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治疗方法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叫XXX

首先说我对胃痛认识: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

脾胃居于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关系,共主升降,因此,脾病多涉及与胃,胃病也可及于脾。胃(太仓、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主通降;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二)病因病机

1、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久病脾胃虚损和素体脾胃虚弱。

2、病变脏腑: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肝和脾是木土乘克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疼痛;胃阴和脾阳不足,胃失濡养,不荣则痛。

3、基本病机及转化

(1)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郁热、痰湿阻滞、血瘀。

(3)病理性质:胃痛早期多为实证;胃痛日久不愈,胃受损,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4、现在西医学上消化道钡餐X线照影、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并诊断为消化道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

5、变证:呕血、便血、厥脱、呕吐、噎膈。)

(三)胃痛诊断要点(所有疼痛疾病:部位和疼痛、性质)

1、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其中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临床常伴随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満闷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及诱因: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药物等。

2、胃痛和真心痛、腹痛、协调和痞满的鉴别

(1)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心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则加重,痛引肩背,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剧痛,有反复发病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症候。

(2)胃脘痛和腹痛区分。胃痛与腹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胃痛,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为腹痛。(因为它们部位相近,容易混淆。)

(3)胃脘痛和胁痛鉴别: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部胀痛为主症状。

(4)胃脘痛和痞满鉴别:部位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痞满又称胃痞。伴随症状:但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痞满以满为患,二者不难区别。

二、学医起源和临床实践的过程

(一)、医术渊源:因母亲患胃病多年四处求医,西医多年治疗效果不好,中医彻底治愈,家庭就医的困难,让我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为百姓解决就医问题,从此让我对中医产生兴趣并开始自学中医。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中医内科学并取得大专学历;同年5月跟随铁岭市银州区赵小伟医师学习临床,年11月又师从脾胃病治疗专家李佃贵教授,在跟诊临床实践过程中,使我对治疗胃痛在理论上有了提高,实践上拓宽了视野。尤其聆听郝万山老师精讲伤寒,让我获益颇丰,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慕名求医患者也增多。几年来还通过不同途径在其它地方中医门诊实习和临床。先后跟从寿小云老师和许跃远老师学习诊脉。常利用出差和聚会等为同学、朋友诊脉治疗,以提高自己的诊治技术。通过经典方剂根据辩证加减,用汤剂或散剂等方法,治疗胃痛病患者达多人。

(二)、古籍文献和现代对胃脘痛病的治疗方法:

1、胃脘痛最早记载于《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2、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复论》“胃阴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致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3、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理论:胃痛不仅和气滞有关,久病必致血行不畅,“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

4、现代名医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倡导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而生阴血。

(是李东垣《脾胃论》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益者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之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

三、对胃脘痛病的认识和辩证治疗

(一)、胃痛辩证要点

根胃痛的特点,应辩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辨脏腑。实证多剧痛,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证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多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溏薄,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多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二)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灵活运用“通法”,如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气机升降为目的。同时要根据体质特征注意用药宜忌。祛寒勿过辛燥,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胃痛寒良保肝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胃热泛酸左金丸,胃寒泛酸香砂六,胃热嘈杂温胆汤,胃气虚嘈杂四君子,胃血虚嘈杂归脾汤。

范仲淹:不为良将,只为良医。叶桂:湿盛则阳微。

{《医学真传》:通之之法各有不同,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通过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用经典方剂和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规律,辩证加减用药;在方法上采用四诊合参,对于虚实兼夹杂多以舌象和脉象为参考;选药上按照有守有走,有动有静,有补有泻,要通下不伤正,补而不敛邪。对治疗脾胃虚寒,兼有阴阳两虚,首要是生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而生阴血。主要采用黄芪建中汤为主加减,通过调补中焦来调和阴阳;对于胃病年久不愈患者,波及血分的,要在调治脾胃药中佐以辛开苦降、活络化瘀之品;如果脾虚而水湿停留不化,引起胃的通降功能失调,在调理胃的同时需要用燥湿之剂治脾。为防苦温燥湿药太过,应少佐温润之品;肝为风木之脏,又是将军之官,其性急多动,故肝病必犯脾胃,治胃痛时也要调肝。

