气、养血、安神之效,故善治心气虚寒所致的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阳上亢及阴虚内热者不宜服。服药期间,应保持精神舒畅,劳逸适度,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因其含朱砂,故不可过量、久用,不可与溴化物、碘化物同服。
养血安神丸(片、糖浆) 熟地黄、首乌藤、墨旱莲、合欢皮、仙鹤草、地黄、鸡血藤。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阴虚血少所致的头眩心悸、失眠健忘。 方中熟地黄甘微温而质黏润,滋补力强,善滋阴养血,恰中病的,故为君药。 首乌藤甘平和缓,能养心血而安神;墨旱莲甘酸滋补寒清,善滋阴益肾、清热凉血;合欢皮甘苦而平,善解肝郁安神。三药相合,既助君药养血滋阴,又宁心安神,故共为臣药。 仙鹤草苦涩性平,能补虚而善疗脱力劳伤;地黄甘苦而寒凉,善清热凉血滋阴;鸡血藤苦微甘温,行补并能,善补血活血。三药相合,既助君臣药滋阴养血、宁心安神,又凉血清热、活血行滞,以利于安定神志,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甘凉滋补,共奏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之功,故善治阴虚血少、心神不宁所致的头眩心悸、失眠健忘证等。
枣仁安神液(颗粒、胶囊) 炒酸枣仁、醋五味子、丹参。 养血安神。 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烦、头晕;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炒酸枣仁甘补酸敛而平,善补心养肝益胆而安神,故为君药。 醋五味子甘酸温而补敛,善养阴补气、宁心安神,故为臣药。 丹参苦泄寒清,善活血凉血、清心安神,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甘酸补虚,寒热适中,共奏养血安神之功,故善治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烦、头晕;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二、解郁安神剂 解郁安神颗粒 柴胡、郁金、龙齿、炒酸枣仁、制远志、百合、炒白术、茯苓、炒栀子、石菖蒲、胆南星、姜半夏、当归、炙甘草、大枣、浮小麦。 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所致的失眠、心烦、焦虑、健忘;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柴胡辛散苦泄微寒,善疏肝解郁;郁金辛行苦泄寒清,善疏肝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安神。二药合用,善疏肝解郁、清心安神,故共为君药。 龙齿甘凉质重,善镇心安神;炒酸枣仁甘酸平补,善补心养肝益胆而安神;制远志辛开苦泄温通,善祛痰解郁开窍、宁心益智安神;百合甘润微寒清泄,善滋阴清心安神;当归辛散甘补而温,能补血活血;石菖蒲辛香苦温,善化湿开窍、宁心安神。六药合用,既增君药的解郁之功,又养心血而安神定志,故共为臣药。 炒栀子苦泄寒清,善泻火除烦而不伤胃;胆南星苦泄寒清,善清热化痰、定惊;姜半夏辛散温燥,善祛脾胃湿痰而降逆和中,治“目不得暝“;炒白术甘温苦燥,善健脾益气燥湿;茯苓甘淡性平,善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大枣甘温,善补气血安神;浮小麦甘凉,能除热益气、止汗、除烦。七药合用,既助君臣药的安神之功,又健脾益气以利更好地疏解肝郁,还清火除烦,故共为佐药。 炙甘草甘平,既补气益心,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疏养兼清,共奏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故善治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所致的失眠、心烦、焦虑、健忘;亦可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三、清火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 清心养血,镇惊安神。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症见心神烦乱、失眠多梦、心悸不宁、舌尖红、脉细数。 方中朱砂甘寒清泄,质重镇怯,专入心经,既镇心安神,又清泻心火;黄连苦泄寒清,善清泻心火、除烦安神,故为君药。 当归甘辛温润,善补血;地黄甘苦而寒凉,善清热凉血滋阴。二药合用,能充养阴血、清解里热,故为臣药。 甘草甘平,能调和诸药,护胃安中,故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标本兼顾,共奏镇心安神、养阴清热之功,故善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扰动心神所致的心神不宁。 孕妇忌服。心气不足、脾胃虚弱者忌服。因其含朱砂,故不宜过量或久服,以防引起中毒。不宜与碘、溴化物并用,以防产生毒副作用。
第十三节 和解剂
凡以和解少阳或调和肝睥为主要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或肝睥不和等病证的中药制剂,称为和解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等功效,适用于少阳病的寒热往来,肝脾不调所致的胁肋胀满、食欲不振等病证。 按其功效和适应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两类。
一、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颗粒(片) 柴胡、黄芩、党参、大枣、生姜、姜半夏、甘草。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方中柴胡辛散苦泄微寒,入肝、胆经,既善透泄少阳之邪而和解退热,又能疏泄气机,故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善清少阳之热。与柴胡合用,疏散与清里并用,以解表散热,故为臣药。 党参甘平、甘草甘平、大枣甘温,三药合用,善补中益气,以扶正祛邪;生姜辛而微温、姜半夏辛温燥散,二药合用,善和胃降逆、消痞散结。故共为佐药。 甘草还能调和诸药,故兼为使药。 全方配伍.疏清为主,兼以扶正,共奏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故善治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二、调和肝脾剂 逍遥颗粒(丸) 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蜜丸中无该药)、薄荷。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方中柴胡辛散苦泄微寒,入肝胆、经,善疏肝解郁,治肝气郁滞证,故为君药。 当归辛散甘补而温,善补血活血;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肝血、柔肝止痛,二药相合,可养血柔肝,以助柴胡疏肝解郁,又调经止痛,故共为臣药。 麸炒白术甘苦温,善补气健脾燥湿;茯苓甘淡而平,善健脾利湿;甘草甘平,善补中益气;生姜辛而微温,善温胃和中。四药相合,能益气健脾、祛湿和中,使运化有权,以扶土抑木、滋充化源,故为佐药。 薄荷辛凉清轻,善疏肝散热,取少许,以助柴胡疏肝散热;甘草除补中益气外,还能调和诸药。故此二药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肝脾并治,补疏共施,气血兼调,共奏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故善治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加味逍遥丸(口服液) 柴胡、栀子(姜炙)、牡丹皮、薄荷、白芍、当归、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生姜。 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方中柴胡辛散苦泄微寒,入肝、胆经,善疏肝解郁;姜炙栀子苦寒清泄,善清热泻火。二药同用,既疏肝解郁,又清热泻火,善治肝郁化火,故共为君药。 当归辛散甘补而温,善补血活血;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肝血、柔肝止痛;牡丹皮苦辛微寒,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药相合,既养血柔肝,以助柴胡疏肝解郁;又调经活血止痛,故共为臣药。 炒白术甘苦温,善补气健脾燥湿;茯苓甘淡而平,善健脾利湿;炙甘草甘平偏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而微温,善温胃和中。四药相合,能益气健脾、祛湿和中,使运化有权,以扶土抑木、滋充化源,故为佐药。 薄荷辛凉清轻,善疏肝散热,取少许,以助君药之力;炙甘草除补中益气外,还能调和诸药。故遂取二药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主以疏清,兼以扶正,共奏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故善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所致的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第十四节 理气剂
凡以行气、降气,治疗不同疾病所致的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理气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行气、降气之功,适用于肝气郁结、脾胃气滞、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肺气上逆等引发的病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理气疏肝剂和理气和中剂两类。
