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陈钊教授为上海“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暑期学校做主题报告,探讨产业政策及其效果。
(复旦大学陈钊教授)
首先,陈钊教授结合数据指出我国各地产业政策中的一大弊端,即所扶持产业很可能与本地比较优势并不相符。中央政府有意重点扶持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通常更符合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却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相去甚远;然而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和政策优惠(例如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往往忽略自己的比较优势、盲目紧跟中央产业政策,导致资源错配。
产业政策与地方比较优势之间的偏差反映了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格外谨慎,避免以行政干预取代市场机制,而应着重培育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土壤。产业政策对具备一定特征的行业或许奏效,例如对具备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或能培育比较优势,对具备经济带动能力的产业或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收益,对信息外部性和试错成本较高的产业或能分摊市场风险、避免市场协调不足的弊端。然而,由于真正的新兴产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又不具备信息优势,当前有选择性扶持特定企业且缺乏退出机制的产业政策反而不利于产业发展。陈钊教授指出更好的做法应是支持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营造规范的竞争环境,为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
接下来,陈钊教授以自己的三项具体研究为例,展示了产业政策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以及学者应当如何开展科学规范的政策研究:
陈钊教授等年发表在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上的文章“TheConsequencesofSpatiallyDifferentiatedWaterPollutionRegulationinChina”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严格的水污染管制虽然减少了当地的污染排放,却促使污染企业向长江上游(中西部地区)转移,最终重新污染了下游水质。此为产业政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要求学者开展研究时应具备一般均衡的视角。
年NBER工作论文“NotchingRDInvestmentwithCorporateIn青少年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治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