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外科疾病的“腑病”和“脏病”。
4腑病多与经病相连,
治法不可单一
外科疾病中,属腑症的病很多,如多种急腹症。而另有一些疾病,其病位虽不在腑,但却出现腑的症状特点,如瘾疹病出现腹痛、便结,痈疽病出现高热、呕吐等等,举不胜举。
属腑之病,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多与经病相连。
这是多年的经验:腑病在治疗上,不能单纯着眼于腑。
举粘连性肠梗阻一病为例,提出用“宣肺通腑法”进行治疗。
肠梗阻一病,一般认为属中医“关格”、“肠结”一类病疾,多以直接通下为治法,往往损伤正气,又易于复发。
肠腑以通为顺,欲通必须气血顺调,经络是气血的通道,各腑都有与本腑相表里的脏和经。
肠梗阻,在中医应认为其病位属大肠,不管梗阻发生的原因如何,都有呕吐、腹胀痛、不大便、不矢气的通有症状,皆因肠腑气机的升降失常而引起。
调整肠腑的气机,必须考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肺气宣畅是全身气机疏和的根本保障。
凡不矢气、腹胀痛之病当首先考虑肺气不宣,上不通则下闭,所以认为,肠梗阻一病,是大肠腑连于肺经之病。
故而,在较难调理的粘连性肠梗阻一病中,通常贯用自拟方“宣肺通腑汤”收到了确实灵验的疗效。
药物组成:防风15g、羌活15g、紫苏梗20g、赤芍40g、厚朴15g、大黄10g(后下)、焦山楂40g、鸡内金10g(研面冲服)、薏苡仁30g、冬瓜仁30g(打碎)、橘核仁15g(打碎)。
水煎服。浓缩至ml分2次,3h服1次。
如6h后梗阻不缓解,可再取生大黄10g,沸水煎5min左右,取汁1次服下。
梗阻缓解后,上方可按正常服法,日1剂分2次,连服3~6日。
本方药味药量可按患者各异,酌情增减。年老体弱,阴阳气血偏损不一者,可酌加党参、玉竹等品。
病例介绍
于××,男,42岁,年2月24日,急诊入院。住院号:。
病程情况:腹部阵发性痛疼伴呕吐10h。
X线下见两侧下腹部肠积气,右下腹升结肠少量液平面;右中下腹听诊,肠鸣音减弱,可明显闻及气过水声,右中下腹明显压痛。
脉弦,舌色微暗,舌体稍胖不燥,苔色白灰相兼,中后部稍厚,较湿腻。
以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收入住院治疗。
辨证后,取“结者散之”之则,用宣导肺经,顺气通腑,消导散结为法。方用“宣肺通腑汤”全方(药量不变,用法用量同上述)。
2月25日上午10时服药ml;中午12时15分,突然恶心呕吐,同时突然大量排气,腹痛腹胀明显减轻。
晚9时再服药ml时,26日晨排便1次,量不多(患者3日未进饮食),中午开始少量进食。上述中药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3日。每日大便1~2次,一切正常,3月2日出院。
方中防风、羌活,能宣导肺经,调升清阳,临床中反复观察,防风、羌活等品,於宣肺中,蕴含着升提清阳的力量,并且药力作用较快。
紫苏梗、厚朴、大黄,能顺气导滞、通肠、降浊。
肠梗阻由于气机闭塞,必然导致血瘀不畅,湿、食郁积成害,故而加用焦山楂、鸡内金、薏苡仁、冬瓜仁等消导并除湿排浊之品。
取橘核仁散结之力,用赤芍以活瘀、缓急、止痛之功。
体虚加党参、玉竹,以助脾气保养精津。
本方药味平和,用升而降之、调之、化之、通之的治法,达到除湿、活血、消积、散结,气机通畅,梗阻解除的目的。
因此,不但粘连性肠梗阻显效,对其他各型非严重器质性病因的肠梗阻,都有很好的疗效。
对反复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服用本方能预防和减少梗阻,并能在急性梗阻缓解时,稳定病情,减少反复。
另外,此方加减运用于阑尾炎,疗效也很好。可见皆属同源之腑经相连之病。
5脏病的辨治
一般的外科疾病,不论是什么病,凡病程久,正气虚者。
如出现神昏烦躁,言语呢喃,此乃病入心脏;若出现痉症,目直,惊悸,这是病入肝脏;如症见形体消瘦,饮食难进,此是病入脾脏;病入肺脏者,皮肤枯槁,痰咳音喑,呼吸不及;病入肾脏者,面容焦黑而暗,咽干齿燥,阴囊内缩。
治疗脏病,主张四补一攻。
四补者,脏病重而亏虚;一攻者,外科之病虚极亦存邪,且多为有形之邪。
病例介绍
早年曾治一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
患者病至晚期,据当时病案描述:李某,男性,49岁。
面容憔悴,萎黄,消瘦无力,动则心悸汗出,畏寒,右足五趾已溃落,疮口暗紫胶液稀少,久不收敛,右小腿肌肉萎缩,便溏腹胀,不喜饮食,舌质淡暗,苔稍灰浊不甚厚,分布不均,脉沉细无力。
辨证为脱疽,足趾零落,病入脾脏。
用自拟方“扶土化毒饮”治之。
方药如下:生山药50g、薏苡仁25g、党参50g、生黄芪50g、附子25g、干姜15g、苍术20g、地龙15g、土鳖虫10g、紫花地丁50g、生甘草10g、丹皮15g
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下,调治1月余疗效崭露。
中间有时酌加菟丝子、首乌、紫苏梗等滋补肾源和调胃气之品,是为益肾助脾。
以后配制丸药,服用半年余,疮口逐渐颜色转润而鲜,脓液全无,结痂敛愈,自感症状皆随之而去。扶杖经商久年,再未复发。
以上简介之内容,实为外科临床经验之点滴。
总之,不论接治任何一种病证,都要根据脏腑经络之功能特点,把所有疾病症状都归属到四个证属范畴,以脏、腑、经、络四字为代称;有时可把某些病定论于所属之病位。
比如见有色素性皮肤病,都可以确定病变在浅络之中。
而有时只一种病,由于不同的病机转变,可于不同时期,分别认定为属何脏、何腑、何经、何络之病(实例无穷),这样能认准病机要点,恰中疾病要害。
这是长期外科临床实践经验之关键,由于整理粗浅,特求诸同道驳指,不尽谢之。
注:本文选摘自《傅魁选临证秘要》,傅明波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年8月。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