一、理气疏肝剂 四逆散 柴胡、白芍、枳壳(麸炒)、甘草。 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痢疾,症见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泻痢下重。 方中柴胡辛散苦泄微寒,善疏肝解郁、透热外出,故为君药。 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助君药疏肝解郁,故为臣药。 麸炒枳壳苦降辛散性平,善理气宽中、行滞消积、“健脾开胃”,以助君臣药疏肝理脾,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益脾和中,又合白芍而缓急止痛,还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散苦泄,甘缓柔肝,共奏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功,故善治肝气郁结之胁痛、痢疾,症见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泻痢下重。
左金丸(胶囊) 黄连、吴茱萸。 泻火,疏肝,和胃,止痛。 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方中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而燥,清泻肝胃之火,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恰中病的,故为君药。 吴茱萸辛热香散,苦降而燥,善疏肝下气、燥湿制酸、止痛止呕。少量投用,既助黄连和胃止痛,又制其寒遏之弊。 全方配伍,苦泄辛散,寒多热少,共奏泻火、疏肝、和胃、止痛之功,故善治肝火犯胃之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柴胡舒肝丸 柴胡、青皮(炒)、陈皮、防风、醋香附、麸炒枳壳、木香、乌药、姜半夏、茯苓、桔梗、姜厚朴、紫苏梗、豆蔻、甘草、炒山楂、炒槟榔、六神曲(炒)、酒大黄、酒白芍、当归、醋三棱、醋莪术、黄芩、薄荷。 疏肝理气,消胀止痛。 肝气不舒,症见胸胁痞闷、食滞不消、呕吐酸水。 方中柴胡苦泄辛散微寒,善疏肝解郁;炒青皮苦降辛温行散,善疏肝破气、消积;醋香附辛香微苦微甘而平,善疏肝理气止痛;防风甘辛微温,善“散肝舒脾”。四药合用,功能疏肝理气。 陈皮辛散苦燥而温,善理气调中;炒枳壳苦辛泄降而平,善理气宽中消积;木香辛香苦降温通,善行气止痛、消食健脾;紫苏梗辛温行散,善理气宽中;乌药辛香温散,善行气散寒止痛。五药合用,能理气消积而消胀止痛。 半夏辛温燥散,善燥湿、降逆止呕;茯苓甘平,善健脾利湿;桔梗苦泄辛散而平,善宣散肺气,以利“宽中理气”;姜厚朴苦燥辛温行散,善燥湿行气消积;豆蔻辛香温散,善化湿行气温中;甘草甘平,补脾益气。六药合用,功能健脾调中、行气消积、降逆止呕。 醋三棱苦泄性平,醋莪术辛散苦泄而温,二药相须为用,善行气活血、消积止痛。 炒山楂酸甘微温,善消食化积;炒六神曲甘辛而温,善消食化积行气;炒槟榔苦降辛散而温,善下气消积、缓通大便;酒大黄苦寒泄降通利,善泻下通便、攻积导滞。四药合用,功能消积导滞、通便除胀。 当归甘补辛散而温,善补血活血、润肠;白芍酸甘微寒,善养血敛阴、柔肝平肝、缓急止痛。二药相合,既养血柔肝,以助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之功;又缓通大便,以助槟榔、大黄的攻积导滞之效。 气郁日久则化热,故又选苦寒清泄之黄芩、辛凉清疏之薄荷,以清解郁热。 此外,甘草还具调和诸药之能。 全方配伍,辛香行散,苦燥温化,共奏舒肝理气、消胀止痛之功,故善治肝气不舒、食积气滞证,症见胸胁痞闷、食滞不消、呕吐酸水。
气滞胃痛颗粒(片) 柴胡、香附(炙)、白芍、延胡索(炙)、枳壳、炙甘草。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方中柴胡辛散苦泄,微寒清升,善疏肝解郁,故为君药。 香附辛香行散,微苦略降,微甘能和,性平不偏,善疏肝理气;白芍酸甘苦微寒,善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二药相合,善疏肝理气止痛,以助君药之力,故共为臣药。 延胡索辛散苦泄温通,走血走气,善行气活血止痛,炙后止痛力大增;枳壳苦降辛散微寒,善理气宽中、消痞除胀。二药相合,能理气活血止痛,故共为佐药。 炙甘草甘平,既调和诸药,又合芍药缓急止痛,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散疏理,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故善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胃苏颗粒 紫苏梗、香附、陈皮、枳壳、槟榔、香橼、佛手、鸡内金(制)。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气滞型胃皖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紫苏埂辛温行散,善理气宽中;香附辛香行散,微苦略降,微甘能和,性平不偏,善疏肝理气止痛。二药合用,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故共为君药。 陈皮辛散苦燥温化,善理气燥湿、调中健脾;枳壳苦降辛散性平,善理气宽中、消胀理脾;槟榔苦降辛散而温,善下气消积、缓通便。三药合用,能理气消积、和胃止痛,以助君药之功力,故为臣药。 香橼辛微苦酸温,佛手辛散苦泄而温,相须为用,善疏肝理气、和中止痛;鸡内金甘平运化,善运脾消积化滞。三药相合,既疏肝理气、和中止痛,又运脾消积,以助君臣药之功力,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辛行温化苦泄,共奏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以及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二、理气和中剂 木香顺气丸(颗粒) 木香、醋香附、厚朴、青皮、枳壳 (炒)、槟榔、陈皮、砂仁、苍术(炒)、生姜、甘草。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湿阻中焦、脾胃不和所致的湿滞脾胃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方中木香辛散香燥,苦降温通,善行气调中而止痛,消食开胃而健脾;砂仁芳香辛温行散,善化湿行气、开胃温中;醋香附辛香行散,性平不偏,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三药相合,能行气化湿、健脾和胃,故共为君药。 厚朴苦温燥降,辛能行散,善燥湿行气、消积除满;青皮苦降辛散而温,善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炒枳壳苦降辛散性平,善理气宽中、消胀理脾;槟榔苦降辛散而温,善下气消积、利湿缓下。四药合用,共助君药行气化湿,故为臣药。 陈皮辛散苦燥而温,善理气燥湿、调中健脾;炒苍术辛散苦燥,芳香温化,善燥湿、化湿以健脾,诸药合用,共助君臣行气化湿、健脾和胃,故为佐药。 生姜辛而微温,能除湿开胃止呕;甘草甘平,能健脾和药。两相合用,既除湿和中、开胃止呕,又调和诸药,故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散苦燥温化,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故善治湿阻中焦、脾胃不和之湿滞脾胃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越鞠丸 醋香附、川芎、炒栀子、苍术(炒)、六神曲(炒)。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瘀热痰湿内生所致的脾胃气郁,症见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方中醋香附辛香行散,微苦略降,微甘能和,性平不偏,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以治气郁,故为君药。 川芎辛香行散温通,善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以治血郁;炒栀子苦寒清利,善清热泄三焦之火,以治火郁;炒苍术辛散苦燥,芳香温化,善燥湿、化湿而健脾,以治湿郁;炒六神曲甘温,善消食行气导滞,以治食郁,故共为臣药。 气郁则湿聚生痰,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化痰之品。 全方配伍,辛苦温散,共奏理气解郁、宽中除满之功,故善治瘀热痰湿内生之脾胃气郁,症见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第十五节 活血剂
凡以活血化瘀,治疗瘀血所致的各种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活血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兼有行气、止痛、益气、补阴、化痰、息风等作用,适用于气滞、气虚、风痰兼挟等引发的瘀血病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活血化瘀剂、活血行气剂、益气活血剂、益气补阴活血剂、活血化痰息风剂等五类。 一、活血化瘀剂 复方丹参片 丹参、三七、冰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丹参苦能泄散,微寒清凉,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故为君药。 三七苦泄温通甘补虚,泄中兼补,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故为臣药。 冰片辛散苦泄,香窜微寒,善通窍止痛、醒神化浊,并引药入心经,故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辛香行散,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之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属气滞血瘀者,用之亦佳。 孕妇慎用。寒凝血瘀胸痹心痛者不宜使用,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浓茶。治疗期间,如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如果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医院救治。个别人服药后胃脘不适,宜饭后服用。
丹七片 丹参、三七。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瘀血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眩晕头痛、经期腹痛。 方中丹参苦能泄散,微寒清凉,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故为君药。 三七苦泄温通甘补,泄中兼补,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兼补气血,故为臣药。 两药合用,药简功专,共奏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之功,故善治瘀血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眩晕头痛、经期腹痛。
