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从肺论治

慢性胃病从脾、胃、肝论治者多,间有从肺论治者,其学术思想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从肺论治慢性胃病,不失为一有效法则。医院毛喆医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肺属金,胃属土,二者为子母脏腑,生理上互为依赖,相辅相成。肺为华盖,主持诸气。五脏六腑赖以维持自身正常生理技能的脏腑之气皆通过肺所宣发的精气而获得,胃自然毫无例外,必受肺所主之气而能运。因此肺气盛则胃气亦盛,肺气衰则胃气亦衰。胃喜润恶燥,胃中津液虽源于饮入之水,但亦赖肺之肃降敷布而获得“金津”、“玉液”。肺液不充,津不敷布,则胃津自然匮乏,燥化成痰。当然,胃为仓廪之官,与脾共同作用,化生气血。肺所主之气其中一部分源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微。无胃则中气无由,肺失所主,说明肺胃息息相关。从气机升降的角度看,肺气主降,胃气亦以降为顺。肺气如果上逆,胃气也可上逆,降肺即可降胃。

既然生理上肺胃密切联系,那么在病理上二者必然相互影响。临床大量事实能证明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外感热病中常见肺病及胃火肺胃同病的现象。如太阳中风证,除发热、恶风、汗出外,还有鼻鸣、干呕等症。鼻鸣因肺气不利所致,干呕为胃气上逆的表现。治以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表解之后,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胃气亦下降而呕止。又如风温证见“身灼热,口大渴,咳嗽烦闷……干呕者,此热灼肺胃,风火内旋……”(陈平伯《外感热篇》),这里咳嗽、干呕又是温邪犯肺及胃的例证。至于时行感冒中既有恶寒发热等邪犯肺卫的症状,又有上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痛苦,此又是肺与脾胃同受疫疠之气或病此及彼所致。另外,杂病“咳嗽”中有“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素问·咳论篇》)。此系肺脏受邪,误治失治,邪舍于胃,胃气上逆而致既咳且呕。这种“胃咳”临床的确屡见不鲜。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自诉除胃脘痞满疼痛、腹胀、嗳气、嘈杂、纳差除外,还常伴咽喉隐痛、干燥,如异物梗阻状,咳之不出,吞之不下,或仅能咯出少许白色粘痰,咽及胸膺部憋闷梗噎,噫气难除,嗳之则舒,甚则喉及胸膺部有灼热刺激感。类似“梅核气”,但其发病不一定与青之变化有关,故又不完全与之相同。按传统疗法,从痰气互结论治,予疏肝理气化痰之品如半夏厚朴汤一类,每难于奏效。而在治胃方中参以治肺之药,上述症状却可逐渐消失。这决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胃足阳明之脉与肺手太阴之脉会于咽喉,故胃病也表现出咽部不适症状,即本于胃,标于肺,二者同病。

临床中还常见许多右胁下固定部位隐痛患者,实验室及理化检查均不能确认其存在肝胆疾病,而通过纤维胃镜检查证明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若按常法予疏肝理气止痛,每不易取效,而在方中加入苦杏仁、白芥子、丝瓜络等降肺化痰通络之品却能收效。这就是按右胁为肺气所主,其气行于右,以降为顺,肺气郁滞,不通则痛的理论施治的结果。说明胃病不只涉及肝,而且涉及肺。诸如此类,胃病与肺相关相因的现象还可列出若干。

古今医家善于从肺治胃者不乏其人。清代陈修园即为代表,他创用的“百合乌药汤”治疗胃脘痛,久用不衰。此方百合与乌药用量之比为10:3,百合为本方主药。虽乌药能理气止痛,但量少力微,不能独揽本方之功。何以用大量百合为君?陈修园自谓:“百合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则诸气皆调”(《医学从众录》)。由此可见,从调理肺气入手治疗胃病不是毫无根据的。

概括从肺治胃,大抵有下列几个方面。

(1)宣降肺气,宽胸调胃

针对患者胸脘痞闷或胀痛、嗳气频频,甚者胸膺及咽部有噎塞感,欲噫难出,嗳之则舒。多用苦杏仁、厚朴、紫苏梗、旋复花、柿蒂、前胡。

(2)温肺化痰,蠲饮和胃

针对患者脘痞,呕恶,呕吐痰涎,嘈杂不适,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白厚而润。常用半夏、陈皮、茯苓、桂枝、细辛、枳壳、紫苏子、瓜蒌等。

(3)清肺活血,以利胃咽

针对患者胃脘疼痛伴咽中不适,如物梗阻,咯之不出,或仅咯出痰液少许,时而咽中干燥,喉及胸膺部灼热感,咽部充血,或见泛发滤泡。常于治胃方中加木蝴蝶、僵蚕、蝉蜕、炒山豆根、牡丹皮、赤芍、蒲公英等。滤泡多者加莪术、浙贝母。

(4)清润肺液,益胃养阴

针对口咽干燥,嘈杂便秘,胸脘部饮冷则舒,舌面光红、少苔者。治胃方中加百合、沙参、麦冬、玉竹、黄精、芦根等。

(5)温补肺气,以益胃气

针对患者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形体胃寒,或脘中怕冷,久不知饥者。可用黄芪、党参或红参、黄精、干姜,重用山药加入治胃方中。

以上即为胃病从肺论治的理论,大家可以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df/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