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www.ytysbz.com/
生姜,大家都知道,它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一般家里面都有。生姜用的是新鲜根茎,没有干燥的姜。生在这里就是新鲜的意思。
书上说它的第一种功效是发汗解表,也可以统称发散风寒。其实生姜发汗的作用不明显,发散风寒还准确一些。用于风寒感冒,它的个性特征不明显,可以淡化。如果要说有个性的话,它和紫苏一样也是作用比较温和;另外它又能温中止呕;如果外感风寒,中焦又有寒邪,出现了恶心呕吐,它的温胃和止呕作用强于紫苏叶,所以更加适合。
由于它的解表作用一般,所以常常在发散风寒的方中作为辅助药,辅助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这些药物,增强发散风寒的效果。现在的处方,一般都把生姜当作药引子,药店一般不准备,患者回家自己添加。
如果单独使用,和紫苏一样,轻微的风寒,喝一碗姜汤,或加一点红糖,也可以和紫苏叶配伍,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这方面比较次要;自古民间就流行“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是说生姜还可以预防风寒。
生姜温中止呕。其实温中和止呕是两种独立的功效。温中可治疗中焦有寒的病证,可能是实证,也可能是虚证,凡是脾胃有寒都宜使用。中焦有寒可能会出现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它可以配伍行气的药,比如说配伍紫苏;中焦有寒可能会影响了胃的受纳功能,出现了纳食不佳,这时候可以配伍开胃的药,或配伍消食的神曲等药;中焦有寒,寒凝不通则痛,那么就可以配伍温中止痛的吴茱萸、小茴香、胡椒等药;如果中焦有寒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出现了腹泻,可以配伍止泻药,这些都是属于常规的配伍。凡是中焦有寒,不管虚实,不管什么主症,生姜都可以用,使用非常广泛。
止呕则是一个特殊的功效,是能够和降胃气,治疗恶心呕吐。生姜本身是温中的药,所以最适合胃寒呕吐。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比如说脾胃虚影响了胃的和降也可能呕吐,那就配伍补脾胃的药;如果是中焦有热就配伍清胃热的药,生姜其实也是能用的。在中药里面生姜的止呕功效是比较突出的,作用也是比较强的,从唐代孙思邈开始,就把生姜称为“止呕圣药”,临床很常用;另外一个“止呕圣药”就是半夏,在后面化痰药里面要学。生姜和半夏这两种止呕作用很强的药,组合在一起就是张仲景的小半夏汤,最适合胃寒或者是痰饮的呕吐,因为生姜也能化痰,半夏更是化痰的重要药。把这两个功效组合起来,最佳主治就是胃寒呕吐,只要脾胃有寒,生姜就能发挥温中的作用。只有呕吐而中焦没有寒,甚至中焦有热,生姜发挥的就是单独的止呕作用,治本是通过配伍清胃热药来体现的。
生姜的第三个功效是温肺止咳,当然是用于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有兼外感风寒的,生姜本身就是解表药,能发散风寒。肺寒咳嗽不一定都是外感风寒,有时候是里寒证,一些老年人的慢性咳嗽痰多,大多属于单独的肺寒咳嗽,没有表证,生姜照样用。
最后提到了生姜解毒,可以解鱼蟹或药物的毒性,解毒作用是优于紫苏叶的,生姜解毒在书上也没有作为独立的功效。生姜的解毒作用大家应该印象很深,因为讲配伍关系的相杀时,就以生姜杀半夏毒为例,不单是食物毒,对于一些药物的毒性,它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另外,生姜汁可以急救一些昏厥,在现代临床中这是比较次要的功效。
生姜、紫苏叶都是调味品,它们的作用都比较温和,汗多的、热盛的、津液耗伤的,原则上不宜使用,不管书上有没有写,这都是共性的使用注意。我们谈一下这两味药的性能问题,紫苏叶发散风寒当然是温性的,它的行气也是辛味的作用特征,紫苏叶的味只有辛,因为它的两大功效都符合五味中的“辛能散、能行”。它能治感冒,当然归肺经,另外还能治疗中焦气滞,当然又归脾,脾后面还可以加胃。所以有的书上紫苏叶是归肺和脾胃经的,我们书上是归肺脾经的。脾和胃一个是脏一个是腑,互为表里,就把它简化了,其实也包括了胃,这种分歧没有什么意义。同样的道理,生姜温中也包括了脾胃,严格来讲呕吐主要是胃气上逆,所以很多书上生姜的归经,更强调胃。以后见到这种分歧,就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争论的价值。
另外关于药性。生姜的温性本来是强于紫苏叶的,但是自古以来很多书上紫苏叶是温性,生姜是微温,好像就矛盾了。其实,生姜的微温是相对于干姜和炮姜而言,干姜是热性,炮姜是温性,所以生姜只能写微温了,在姜这个系列里面这是对的。紫苏叶是相对于紫苏梗而言,紫苏梗是微温,所以紫苏只能写成温,如果紫苏叶写微温,那么紫苏梗就没有办法表述了。这个温和微温,参照物不同,没有必要一定要说生姜是微温的,说生姜是温性的,一点都不错。