血塞通颗粒 三七总皂苷。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偏瘫、肢体活动不利、口眼㖞斜、胸痹心痛、胸闷气憋;中风后遗症及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 三七苦泄温通,甘能补虚,走守兼备,泄中兼补,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兼补气血。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的提取物,功效与三七相似,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作用,故善治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偏瘫、肢体活动不利、口眼㖞斜,或胸痹心痛、胸闷气憋;亦可用于中风后遗症及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
消栓通络胶囊 川芎、丹参、黄芪、三七、桂枝、郁金、木香、泽泻、槐花、山楂、冰片。 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神情呆滞、言语謇涩、手足发凉、肢体疼痛;缺血性中风及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川芎辛温行散,为“血中之气药”,善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故为君药。 丹参苦泄散而微寒,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黄芪甘补温通,善补气行滞、促进血行;三七苦泄温通甘补,善活血化瘀、痛经止痛,并兼补气血;桂枝辛散温通,善温通心阳、温经通脉。四药合用,既助君药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又能温通经络,故共为臣药。 郁金辛散苦泄寒清,善活血凉血.行气止痛;木香辛行苦泄温通,善行气止痛、调畅气血;泽泻甘淡渗利而寒,善清热利湿、降浊化脂;槐花苦寒清泄,善清肝凉血、降脂;山楂酸甘微温,善活血消滞、化瘀降脂。五药相合,既活血化瘀、消积降脂,以助君臣药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又清热凉血,以佐制辛温燥散之品,故共为佐药。 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微寒清凉,既善开窍止痛、醒神化浊,又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通泄降,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故善治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神情呆滞、言语謇涩、手足发凉、肢体疼痛;缺血性中风及高脂血症痰浊与瘀血互结者,用之亦佳。
逐瘀通脉胶囊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破血逐瘀,通经活络。 血瘀所致的眩晕,症见头晕、头痛、耳鸣、舌质黯红、脉沉涩;高血压、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等病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水蛭咸走血,苦泄散,力猛而性平不偏,善破血逐瘀、通经活络,故为君药。 虻虫苦寒泄降,善破血通经、逐瘀活络,与水蛭相须为用,力大效宏,故为臣药。 桃仁苦泄降而性平,善破血行瘀、润肠通便;大黄苦泄寒清,善逐瘀通经、泻热通肠。两药相合,既助君臣药破血逐瘀之力,又通肠泻热,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苦寒泄散兼清降,共奏破血逐瘀、通经活络之效。故善治血瘀之眩晕,症见头晕、头痛、耳鸣、舌质黯红、脉沉涩;或高血压、脑梗塞、脑动脉硬化等病见上述证候者。 脑出血患者禁用。
二、活血行气剂 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 炒桃仁、红花、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柴胡、桔梗、麸炒枳壳、甘草。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方中炒桃仁苦泄甘润性平,善破血行瘀;红花辛散温通,善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两药相须为用,活血化瘀力强,故共为君药。 地黄甘苦寒而滋养清泄,善凉血清热以除瘀热;川芎辛行温散,善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赤芍苦泄寒清,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当归甘补辛行温通,善补血活血行瘀;牛膝苦泄酸甘性平,善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五药相合,既助君药活血化瘀、止痛,又滋养阴血使活血祛瘀而不伤正,故共为臣药。 柴胡辛行苦泄微寒,善疏肝解郁、升举清阳;桔梗苦泄辛散而平,善宣散肺气,以利“宽中理气”,并载药上行;炒枳壳苦辛泄降而平,善理气宽中。三药同用,能升降上焦之气机而宽胸行气,气行则血行瘀散痛止,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调和诸药,又缓急止痛,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苦辛泄散,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之胸痹,头痛日久。
元胡止痛片 (颗粒、胶囊、口服液、滴丸) 醋延胡索、白芷。 理气,活血,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方中延胡索辛散苦泄温通,善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醋制止痛力强,故为君药。 白芷辛散温通,走气走血,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助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故为臣药。 全方配伍,辛散温通,共奏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所致之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等。
速效救心丸 川芎、冰片。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 方中川芎辛温走散,为“血中之气药”,善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故为君药。 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微寒清凉,善通窍止痛、醒神化浊,又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故为臣药。 全方配伍,辛香行散,共奏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之冠心病、心绞痛。 孕妇禁用。气阴两虚、心肾阴虚之胸痹心痛者、有过敏史者及伴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忌吸烟饮酒、喝浓茶。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如果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应及时救治。 据报道,有服用本品引起偶有引发口腔溃疡、口唇肿胀、急性荨麻疹及全身性皮疹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应注意。
冠心苏合滴丸(丸、软胶囊、胶囊) 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土木香。 理气,宽胸,止痛。 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疼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苏合香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善开窍醒神、温通止痛;冰片辛散苦泄,香窜微寒,善开窍醒神、止痛,又“散气、散血”。二药相合,理气血、温通而宽胸止痛,故共为君药。 制乳香苦温泄散,辛香走窜,善活血化瘀止痛;檀香辛香温散,善理脾肺之气、散寒止痛。两药合用,能理气活血、散寒止痛。以增君药宽胸止痛之功,故为臣药。 土木香辛散苦泄温通,善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为佐药。 全方配伍,辛散香窜温通,共奏理气、宽胸、止痛之功,故善治寒凝气滞、心脉不通之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疼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禁用。阴虚血瘀之胸痹忌用。
心可舒胶囊(片) 丹参、葛根、三七、山楂、木香。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淤引起的胸闷、心悸、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高血压、心律失常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丹参苦能泄散,微寒清凉,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故为君药。 葛根甘辛而平,善通经活络,《本草拾遗》云其“破血”;三七苦泄温通甘补,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二药相合,助君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故共为臣药。 山楂酸甘微温,善活血消积、化瘀降脂,故为佐药。 木香辛行苦泄温通,善行气止痛,使气行血行,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苦泄散,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引起的胸闷、心悸,或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高血压、心律失常见上述证候者。 气虚血瘀、痰瘀互阻之胸痹、心悸者不宜单用。