对于脾胃虚寒病程较长患者,治疗上在气以理气,在血以活血祛瘀。曾治疗过一位50多岁的患者,4年前因感受寒邪胃病复发,反酸、打嗝、纳差、胃胀,经过治疗后,诸症状消失。近3个月时常胃脘部不舒服或嘈杂,饥饿时加剧,得食则减。经西医胃镜检查胃粘膜有部分肿胀充血,在治疗用柴胡疏肝散和丹参饮加三七粉、元胡、川楝子、乌贼骨、莪术、当归等,经过三个疗程治疗诸症状逐步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在选方和用药上,结合患者自身素质、年龄、性别、哺乳期和生理期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辨证论治和三因治宜原则,做到合理用药,如用辛温燥烈药,应稍佐润燥之品,避免久用、过用,以伤胃阴,损伤胃粘膜。在治疗肝火犯胃的疾病时,疏肝不忘和胃,理气还防伤阴,活血不能伤正,扶正不能敛邪原则;在使用理气药时要中病即止。如果需要长期使用理气药时,最好选用橘皮类、紫苏梗或花蕊类药物,如合欢花、厚朴花、生麦芽等不伤正气药;在使用苦寒药物需防败胃气,在使用辛温燥烈药,稍作润之品以防伤阴,要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可长期使用,如因病情需要,一定配合适量的佐制药,以保证不伤正气。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伤及肝与脾。不通则痛是病机,寒热虚实要辨知。在气在血辨脏腑,临床灵活辨证治。在临床上,根据病机辩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要患者调摄精神,注意饮食,避免感邪。

四、安全性和有效性

1.适应症和适用范围。

主要治疗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证。根据患者症状、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或西医检查诊断明确,四诊合参辨证,参照西医检查诊断结果,确定可否采用内服方药治疗,或中医、西医结合治疗,或者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采后采用中医治疗。

2.有效性的描述。

在临床中,对于胃痛患者,在用药后,脾胃升降功能效果不明显时,常按照人体左升右降,脾胃主升降枢纽理论,在辩证治疗用药中加建脾气黄芪和降胃气药紫苏梗等的同时,稍佐升肝气柴胡升麻和通降肺气杏仁、桔梗等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曾经治疗过一位60多岁老年患者,脾胃功能非常虚弱,少进些食物就会感到腹胀不舒服,在初诊时采用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合四君子汤、神曲等,反应效果不明显,二诊方药中加少量柴胡、升麻、桔梗、杏仁、砂仁、当归和生麦芽后,患者反应效果较好。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在使用养阴药的同时常稍佐理气药,以动治静来提高疗效。

五年多来,通过各种治疗方法,累计治疗胃痛患者多人中,1个至3个疗程显效人,症状改善率占80%;4个疗程有效人,症状显效率占10%;无效40人,占总有效率5%。

3.安全性描述。

通过大量临床证明,在选用方剂和用药是安全性有效的,也是可靠的。在用选择方用药上,始终坚持安性全第一,无论是中药还是艾灸没有出现过1例意外;对于年老体弱或者要避免使用伤正气药物,确实需要使用,也要中病即止,或者要和补益药、补气药配合使用;在使用苦寒类药物要和温里的药物配合使用,以防伤脾胃之气。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少量增加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遇到有胃病出血倾向患者,要根据西医检查结果,再配合使用止血类药如三七、白及等。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并发症患者,始终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在里急则先救里,缓则再解表。表症急先解表再救里,或者表里和解的方法处理。

附一、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湿热中阻、淤血停胃、肝胃郁热等证的主症、治疗方法和方药:

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大便溏薄。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有受寒饮冷饮史。

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方药:吴茱萸、高良姜,香附、苏叶、乌药、陈皮、木香,焦三仙等并随证加减。

临床应用:

1)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蜀椒温中散寒。

2)气滞重者可加佛手、香橼、元胡索理气止痛。

3)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苏叶、生姜、藿香、佩兰,或服生姜汤、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速记:胃痛寒良保肝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兼症: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有暴饮暴食史。

病机: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方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陈皮、半夏、茯苓、和莪术并随证加减。

临床应用: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索理气止痛。

2)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代赭石,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3)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喜长叹息,多因情志郁怒而复发或加重,嗳气等。

