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一周年记
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的颁布不仅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地位和方针,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加强中医药的监管。一年过去了,今天小房子特意为大家带来米灡的这篇“中药传承之路一年记——逢《中医药法》实施一周年”,敬请观赏!
庭前葫芦花次第开放,洁白淡雅,半夏嫣然已过,《中医药法》已走过了一个多秋夏。
每每读与见“中医药法”四字,便望文生义,心中升起一种美好。得《中医药法》之“师承”之益,按山东省卫计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安排,本院领导同事之支持,历经考核,于丁酉年五月行拜师大礼,自此跟师学经典研专业,一年多来实有收获与长进。
吾素知神农尝百草,“一日间而七十毒”,却不知神农乃“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的炎帝。师笑谈“中药之起源草根、树皮乃神农药祖一嘴一嘴尝出来的”,吾深解师意重在“尝”字,炎帝身以践行,不断求索,其行与神乃师对弟子的要求,身为中药人当具奉献精神、不畏路艰、踏实勤勉、孜孜不倦、先传承继而创新。
本草大家时珍先生著有《本草纲目》,与第一部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相距余年。《神农本草经》载种药,灵芝位列上品,分六色归五类,述“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先生时珍有言:“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吾师讲及此点,问询弟子如何看待,时下吾心中甚甚疑惑,这与现代人的理念极为不同!后查阅书籍方知,时珍先生彼时耳闻目睹当朝一心炼丹,致朝政腐败和废弛,著录灵芝一段时,便用了春秋笔法批评之,后学者不知就里,不深究便如同余,会非常奇怪。查复吾师后,师颔首:学,亦应“存疑”之虑,方能慢慢走上创新之路。师,用心良苦!
历代本草概观之后,着意于四大专业典籍之研。《中药学》师讲的颇为生动有趣,精彩之极:升麻之名寓有升浮之意,可发表透疹。沉香是沉香木,沉者沉也,扔其入水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故能降气。紫苏梗、藿香梗、通草等有中空或气孔,在人体内能行通气、调气之效。乌龟、鳖生活在海底阴凉环境,故性味咸寒,动物类药材被称“血肉有情之品”,入血分,故二者入肝肾经,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之功。桑叶采收于霜降之后,收藏了霜的湿润之气,质润。此时节桑叶准备落叶归根,其气是肃降之气,收敛下行,味苦性寒,能凉血止血、散风热、清肺润燥。蝉蜕乃炎炎夏日之物,白昼鸣啼不止,夜晚寂然无声,用之小儿惊哭夜啼、熄风止痉。此物乃一动物皮壳,无血色,入气分走表,可疏风热透疹止痒,蝉蜕乃有原物眼目之壳,故可明目退翳。杜仲折断可发现白色银丝粘连不断,此银丝类似人的筋膜,用它补肝肾、强筋骨果有其效……师之循循善诱在耳,不敢懈怠,唯多看,多思,勤学!
《中药鉴定学》师授的唯美:鲜红的朱砂,亮丽淡黄的自然铜,色白透明的芒硝,绢丝光泽的白色石膏,还有那炉甘石灰白或淡红,小蜂窝连连不断。赭石是最有故事的吧,周身满满暗棕红或灰黑,一面密布着“钉头”,一面又对应密布着大小一致的凹窝,这些都藏匿着它千年来的起起落落……后学自感梦笔生花,但却不能述尽本草之美,求索之路漫漫,当在《中医药法》展旗下奋力前行!
《中药炮制》之学让吾感“遵古”之难,如今再行描述仍觉笔重如泰山。黄精、何首乌、熟地古法乃循九蒸九晒,每一蒸一晒都需严控火候和时间,此炮制工艺之精深,药材炮制工作之精益求精,是对临床疗效和治病救人的最大负责!但许多古人炮制用药经验,对现代化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制药业来讲,处于成本+效益之考量,恐不可能采用;或采用生产后,市场消耗渺茫,概因人民群众用药支出负担加重。如何继续中医药的“简便廉验”,不止是深入思考!遵古炮制,开拓创新,任重而道远……
喜欢《中药制剂学》里面古老的工艺,总想拿出来操练一番——炼蜜、炼糖、收膏、做黑膏药。吾颇为喜欢传统经验收膏:沸腾膏滋呈“龟背纹”、“挂旗”、“2cm打白丝”、“膏液滴桑皮纸不现水迹”,这些能检验实践功力哦!“狗皮膏药”众所周知是黑膏药的一种,黑膏药制备过程:药料提取-炼油-下丹成膏-去“火毒”-摊涂,喜欢这段制作过程,但未实践过,不知道是否危险。
《神农本草经》周序云:名象之是非,功用之变化,在善读者之自得之。往复读、自忖:皆是嘱问药、寻药、研药、用药之患者、药者、医者,寻医问药当求真求精,持续专研,以善得之,著书立说者治书应当得起“神农”一问。思考现下的自己,应是勤勉、踏实、多思,付于行……然学《本经》实乃揣测之学,无知处众,汗颜之至!
自踏上中药传承之路,走到哪里,百草就跟随到哪里,因为它已深植在心里。路边的车前子、河边的蒲黄、山路旁的荆芥、花盆里的薄荷、校园里的川楝树、锦绣川下的银杏、老朋友药圃里的藏红花……有美则美矣的,也有恼人的精灵,恣意妄为的蒲公英随风飞过来就迷了眼睛,满身是刺的苍耳子楞是抓住长裙抽掉丝…但这些不妨碍我喜爱它们,赞叹具金、银二色的金银花,不负其名,娇艳欲滴!市图书馆窗外满墙的凌霄花,红艳艳也羡煞吾心!
中药之传承须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带着求学之心,今芳菲始绽之时赴亳州一行,深切领略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中药互易氛围,弥补了诸多药材的原貌认知:佛手果如佛之手、重楼宛如楼梯螺旋而上、金毛狗脊果是一只可爱的金毛狗……亳州当得其名——“药都”!吾自这迢迢千里之外带回了如意(白术)、丹心(紫丹参),植在小园里,是一种收获亦是一种情结与期待,希望一颗热爱中医药的心终能结出秋实!然药都一行颇为匆匆,生有诸多遗憾,期待与师及同门择日再来!
去冬流感之时,吾与师姐感师传道授业解惑之辛苦,学而致用,取五彩丝线,制作香草袋,内置: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等,佩此香囊与吾师,清香四溢中防肆虐之流感,护师安康。
传承之学一年略余,收获的不仅是本草之美,还有深厚的师徒真情、同门友情、领导同事朋友给予的支持关怀之情,回首既往,深为感动,吾渐愈四十,得逢《中医药法》实施,得逢省市级各部门领导、同事、朋友大力支持,方遇一年中这许多美好,方有这些许长进,不言其他,唯加倍努力,承师之教,传泽他人,勤勉担当中药传承之责!
怀想过往,眼瞻前路,思及作为后学单有一腔热情不足矣,须踏实、勤学、善思、力践,方可不负师之教、《中医药法》之助、国之期!今逢《中医药法》实施一周年,特以蓝字白纸美图留一念馨香,祝我《中医药法》生日快乐!
作者简介:王丽英(笔名:米灡)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学术传承人,现医院西院区药剂科药师。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