九气拈痛丸 醋延胡索、醋香附、木香、陈皮、郁金、醋莪术、五灵脂(醋炒)、高良姜、槟榔、甘草。 理气,活血,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痛经。 方中醋延胡索辛散苦泄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善活血散瘀、理气止痛;醋香附芳香辛行苦泄,善疏肝理气止痛。二药合用,善理气活血止痛,故共为君药。 木香辛行苦泄温通,善行气止痛;陈皮辛行苦泄温化,善理气和胃;郁金辛行苦泄寒清,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醋莪术苦泄辛散温通,善破血散瘀、行气止痛;醋炒五灵脂苦泄温散,善活血祛瘀止痛。五药合用,助君药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故共为臣药。 高良姜辛散温通,善散寒止痛;槟榔辛散苦泄,善行气消积、导滞除满,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行苦泄温通,共奏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之胸胁胀满疼痛、痛经。 孕妇禁用。
三、益气活血剂 麝香保心丸 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肉桂、苏合香、蟾酥、人工牛黄、冰片。 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人工麝香香窜辛散温通,善活血通经、开窍止痛,为活血止痛之佳品,故为君药。 人参提取物功似人参,其甘补微苦微温,善大补元气、强心复脉;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行散,善温阳通脉、散寒止痛;蟾酥辛香温散,善开窍止痛、强心;苏合香香窜辛散温通,善开窍温通止痛。四药合用,助君药芳香温通止痛、益气强心,故共为臣药。 人工牛黄苦泄寒清,善开窍醒神;冰片辛散苦泄,香窜微寒,善开窍止痛、醒神化浊,并引药入心经,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辛香走窜,兼以补虚,共奏芳香温通、开窍止痛、益气强心之功,故善治气滞血瘀之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或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忌用。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心绞痛持续发作,服药后不能缓解时应加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如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应及时救治。
消栓胶囊(口服液) 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气短乏力、面色(白光)白;缺血性中风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重用黄芪,其甘补微温,善补气行滞,使气旺血行瘀散,故为君药。 当归甘补辛行温通,“补中有动,动中有补”,善补血活血;赤芍苦泄寒清,善活血散瘀止痛。两药合用,助君药活血通络,故为臣药。 川芎辛行温通,为“血中之气药”,善行气活血;红花辛散温通,善活血通经;桃仁苦泄散而平,善破血祛瘀通经。诸药合用,助君臣活血行气通络,故共为佐药。 地龙咸入血,性寒走窜,善通经活络、息风止痉,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补中有行,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善治气虚血瘀证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气短乏力、面色(白光)白;或缺血性中风见上述证候者。 孕妇禁服。中风急性期痰热证、风火上扰证者不宜使用。阴虚阳亢证、肝阳上亢证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病情急重者宜结合相应抢救治疗措施。
通心络胶囊 人参、水蛭、土鳖虫、赤芍、乳香(制)、降香、全蝎、蜈蚣、檀香、冰片、蝉蜕、酸枣仁(炒)。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斜、言语不利。 方中人参甘补微苦微温,善大补元气,益心气以助血行,故为君药。 水蛭咸走血,苦能泄,力猛而性平,善破血通经、逐瘀消瘕;土鳖虫咸寒泄散走窜,善破血逐瘀通经;赤芍苦泄寒清,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制乳香辛行香窜,苦泄温通,善行气活血、散瘀止痛;降香辛行温通,善活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善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故为臣药。 全蝎、蜈蚣辛散走窜,相须为用,善通络止痛;檀香辛香温散,善理脾肺之气、散寒止痛;冰片辛散苦泄,香窜微寒,善开窍止痛、醒神化浊,并引药入心经;蝉蜕甘缓寒清,善息风止痉;炒酸枣仁甘酸性平,善养心安神。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行中有补,补而不滞,共奏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故善治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之冠心病心绞痛,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 方中全蝎、蜈蚣、土鳖虫有毒,水蛭有小毒,故孕妇忌用,不宜多服、久服。出血性疾患、妇女经期及阴虚火旺型中风禁用。宜饭后服用。治疗期间,若心绞痛持续发作,应及时就诊救治。
诺迪康胶囊 圣地红景天。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气虚血瘀所致胸痹,症见胸闷、刺痛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圣地红景天甘补苦泄凉清,功专益气活血、通脉止痛。单用补中有行,效专力宏,故善治气虚血瘀之胸痹,症见胸闷、刺痛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或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四、益气养阴活血剂 稳心颗粒 黄精、党参、三七、琥珀、甘松。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症见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黄精甘润平补,善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为气阴双补佳品,故为君药。 党参甘补平润,善益气养血、生津,以助君药益气之功,故为臣药。 三七苦泄温通甘补,泄中兼补,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以助君臣活血化瘀。琥珀甘平质重,善镇惊安神、活血散瘀。甘松辛香温散,善理气通脉、醒脾健胃,并防君臣补益之品滞腻碍胃,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补中有行,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故善治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症见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或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见上述证候者。
参松养心胶囊 人参、麦冬、南五味子、山茱萸、酸枣仁(炒)、桑寄生、丹参、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龙骨。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 方中人参甘补微苦微温,善大补元气,益气以助血行、津生,并能安神定悸;麦冬甘补微苦微寒,善养心阴、清心热而安神;南五味子酸收甘补而温,善益气生津、滋肾养心、安神定悸。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生脉安神之功,故同为君药。 山茱萸酸敛甘温补虚,善补益肝肾、收涩固脱;桑寄生甘补苦泄性平,善补益肝肾;炒枣仁甘补酸敛性平,善养心安神;丹参苦泄散而微寒,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清心安神;赤芍苦泄散,寒清热,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土鳖虫咸入血,寒清泄,性走窜,善破血逐瘀。诸药合用,助君药活血通络、清心安神,故为臣药。 黄连苦寒清泄,善清心火以安神定悸;龙骨甘微寒质重,善重镇安神;两药共佐君臣清心安神。甘松香窜辛行温通,善理气通脉、醒脾健胃,并防君臣补益之品滞腻碍胃。故此三药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补中有行,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之功,故善治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者。