兼症: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柴胡、香附,白芍、川芎、陈皮、枳壳和生麦芽等并随证加减。

临床应用: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索理气止痛。

2)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代赭石,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3)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4、胃阴亏虚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

兼症: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滋阴疏肝)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方药:沙参、麦冬、生地黄、甘草、枸杞子、当归(养阴益胃),川楝子、白芍(和中止痛)、生麦芽和石斛等随证加减。佐金平木。

临床应用:

1)若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2)若见脘腹灼痛,嘈杂泛酸,可加珍珠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

3)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毋、黄连、石斛、玉竹、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

4)便秘明显,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等润肠通便,甚则可暂用大黄。

5)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萸肉滋补肝肾。

5、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兼症: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方药:黄芪、饴糖(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中),白芍、炙甘草、大枣(和胃止痛)。

临床应用:

1)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陈皮、茯苓温胃化饮。

2)如寒盛者,见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汤。

3)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

4)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5)胃寒加高良姜或附子理中丸并随症加减。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者胃中辘辘有声,合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

6、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

兼症: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味。黄连、栀子、半夏、草豆蔻(清化湿热),陈皮、茯苓、炙甘草(理气和胃)加味。

有痛加香附、元胡、金铃子(川楝子疏肝泄热)

7、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

兼证: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效散合丹参饮加味。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丹参、檀香、砂仁(理气和胃止痛)加味。

临床应用:

1)痛甚可酌加延胡索、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

2)若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并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亦可加三七、白及。

3)瘀血阻滞日久,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出血过多,出现血虚之象时,可选用调营敛肝饮加减,方中当归、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木香、川芎理气活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

4)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可加党参、黄芪,或用归脾汤以健脾养心,益气养血。

5)若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为阴虚无以濡养,加生地、麦冬以滋阴润燥。

8.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胀痛,痛势急迫。

兼症: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病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加减。青皮、陈皮(理气)、芍药(养阴敛肝,缓急止痛)、丹皮、山栀子(清泄肝热)、土贝母(清热散结)、泽泻(导热下行)。

临床应用:

1)热甚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

2)便秘者,可配合调胃承气汤以下之。

3)胃痛不食,痞满者,属寒热互结,可用半夏泻心汤以消痞散结,辛开苦泄。

附2、其他常见胃痛病症

吞酸

1、概念:吐酸(泛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

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

2、基本病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

3、本证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

4、证治分类:

⑴热证

主症:吞酸时作,嗳腐气秽

兼症: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

代表方:左金丸加味。吴茱萸、黄连。

⑵寒证

主症:吐酸时作,嗳气酸腐

兼症: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泻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嘈杂

1、概念: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兼见。

2、证治分类:

⑴胃热证

症状: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

舌脉: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中。

代表方:温胆汤加味。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实和黄连。

⑵胃虚证

症状: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

舌脉:舌质淡,脉虚。

病机:胃阴不足:益胃养阴。

治法:健脾益胃和中。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3)血虚证:

主症: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和中。

代表方:归脾汤。黄芪、当归、党参、龙眼肉、木香、炙甘草、茯神、酸枣仁、远志。

附三、古代文献:

1、胃脘痛最早记载于《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2、唐宋以前:称胃脘痛为心痛,易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3、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4、明清时代:治疗大法:“通则不痛”《医学真传》:“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辩静态之证注意守法,辩动态之证注意灵活,辩无证之证注意隐症,辩错杂之证注意调平,辩有效之证注意疗程,辩无效之证注意审查,辩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

符三、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2、辨寒热: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3、辨在气在血: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1)在气者,有气滞(实证)、气虚(虚证)之分;

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脉弱等。

(2)在血者(血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4、辨兼夹证:

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

临症时要灵活辨证。

1、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2、善用“通”法:

n胃寒者,散寒即通;热郁者,泄热即通;

n食停者,消食即通;气滞者,理气即通;

n血瘀者,化瘀即通;

n阴虚者,益胃养阴即通;

阳虚者,温运脾阳即通。

符四、总结:

1、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病因: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3、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4、主要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

5、治疗大法:理气和胃

6.分证施治:

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赞赏

长按







































怎样医治白颠疯
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df/2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