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习读苏子降气汤

北京皮肤病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55748.html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9g) 川当归去芦,两半(6g) 甘草,二两(6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g) 肉桂去皮,一两半(3g)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g,大枣1枚,苏叶g,水煎服)。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之喘咳证。喘咳痰多,短气,胸膈满闷,呼多吸少,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

本证因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上实,是指痰涎壅盛在肺而肺失宣降;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而失于纳气。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咳喘,气机不畅而胸膈满闷;肾虚,主骨生髓功能失常,则腰疼脚软;肾不纳气,则喘而气短,呼多吸少;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功能不利,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受到影响,则水液内停、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均为痰涎壅盛之征。此乃本虚标实之证,痰涎壅盛于肺,为发病之标,属上实;肾阳不足于下,为致病之本,属下虚。喘咳发作期以治标为主,故宜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方中以紫苏子为君药,温而不燥,质润而降,善降上逆之肺气,消壅滞之痰涎,为治痰逆咳喘之要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为臣药。厚朴降逆平喘,宽胸除满;前胡降气祛痰;肉桂温肾助阳纳气;当归辛甘温润,既止咳逆上气,又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下元,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苏叶宣肺散寒,与诸药相伍,降逆化痰之中兼宣肺气;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治上顾下,使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本方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原名“紫苏子汤”。宋·宝庆年间此方加入苏叶,更名为“苏子降气汤”而辑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理气燥湿祛痰之力有所增强。《医方集解》载本方“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力减,纳气力增。

降以平上实,温以助下虚,肺肾兼顾,主以治上。

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以喘咳痰多,胸膈满闷,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强其降气平喘之功;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此手太阳药也。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祛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汪昂《医方集解·理气之剂》)

咳嗽:顾芝岩夫人,喘嗽半载,卧不着枕,舌燥无津,屡治不应。诊之,右关尺虚涩无神,此标在肺,而本在肾也。肺为出气之路,肾为纳气之府,今肾气亏乏,吸不归根,三焦之气出多入少,所以气聚于上,而为喘嗽,口干不得安卧。《中藏经》云:阴病不能吸者,此也。法当清气于上,纳气于下,使肺得清肃,肾复其蛰藏,则气自纳,而喘嗽平矣。用苏子降气汤加人参五钱,肉桂一钱,连进三剂,症渐平。改用《金匮》肾气汤加人参五钱,二十余剂,可以安枕。后因调护失宜,前症复作,乃委之庸手,纯用破气镇逆之剂,极诋人参为不可用。病者自觉不支,求少参不与,遂气败而死。伤哉!(《续名医类案》)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刘某,男,71岁,退休工人。年1月30日就诊。诉咳嗽、气喘、咯痰反复发作3年,曾多次住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1周前受凉后,咳嗽加剧,咯白黏痰,量多质稠,气喘,活动后加重,伴腰酸乏力,无恶寒发热,无咯血等,予先锋必、喘定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今来本科。见呼吸喘粗,纳差,下肢欠温,二便尚调,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滑。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面唇轻度紫绀,桶状胸,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胸片示:两肺纹理粗乱,透亮度增高,两下肺可见散在模糊片状阴影。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中医诊断:喘证,辨证属痰浊阻肺,肺肾两虚。治以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选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前胡、陈皮、当归、半夏、补骨脂、胡桃肉、杜仲、菟丝子各10g,肉桂、炙麻黄、厚朴、甘草各6g,茯苓15g,沉香3g(后下),焦神曲、鸡内金、丹参各0g。5剂后,气喘、咳嗽症状缓解,再服5剂,症状消失。胸片示:两肺纹理粗乱,阴影消失。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嘱其增加营养,避风寒,并加强肺功能锻炼。[李经杭.苏子降气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例.江苏中医药,,39(8):43]

喘证:姚某,女,68岁。患喘证已有多年,冬季尤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少痰,喉中稍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治拟苏子降气汤加减:

肉桂3g(后下),炙黄芪1g,当归、法半夏、前胡各1g,炒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g,黛蛤散1g(包),沉香片3g(后下),生麻黄10g,杏仁10g。7剂,日1剂。

经服7剂后,气喘减轻,但仍动则尤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原方加五味子3g,杜仲15g,川续断15g,续服14剂后,患者气喘明显减轻,稍感口干。

三诊以原方加枸杞子1g,续服7剂后病情基本稳定,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轻度发作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石镇东,郑小伟.郑小伟教授治疗喘证经验.河南中医,,8(4):5]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贾波,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155803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df/6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