益心舒胶囊 人参、黄芪、丹参、麦冬、五味子、川芎、山楂。 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 气阴两虚,瘀血阻脉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人参甘补微苦微温,善大补元气、生津复脉、安神定悸,故为君药。 黄芪甘补微温,善补气行滞,使气旺而促血行、瘀消而不伤正;丹参苦泄微寒,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清心安神。两药合用,助君药益气行血,故为臣药。 麦冬甘补微苦微寒,善养阴生津、清心安神;五味子酸收甘补而温,善益气生津、滋肾养心、安神定悸;两药合用,佐助人参益气养阴复脉、养心安神定悸。川芎辛温行散,善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山楂酸甘微温,善活血散瘀消滞,两药合用,佐臣药活血化瘀通脉。故此四药为佐药。 全方配伍,补行相兼,共奏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之功,故善治气阴两虚、瘀血阻脉之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或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五、活血化瘀息风剂 人参再造丸 人参、黄芪、白术(麸炒)、茯苓、制何首乌、当归、熟地黄、醋龟甲、豹骨(制)、桑寄生、骨碎补(炒)、天麻、胆南星、僵蚕(炒)、地龙、全蝎、天竺黄、三七、川芎、赤芍、片姜黄、乳香(醋制)、没药(醋制)、血竭、酒蕲蛇、白芷、羌活、威灵仙、麻黄、防风、葛根、粉萆薛、细辛、母丁香、乌药、青皮、沉香、醋香附、檀香、草豆蔻、豆蔻、橘红、广藿香、六神曲 (麸炒)、附子(制)、肉桂、人工麝香、冰片、朱砂、琥珀、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黄连、大黄、玄参、甘草。 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言语不清。 方中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善益气健脾;制何首乌、当归、熟地、龟甲,善滋养阴血;制豹骨、桑寄生、炒骨碎补,善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合而用之,善补气养血、强壮筋骨。 天麻、胆南星、炒僵蚕、地龙、全蝎、天竺黄,善化痰息风、祛风通络: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黄连、大黄、玄参,善清热泻火解毒、凉肝息风定惊;三七、川芎、赤芍、片姜黄、制乳香、制没药、血竭,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麝香、冰片,善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酒蕲蛇、白芷、羌活、威灵仙、麻黄、防风、细辛、葛根、粉萆薢,善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痛;制附子、肉桂,善温阳通络。合而用之,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朱砂、琥珀,既重镇安神定惊,又活血化瘀。 母丁香、乌药、青皮、沉香、香附、檀香辛温芳香,善温中理气止痛;草豆蔻、豆蔻、橘红、广藿香、炒六神曲辛香温散,善化湿醒脾、调中和胃。合而用之,既行滞气、散脾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又健脾开胃,以顾护脾胃,防众药伤中。 甘草甘平,既补气,又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补虚祛邪两相兼,共奏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善治气虚血瘀、风痰阻络之中风,症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言语不清等。
华佗再造丸 川芎、吴茱萸、冰片等。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 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拘挛麻木、口眼㖞斜、言语不清。
抗栓再造丸 水蛭(烫)、丹参、三七、地龙、穿山甲(烫)、牛膝、大黄、桃仁、红花、土鳖虫、葛根、麝香、冰片、苏合香、牛黄、胆南星、全蝎、乌梢蛇、天麻、细辛、穿山龙、威灵仙、红参、黄芪、当归、何首乌、朱砂、草豆蔻、甘草。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息风镇痉。 瘀血阻窍、脉络失养所致的中风,症见手足麻木、步履艰难、瘫痪、口眼㖞斜、言语不清;中风恢复及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烫水蛭、土鳖虫、烫山甲、地龙均为虫类药,善透骨搜风。其中水蛭、土鳖虫力猛,善破血逐瘀;烫山甲、地龙力少缓,善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丹参、三七,能活血祛瘀而不伤血;牛膝、大黄、桃仁、红花、葛根,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诸药合用,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麝香、冰片、苏合香辛香,善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牛黄、胆南星苦寒清泄,善清热化痰、开窍息风;全蝎、乌梢蛇、天麻,善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细辛、穿山龙、威灵仙,善祛风通络、通窍止痛。合而用之,能活血通络、化痰开窍、息风止痉。 红参、黄芪、当归、何首乌,善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并兼活血;朱砂重镇安神;草豆蔻善行气、温中、开胃。合而用之,补而不滞,能益气、养血、活血。 甘草甘平,既补气,又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标本兼治,共奏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息风镇痉之功,故善治瘀血阻窍、脉络失养之中风,症见手足麻木、步履艰难、瘫痪、口眼斜、言语不清;以及中风恢复及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所含朱砂、土鳖虫、全蝎、水蛭等有毒,故孕妇禁用,不宜过量或久用。
第十六节 止血剂
凡以止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止血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有止血之功,兼有清热凉血或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发的出血病证。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凉血止血剂与化瘀止血剂两类。 一、凉血止血剂 槐角丸 槐角(炒)、地榆炭、防风、黄芩、当归、枳壳(炒)。 清肠疏风,凉血止血。 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方中炒槐角苦寒清降,善清肝与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切中病机,故为君药。 地榆炭苦降酸收寒清,善凉血止血,治下焦血热出血;防风辛散甘缓微温,善散风止血。合而用之,善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以助君药之力,故共为臣药。 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泻火止血;当归辛行甘补温通,善补血润肠通便、活血止痛;炒枳壳苦降辛散微寒,善下气宽肠消积。三药合用,既助君臣药清肠、凉血、止血,又能下气、消积、通便,故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苦降下行,共奏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故善治血热之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二、凉血止血剂 三七片 三七。 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出血兼瘀血证,症见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方中三七苦泄温通甘补,善化瘀止血、消肿止痛,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伤正之长,《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故善治各种出血夹瘀滞者;兼治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止血定痛片 煅花蕊石、三七、海螵蛸、甘草。 散瘀,止血,止痛。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出血,胃酸过多。 方中煅花蕊石酸敛性平,善收敛止血,兼制酸止痛,故为君药。 三七苦泄温通甘补,善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且兼补虚,故为臣药。 海螵蛸咸涩微温,善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增强君臣药止血、止痛作用,故为佐药。甘草甘平,善益气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收中兼散,共奏化瘀止血、制酸止痛之功。故善治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出血、胃酸过多者。
第十七节 消导剂
凡以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治疗食积停滞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消导剂。 本类中成药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主要适用于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消化不良等。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又可分为消积导滞剂和健脾消食剂两类。