干姜和前面解表药学的生姜来源于同一个植物,而且还是同一个入药部位,都是它的根茎,但是我讲生姜的时候说了一下,并不是生姜晒干了就成了干姜。从陶弘景开始,就认为生姜晒干了不是干姜,他说:“蜀中有好姜,荆州姜亦好,但俱不能作干姜”;李时珍也将干生姜与生姜、干姜并列,在《本草纲目》中为三种不同的药。这也是我多年没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干姜和生姜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栽培品,田间管理有明显的差异。
生姜在栽培的过程当中,要三天两头不断地培土,要把它掩埋住,因为生姜的药用部位是根茎,它本身属于茎,植物的茎都有趋光性,它要见阳光,森林里面见光不是很好的树,长得又细又长,那就是它的趋光性所致。生姜是茎,也想见阳光,不断地培土它就使劲地长,越培土它就越长,所以我们到了秋夏天看见很多地方所谓的子姜,非常鲜嫩,根茎非常的长,把它作为蔬菜,里面的纤维很少、很嫩、很脆,那就作生姜用;干姜是在栽培的过程当中不培土,直接把根茎暴露在土表,它已经见光了,它就不再拼命地长,它就使内在的成分不断地累积。
所谓的生姜,因为长得很快,内在的一些成分累积不够,所以晒干了以后,非常轻,表面皱缩,不能做干姜用;干姜因为内在的成分很丰富,晒干了以后,基本上不怎么皱缩,体积也不怎么减少,质地非常沉重。二者的区别主要就是它们的栽培方法、管理方法不一样。现代研究发现,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有的相同成分它们的比例有差异,但是和功效的相关性现在没有最终的解释,但是至少说明了在中药里面,生姜和干姜作为两味不同的药使用,并不仅仅是有水分没有水分这么简单,因为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功效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有它相关的物质基础。
干姜作为一个温里药,书上功效写的是温中散寒,没有强调止痛,不像附子那样写的散寒止痛,因为干姜相对于很多温里药,它的止痛作用不是很突出,所以回避了止痛二字,不说温中止痛,简单两个字就叫温中,它的主要作用部位在中焦,凡是脾胃有寒的,不管寒实证或者虚寒证,也不管表现为疼痛、胀满、食欲降低、消化不良,腹泻、恶心呕吐,都可以用。但是需作相应的配伍,比如说恶心呕吐突出了,配伍止呕药,疼痛突出了,配伍止痛作用强的药。
干姜的第一功效就是温中,我们书上是四个字——温中散寒,一般不说它止痛,也不笼统说是温里散寒,或者散寒止痛,因为它在经络受寒方面可以用,但不是它的特征,用得不多,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就是我在讲概述当中说的,笼统地称祛寒或者散寒止痛和局限地称温中,区别就在这里。但是温里和温中有时又是相同的,因古人没有这么明确地区别,在本草文献里面有的温中与温里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已经比较规范了:温里比较广泛,温中比较局限,指的只是中焦,所以这里关于干姜温中的对应之证,就是脾胃有寒者,不管虚或者实都用,虚证要配伍补虚的药。
第二个功效,回阳,或者叫回阳通脉也可以,没有哪一本书上说干姜的功效是回阳救逆,但是附子是回阳救逆。这两味药同样都是用于亡阳证,但功效表述不一样,这是有深刻原因的。因为亡阳证有两个主要的症状,其中一个是四肢逆冷,原因是肾阳衰败。干姜不能作用于肾经,所以它没有增强肾中阳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对于四肢逆冷没有针对性,所以不称回阳救逆。干姜主要是归心经,能够振奋心的阳气,它主要是改善脉细欲绝的症状,所以叫做回阳通脉,这和它主要归心经就联系起来了,这是有微妙区别的。回阳救逆和回阳通脉,一个是作用于心,一个是在心肾,尽管两个药是配伍在一起使用,但这是需要说明的。所以用于亡阳证,干姜只作为附子的辅助药,四逆汤前面讲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另一个功效是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引起的痰饮咳喘,类似于生姜,只不过温性比生姜强,在张仲景的一些方当中,如苓甘五味姜辛汤里面,治疗寒饮咳喘的方很常用,所以干姜就这么三个方面作用。
学了干姜以后,可以和生姜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它和生姜相同的是都能温中,不过干姜的温中作用强于生姜,但是生姜长于止呕,干姜这方面不强,所以回避了,温中有强弱,止呕的程度有差异,干姜不是完全不能止呕,只是不明显罢了,所以少用;第二,都能温肺,都能温肺化饮,也是干姜强于生姜,这两点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不同的是生姜能够发散风寒,常常用于风寒表证,而干姜能够回阳通脉,常常作为一个辅助药用于亡阳证。所以生姜和干姜的比较是很容易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本文选自《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一书。
往期推荐:葵花籽奇治顽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