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心肌原发性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病理过程或临床综合征。
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其病因主要是气虚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现代中华中医行业急重症诊断标准统称为“心衰病”,指以心悸、气短、尿少、浮肿并见的一种病证,病情轻重不一。
(图片来源:新闻中心网)
中医膏方应用的特点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一组病程迁延、病情轻重不一的临床综合征.轻者可见气促,活动后加剧,伴或不伴有尿少、肢肿,患者日常生活多能自理。严重者可见气急喘促不得卧、四肢肿胀、尿少、乏力、纳呆,或伴有胸闷涩痛、唇甲紫、胁下郁积等表现。并非所有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适用于膏方治疗。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稳定期、心功能Ⅱ-Ⅲ级是应用中医膏方治疗的适应症,而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期、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应以原有治疗方案为主进行治疗,如有特殊需求应用膏方时,应告诫其膏方治疗为辅,不可本末倒置,贻误病情。应用中医膏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稳定期、轻中度心功能不全具有以下特点:
分期论治早期以心肺气虚为主治疗,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治疗,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治疗。
对于心功能分级属于Ⅱ级的轻度心功能不全,其病机以心肺气虚为主,治疗上注重补益心气、宣肺平喘。心气亏虚(多见于心衰轻证)的临床表现多见气短、动则尤甚,心悸,乏力,或见倦怠懒言,自汗,纳呆,或浮肿,舌淡暗体胖苔白,脉细弱无力,或涩或结。治以益气养心法,常用保元汤加味(黄芪、生晒参、甘草、肉桂、生姜)。重用黄芪、太子参。黄芪性甘,温,归肺、脾经。具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功效,《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能帅血以行,使水津四布。太子参,性甘,温,《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可大补心气,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重用太子参,既能大补心气,健脾润肺,又避免费用过度。加用黄精,既能补益心气,又能养心阴滋肾精,使心阴滋养,肾精充足,避免芪、参补气之燥。
对于心功能分级属于Ⅲ级的中度心功能不全,其辩证以气阴两虚为主。气阴两虚证可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乏力,伴口干心烦,五心烦热,少寐,舌暗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数,或疾或促,或结或代。治疗上既要补益心气,又要滋养心阴,应用生脉散或炙甘草汤加味(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生姜、大枣)。此阶段患者常气虚、阴虚、水湿、瘀血夹杂,正虚与邪实互结,病情复杂,治疗上一定要分清主次,既要补益心气、滋阴复脉,又要利水消肿、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使邪去不伤正,补气不留瘀。
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治疗。对于心功能分级属于Ⅳ级的重度心功能不全,认为此阶段随着病程的发展,阴损及阳,导致心阳虚衰,并逐渐引起肾阳亏损,使心肾阳虚,心阳虚则气血运行乏力,肾阳虚则上不能助肺通调水道,中不能助脾运化,下不能温化水液,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致使水湿潴留,阳虚水泛。因此,此阶段的治疗重点在于温阳化湿,平喘利水,代表方剂为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减。温心阳可用桂枝、制附子、毛冬青、万年青根、猫人参等。宣肺可用杏仁、桔梗、桑白皮、款冬花、半夏、麻黄。健脾化湿则用炒白术、薏苡仁、淮山药、白扁豆、陈皮、砂仁等。温肾可用肉桂、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肉苁蓉、制附子等。尿少肢肿加用车前子、泽泻、茯苓、猪苓、玉米须等。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重视瘀血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病程中的作用瘀血瘀血病因贯穿于整个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全过程。瘀血即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脏腑功能失和、脉道不利的致病原因。“瘀,积血也。”叶氏提出“病久入络”、“久病血瘀”,王清任提出久病多瘀及气虚致瘀的机理,久患心病,心体受伤,心气不足,血行滞涩,日久则心血瘀阻。《医贯》又云:“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血水同源,互存互用。“血瘀既久,其水乃成”,“血不利则为水”,水湿内生,壅遏气机,反而加重瘀血,形成水瘀互结,郁而化热,更耗气阴,复致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和血瘀水停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后期心肾阳虚,瘀血为阴邪,失于心肾之阳的温煦,则瘀血阻络,脉道不利。治疗上可用丹参、桃仁、当归、红花、地龙、川芎、穿山甲、水蛭等。
注重顾护胃气脾胃乃生化之源,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部分患者以纳呆、食欲不振、便溏等为首要症状,多因心气亏虚、脾胃功能失和、血脉瘀阻致脾胃虚弱或健运失常。膏方中多用补气重剂、胶类糖类,易于壅滞碍脾,且辩证准确、疗效确切的药物必须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慢性心功能不全膏方治疗中,必须十分注重顾护胃气。治疗上可选用鸡内金、六神曲、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等消谷化食之品。兼有胃脘胀满不适者,加用佛手、香橼皮、砂仁、紫苏梗、木香等理气导滞的药物。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疾病诊疗方法及用药经验,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及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归上海中医院名中医传承办公室所有
周端工作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