一、消积导滞剂 保和丸 焦山楂、六神曲(炒)、炒莱菔子、炒麦芽、半夏(制)、陈皮、茯苓、连翘。 消食,导滞,和胃。 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方中山楂酸甘温通,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故为君药。 炒六神曲甘温辛散,主消食积,兼行气滞,善消谷积;炒莱菔子辛甘消散性平,善消食下气除胀,药力颇强;炒麦芽甘平,主消食健胃,兼疏肝,尤善消米面薯芋类食积。三药合用,既助君药消积导滞,又能理气除胀和胃,故共为臣药。 制半夏辛温燥散,善燥湿、降逆止呕;陈皮辛苦温燥,善燥湿健脾。行气和胃;茯苓甘补淡渗,善利湿健脾止泻;连翘苦寒清泄,善清热散结、止呕。四药相合,既祛湿健脾、理气和中,以助君臣药之药力,又止呕、去积滞之热,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消散健运,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故善治食积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枳实导滞丸 枳实(炒)、大黄、六神曲(炒)、黄芩、黄连(姜汁炒)、茯苓、白术(炒)、泽泻。 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方中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善泻热通肠、攻积导滞,使积热从大便而下,恰中病的,故为君药。 炒枳实苦降辛散微寒,善破气消积导滞,治积滞脘腹胀满;炒六神曲甘温辛散,主消食积,兼行滞气,善消谷积;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姜黄连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姜汁炒后又兼止呕之功。四药相合,既助君药泻热、消积导滞,又理气、清除湿热,故共为臣药。 茯苓甘淡而平,善健脾渗湿;炒白术甘苦温燥,善健脾燥湿利水;泽泻甘寒清利,善泄热利湿。三药合用,既渗利水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又能健脾和中,以复脾胃之运化,故共为佐药。 全方配伍,消导清利,共奏消积导滞、清热利湿之功,故善治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以及痢疾里急后重。
六味安消散(胶囊) 藏木香、大黄、山柰、北寒水石 (煅)、诃子、碱花。 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 脾胃不和、积滞内停所致的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痛经。 方中碱花咸而平,能消食、通便、化瘀,治消化不良、便秘,故为君药。 大黄苦酸而凉,善缓泻、消食,治便秘、积食,故为臣药。 煅北寒水石辛平,祛、消食,治胃脘痛;山柰味苦性热,温中、化瘀,治消化不良、妇女血瘀、痛经。故共为佐药。 藏木香祛“巴达干”热、消食;诃子调理体素。故共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之功,故善治脾胃不和、积滞内停所致的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痛经。
二、健脾消食剂 开胃健脾丸 白术、党参、茯苓、山药、炒六神曲、炒麦芽、山楂、木香、砂仁、陈皮、煨肉豆蔻、黄连、炙甘草。 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中气不和所致的泄泻、痞满,症见食欲不振、嗳气吞酸、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白术甘苦性温,既善补气健脾,又燥湿止泻;党参甘平,善补气健脾。二药合用,补中气、健脾胃、止泻功著,故为君药。 茯苓甘淡渗利,善健脾渗湿止泻;山药甘平,善补脾益气、涩肠止泻;炒六神曲甘辛温,善消食和中,兼行气;炒麦芽甘平,善消食和中,兼益脾养胃;山楂酸甘微温,善消食化积。五药合用,既助君药健脾止泻,又消食和中,故为臣药。 木香、砂仁辛香行散,善行气除湿、健脾开胃;陈皮辛苦温散,善行气燥湿健脾;煨肉豆蔻辛行温涩,善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合用,能行气健脾、开胃和中,既增君臣药健脾和中之功,又使其补而不滞。又有黄连苦燥寒清,善清热燥湿,一则清大肠积热,二则防诸药温燥太过。故上五药为佐药。 炙甘草甘平偏温,既补中益气,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补消合用,共奏健脾和胃之功,故善治脾胃气虚之泄泻、痞满,症见食欲不振、嗳气吞酸、腹胀泄泻;以及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第十八节 治风剂
一、袪除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丸、颗粒、口服液、袋泡剂) 川芎、羌活、白芷、荆芥、薄荷、防风、细辛、甘草。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方中川芎辛温行散,上行头颠,善祛风行气、活血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故为君药。 羌活辛散苦燥微温,善祛风邪、散寒湿,治太阳头痛;白芷辛温燥散,芳香走窜,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治阳明头痛。二药相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力强,可增君药祛风止痛之力,故共为臣药。
荆芥辛微温发散,善散风止痛;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祛风胜湿止痛;薄荷辛凉疏散,善散风热清利头目而止痛;细辛芳香气烈,辛温走窜,善散寒祛风、通窍止痛。四药相伍,助君臣药散风止痛之力,治各部位头痛。 更以清茶调服,其苦甘而凉,既清头目,又佐制各药之辛温燥散,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散升浮,共奏疏风止痛之功,故善治外感风邪之头痛,或兼恶寒、发热、
芎菊上清丸 菊花、川芎、连翘、薄荷、炒蔓荆子、黄芩、栀子、黄连、羌活、藁本、防风、白芷、荆芥穗、桔梗、甘草。 清热解表,散风止痛。 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肝火上攻、风阳上扰头痛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正天丸(胶囊) 川芎、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附片、麻黄、白芷、防风、独活、羌活、细辛、钩藤、地黄、白芍。 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 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经前头痛。 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慎用。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丸剂:每瓶装60g或每袋装6g。胶囊剂:每粒装0.45g。
二、平肝息风剂 天麻钩藤颗粒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盐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 平肝息风,清热安神。 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病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天麻甘缓平润,善平肝息风、通络止痛,治肝风、肝阳之头痛、头晕;钩藤甘缓平和,微寒清泄,善平肝阳、息肝风,兼清肝热。两药相伍,平肝息风力胜,故为君药。 石决明咸寒质重,镇潜清补,善平肝潜阳、清肝益阴,既增君药平肝息风之力,又兼清肝益阴,故为臣药。
盐杜仲甘补而温,善补益肝肾、降血压;栀子、黄芩苦寒清泄,善清肝泻火,以折其上扰之火;益母草辛散苦泄微寒,善活血化瘀、清热利尿;桑寄生苦甘性平,善补肝肾、降血压;首乌藤甘补通散而平,善养血安神通络;茯苓甘淡渗利兼补,善健脾利湿、宁心安神。七药相合,既补肝益肾、活血以利平抑肝阳,又能清热安神,故共为佐药。 牛膝酸甘能补,苦泄下行,性平不偏,既善补肝益肾、活血,又引血、引火下行,以利于平抑肝阳,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潜降清泄补益,共奏平肝息风、清热安神之功,故善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1袋,开水冲化。一日3次。或遵医嘱。 血虚头痛者、阴虚动风者忌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戒恼怒,节房事。 含糖者每袋装10g;无糖者每袋装5g。
脑立清丸(胶囊) 磁石、珍珠母、赭石、猪胆汁(或猪胆粉)、冰片、薄荷脑、清半夏、牛膝、熟酒曲、酒曲。 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松龄血脉康胶囊 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 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第十九节 祛湿剂
一、清利消肿剂 肾炎四味片 细梗胡枝子、石韦、黄芩、黄芪。 清热利尿,补气健脾。 湿热内蕴兼气虚所致的水肿,症见浮肿、腰痛、乏力、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细梗胡枝子为湖北民间治肾炎常用药物,其甘而微苦,平而偏凉,善清热利尿、活血解毒,故为君药。 石韦苦甘微寒清利,善利尿通淋、凉血止血;黄芩苦寒清泄,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故共为臣药。 黄芪甘补利而微温,善补气健脾、利水消肿,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清利中兼补虚,共奏清热利尿、补气健脾之功,故善治湿热内蕴兼气虚所致的水肿。慢性肾炎浮肿、蛋白尿,属湿热内蕴兼气虚者用之亦佳。
口服。小片、糖衣片一次8片,大片一次4片,一日3次。 孕妇禁用。脾肾阳虚或风水水肿者慎用。服药期间,宜低盐、低脂饮食,忌食辛辣食物。 小片每片重0.36g,大片每片重0.70g,糖衣片片芯重0.35g。
肾炎康复片 人参、西洋参、山药、黑豆、地黄、杜仲(炒)、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泽泻、白茅根、丹参、益母草、桔梗。 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清解余毒。 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体虚浮肿、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目四肢浮肿、头晕耳鸣;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见上述证候者。
二、利尿通淋剂 八正合剂 川木通、车前子(炒)、瞿麦、萹蓄、滑石、灯心草、栀子、大黄、甘草。 清热,利尿,通淋。 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
方中川木通苦寒清利,善清心火、利湿热、通经脉而利尿通淋;炒车前子甘寒滑利,善清热利尿通淋。两药相须为用,清热利尿通淋力强,故为君药。 萹蓄、瞿麦苦寒清利,滑石甘寒滑利,均能清热利尿通淋。三药相须为用,共助君药清利通淋之力,故为臣药。 大黄苦寒泄降行散,既泻热通肠、化瘀止痛,又兼利小便;栀子苦寒清凉滑利,既清热泻火凉血,又利尿滑肠;灯心草甘淡微寒,能清热利尿通淋。三药同用,既助君臣药利尿通淋,又通便化瘀止痛,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偏凉,和药缓急、清热解毒,故为使药。 诸药配伍,苦寒清泄通利,共奏清热、利尿、通淋之功,故善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热淋涩痛等。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孕妇禁用。淋证属肝郁气滞或脾肾两虚者慎用。双肾结石或结石直径≥1.5cm,或结石嵌顿时间长的病例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忌烟酒、油腻食物,注意多饮水,避免劳累。久病体虚、儿童及老年入慎用。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久用。 每瓶装ml,或ml,或ml。
癃闭舒胶囊 补骨脂、益母草、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山慈菇。 益肾活血,清热通淋。 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的癃闭,症见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尿痛、尿线细,伴小腹拘急疼痛;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补骨脂苦辛温燥,补涩相兼,善补肾壮阳缩尿,《魏氏家藏方》谓其“治肾气虚冷,小便无度”;益母草辛散苦泄,微寒清解,善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治水瘀互结之证。二药相配,温补缩尿与散瘀清利两不误,共为君药。 琥珀甘平行散通利,善活血散瘀,利尿通淋;金钱草、海金沙甘寒清利,善清热利尿通淋。三药相合,增强君药化瘀通淋利尿之力,共为臣药。 山慈菇微辛甘寒,善清热解毒散结,以助君臣药清解消散之功,用为佐药。 全方配伍,将温补、消散、清利融为一体,共收益肾活血、清热通淋之效,故善治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的癃闭。 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孕妇、出血证、有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肺热壅盛、肝郁气滞、脾虚气陷所致的癃闭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及饮酒。有慢性肝脏疾病者慎用。 每粒装0.3g。
三金片(颗粒、胶囊) 菝葜、金沙藤、金樱根、羊开口、积雪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 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频数;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排石颗粒 连钱草、盐车前子、苘麻子、木通、石韦、瞿麦、滑石、徐长卿、忍冬藤、甘草。 清热利水,通淋排石。 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统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癃清片(胶囊) 泽泻、车前子、黄柏、黄连、败酱草、金银花、牡丹皮、白花蛇舌草、赤芍、仙鹤草。 清热解毒,凉血通淋。 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小腹坠胀。亦用于慢性前列腺炎之湿热蕴结兼瘀血证,症见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少腹腰骶部疼痛或不适等。
三、清肝利胆剂 茵栀黄口服液 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金银花提取物。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茵陈苦而微寒清利,芳香疏理,善清热祛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为君药。 栀子苦寒清泄滑利,善清三焦火邪,导湿热火毒从二便出而退黄;黄芩苦寒清解燥泄,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兼可利胆。二药可增君药清利湿热退黄之功,为臣药。 金银花甘寒质轻清解,善清热解毒,增强君臣药清热解毒之力,为佐药。 诸药合用,苦寒而清利肝胆,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故治湿热黄疸效佳。 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阴黄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忌饮酒,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每支装10ml(含黄芩苷0.4g)。
茵陈五苓丸 茵陈、茯苓、白术(炒)、泽泻、猪苓、肉桂。 清湿热,利小便。 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症见身目发黄、脘腹胀满、小便不利。 方中茵陈苦而微寒清利,芳香疏理,善清湿热、理郁结、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故为君药。 泽泻甘寒清利,善清热利湿;猪苓甘平渗利,善利水渗湿。二者相合,清热利湿功著,以增君药的清利退黄之力,故为臣药。 茯苓甘平渗利兼补,善利水渗湿,并能健脾;炒白术甘补渗利,苦温而燥,善健脾益气、利水消肿;肉桂辛甘而热,善温阳通脉、化气行水。三者相合,既温阳燥湿利水,助君臣药祛除水湿;又助阳健脾,使水湿得以运化,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祛邪与扶正并施,主以清湿热、利小便,兼以理郁结、健脾温阳,治湿热黄疸有功,兼阳虚中寒者尤佳。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饮酒,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每20粒重1g。
消炎利胆片(胶囊、颗粒) 溪黄草、穿心莲、苦木。 清热,祛湿,利胆。 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四、清热燥湿止泻剂 香连丸(片) 萸黄连、木香。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黄连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为君药。 木香辛散苦燥而温,善行肠胃气滞,兼燥除胃肠湿邪,以除腹痛、里急后重,为臣药。 吴茱萸辛热香散,苦降而燥,善疏肝下气、燥湿散寒,取其煎液拌炒黄连(即萸黄连),既制黄连之寒,又助君臣药燥湿,还调和肝胃,为佐药。 诸药相合,寒温并用,共奏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之功,故善治湿热泻痢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者。
香连化滞丸 黄连、黄芩、木香、枳实(麸炒)、陈皮、青皮(醋炙)、厚朴(姜炙)、槟榔(炒)、滑石、当归、白芍(炒)、甘草。 清热利湿,行血化滞。 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相须为用药力更强,治湿热泻痢功著,故为君药。 木香辛香温散,善行肠胃气滞而止痛;陈皮辛散苦燥而温,善行气燥湿调中;醋青皮苦降辛散而温,善疏肝破气消滞;姜厚朴苦燥辛散而温,善燥湿行气消积;炒槟榔辛散苦泄而温,善行胃肠气滞、除水湿;炒枳实辛散苦降微寒,善破气消积而除痞满。六药相合,既助君药除湿,又善理气调中止痛,以除腹痛、里急后重,故为臣药。 滑石甘寒清利,善清利湿热;当归甘补辛散而温,炒白芍甘酸补敛微寒,合用善养血和血。三药相合,既助君药除湿热,又合连、芩以凉血和血而止便血,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合白芍以缓急止痛,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苦寒清燥,辛温行散,甘和缓急,主能清热除湿、行血化滞,兼能消积导滞,故善治大肠湿热积滞所致的痢疾,症见便利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
五、温化水湿剂 五苓散(片) 泽泻、茯苓、猪苓、炒白术、肉桂。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方中泽泻甘寒渗利,入肾与膀胱经,善利水渗湿消肿,故重用为君药。 茯苓甘淡渗利,平而兼补,善利水渗湿、健脾;猪苓甘淡渗利,平而力强,善利水渗湿消肿。三药同用,既增君药利水消肿之效,又兼健脾而促进水湿运化,共为臣药。 炒白术甘补渗利,苦温而燥,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行散,善补火温阳化气。二药相合,既助君臣药利水除湿,又助膀胱气化而促进水液代谢,还制君药之寒性,故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甘淡渗利,又温助阳气,共奏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故善治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而见上述症状者。
萆薢分清丸 粉萆薢、盐益智仁、乌药、石菖蒲、甘草。 分清化浊,温肾利湿。 肾不化气、清浊不分所致的白浊、小便频数。 方中粉萆薢苦泄性平,甘淡渗利下行,善利下焦湿浊,治膏淋、白浊效佳,故重用为君药。 益智仁辛香温补固涩,盐炒既缓其辛燥之性,又增其温涩之能,善温肾阳、缩小便,治肾气虚寒之遗尿、尿频,故为臣药。 乌药辛温香散,善温肾、散膀胱冷气;石菖蒲辛香苦燥温化,善化湿浊、通窍闭、“止小便利”。二者相伍,既助君臣药温肾阳、化湿浊,又散膀胱冷气而助气化、分清浊,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补缓,善补气和药,故为使药。 诸药相合,苦泄淡渗,辛香温化,共奏分清化浊、温肾利湿之效,故善治肾不化气、清浊不分所致的白浊、小便频数。
第二十节 蠲痹剂
一、祛寒通痹剂 小活络丸 制川乌、制草乌、乳香(制)、没药(制)、胆南星、地龙。 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 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方中制川乌、制草乌辛热燥散,毒大力强,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故为君药。 制乳香辛散苦泄,香窜温通,善活血止痛;制没药辛散苦泄性平,善活血止痛。相须为用,活血止痛力更著,故为臣药。 胆南星苦燥凉清,善清热化痰;地龙咸寒清泄,虫类走窜,善清热、通络。二药相合,既化痰通络,以增君臣药活血止痛之效,又清热,以佐制君臣药温燥之性,故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辛苦温通,共奏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故善治风寒湿邪痹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等。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所含制川乌、制草乌有大毒,故孕妇禁用,不可过量或久服。湿热瘀阻或阴虚有热者、脾胃虚弱者慎用。 据报道,有服用本品引起心律失常、药疹、急性胃黏膜出血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应引起注意。 每丸重3g。
木瓜丸 制川乌、制草乌、白芷、海风藤、威灵仙、木瓜、鸡血藤、川芎、当归、人参、狗脊(制)、牛膝。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恶风寒、肢体麻木、腰膝酸软。 方中制川乌、制草乌辛热燥散,毒大力强,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故共为君药。 白芷辛散温通香窜,善祛风散寒、燥湿止痛;海风藤辛散苦泄温通,善祛风湿、通络止痛;威灵仙辛行温通,通行十二经脉,善祛风湿、通络止痛;木瓜酸温,善舒筋活络、祛湿除痹;鸡血藤苦泄温通,微甘能补,善活血养血、舒筋活络;川芎辛散温通,善活血、祛风止痛。合而用之,助君药祛风寒湿、通络止痛,故共为臣药。 当归辛行甘补温通,“补中有动,动中有补”,善补血活血止痛;人参甘补,微苦微温不燥,善补气生津;制狗脊苦泄温通甘补,既温散风寒湿邪,又补肝肾、强腰膝;牛膝苦泄降,善下行,既活血通经,又补肝肾、强腰膝。四药合用,既助君臣药散风寒湿、通络止痛,又益气血、强腰膝,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主以祛邪,兼以扶正,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闭阻之痹病,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恶风寒、肢体麻木、腰膝酸软等。 口服。一次30丸,一日2次。 所含制川乌、制草乌有大毒,故孕妇禁用,不可过量或久服。风湿热痹者慎用。 据报道,有服用本品引起致心律失常、紫癜性胃炎等不良反应,使用时应引起注意。 每10丸重1.8g。
风湿骨痛丸(胶囊) 制川乌、制草乌、麻黄、红花、木瓜、乌梅、甘草。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二、清热通痹剂 四妙丸 盐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 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方中盐黄柏苦寒清燥降泄,善除下焦之湿热,故为君药。 苍术苦燥温散,善燥湿除痹;薏苡仁淡渗甘补微寒,善利湿除痹。两药合用,助君药祛除下焦湿热,故为臣药。 牛膝苦泄降,平而下行,既善活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又能引药下行而直达下焦,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清利苦燥,共奏清热利湿之功,故善治湿热下注之痹病证,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风寒湿痹、虚寒痿证及孕妇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用清淡,忌饮酒,忌食鱼腥、辛辣食物。 每15粒重1g。
痛风定胶囊 秦艽、黄柏、川牛膝、延胡索、赤芍、泽泻、车前子、土茯苓。 清热祛湿,活血通络定痛。 湿热瘀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汗出不解、口渴心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痛风见上述证候者。
三、活血通痹剂 颈复康颗粒 羌活、川芎、葛根、秦艽、威灵仙、苍术、丹参、白芍、地龙(酒炙)、红花、乳香(制)、黄芪、党参、地黄、石决明、花蕊石(煅)、黄柏、王不留行(炒)、桃仁(去皮)、没药(制)、土鳖虫(酒炙)。 活血通络,散风止痛。 风湿瘀阻所致的颈椎病,症见头晕、颈项僵硬、肩背酸痛、手臂麻木。 孕妇忌服。消化道溃疡、肾性高血压患者慎服。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每袋装5g。
四、补虚通痹剂 独活寄生合剂 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桂枝、细辛、川牛膝、盐杜仲、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党参、茯苓、甘草。 养血舒筋,祛风除湿,补益肝肾。 风寒湿闭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 方中独活辛散苦燥微温,善祛下焦与筋骨间风寒湿邪而通痹止痛,故重用为君药。 桑寄生苦燥甘补性平,既祛风除湿,又能养血而补肝肾、强筋骨;防风辛甘微温,善祛风胜湿止痛;秦艽辛散苦泄微寒,善祛风除湿、通络舒筋;桂枝辛散温通,善发汗解肌、温通经脉而止痛;细辛辛散温通,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牛膝苦泄甘补而平,善补肝肾、强腰膝、通经脉;盐杜仲甘补温通,善补肝肾、强腰膝。七药合用,既增君药祛风除湿之力,又养血舒筋、补益肝肾、强壮腰膝,故为臣药。 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活血止痛;川芎辛温行散,善活血行气止痛;白芍酸敛甘补微寒,善敛阴养血、柔肝舒筋、缓急止痛;熟地黄甘温质润,善补血滋阴;党参甘补平和,善补气健脾、养血生津;茯苓甘补淡渗性平,善健脾、利水渗湿。六药合用,既助臣药养血舒筋、补益肝肾之功,又补气,还使君臣药祛邪而不伤正,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补气健脾而扶正气,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祛邪扶正两兼顾,共奏养血舒筋、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闭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病,症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等。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孕妇慎用。热痹忌用。 每瓶20ml或ml。
天麻丸(片) 天麻、羌活、独活、粉萆薢、盐杜仲、牛膝、附子(制)、当归、地黄、玄参。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 风湿痹阻、肝肾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 方中天麻甘平柔润,既善祛风通络止痛,又善平肝息风止痉,故为君药。 羌活辛散苦燥温通,善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独活辛散苦燥温通,善祛风湿、止痹痛;粉萆薢苦泄甘淡性平,善祛风利湿除痹;盐杜仲甘温而补,善补肝肾、强腰膝;牛膝苦泄甘补而平,善补肝肾、强腰膝、通经脉。诸药合用,既助君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又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功,故为臣药。 制附子辛热峻猛有毒,善逐风寒湿、温经止痛;当归辛行甘补温通,善补血活血、行滞止痛;地黄甘苦寒而清补,善清热养阴生津,“逐血痹,填骨髓”;玄参咸寒清泄甘补,善清热滋阴降火。诸药合用,既助君臣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又能养血滋阴,以防羌、独、附等辛散温燥之品耗伤阴血,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标本兼顾,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之功,故善治风湿瘀阻、肝肾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等。 口服。丸剂: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片剂:一次6片,一日2~3次。
所含附子有毒,故孕妇慎用。湿热痹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大蜜丸:每丸重9g。水蜜丸:每30粒重6g。片剂:每片(薄膜衣片)重0.31g。
仙灵骨葆胶囊 淫羊藿、续断、补骨脂、丹参、知母、地黄。 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 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症见腰脊疼痛、足膝酸软、乏力。
尪痹颗粒(片) 熟地黄、地黄、续断、淫羊藿、骨碎补、狗脊(制)、羊骨、附片(黑顺片)、独活、桂枝、防风、伸筋草、威灵仙、红花、皂角刺、知母、白芍。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肝肾不足、风湿痹阻所致的尪痹,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畏寒乏力;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壮腰健肾丸(口服液) 狗脊、桑寄生、黑老虎、牛大力、菟丝子(盐制)、千斤拔、女贞子、金樱子、鸡血藤。 壮腰健肾,祛风活络。 肾亏腰痛,风湿骨痛,症见膝软无力、小便频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