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名老中医怎么治胃病

一、论胃病的防治

胃病为夏季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轻则中脘不舒,食欲不振,重则胃部堵闷胀痛,反复发作,或嗳气吐酸,纳食减少,日久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甚至发生胃癌等恶性病变,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廉和生命。故重视胃病的防治,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食物食人胃中,经过消化,其营养成分由脾散布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胃病的病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情志失调,如心情不舒畅,或急躁爱生气,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最易犯胃,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而出现胃病;第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多地食人生冷、热辣及难消化食物,或饮食无一定规律,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或进食过快,如此久而久之,同样能发生胃病。因此,胃病的预防,首先要重视调畅情志,防止肝气犯胃;其次当注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憤,少食生冷、油腻、热辣等带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做到饮食有节,避免饥饱失常、饮酒过度、进食过快等。

胃病的治疗,必须辨证论治。胃病辨证,临床常分为气滞、血瘀、胃寒、.胃热、胃虚、胃实等类型。

1.气滞

临床常见的胃病属气滞者为多,病人主要感觉胃胀或堵闷,或兼胁肋胀满,胃痛的部位不固定,或有胃部、两胁窜痛。治当以硫肝理气和胃之法。可.用柴胡舒肝散改为汤剂(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陈皮、香附、川芎),煎汤服。胃酸多者,可加煅瓦楞子30g,或乌贼骨15g;便秘者,可加生,只壳6g,全瓜萎30g。中成药可服舒肝和胃丸或气滞胃痛冲剂等。

2.血瘀

中医理论认为,气行则血行,人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则健康无病,如果气郁日久,则可引起血行不畅,血脉瘀滞,产生疼痛。瘀血导致的胃病疼痛,其部位比较固定,胃部感觉针刺样疼痛。治当以理气和胃、活血化瘀止痛之法。常用手拈散(草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加减,水煎服。血虚者,加当归l2g,自芍l5g;兼气滞作胀者,加木香6g,香附10g,苏梗10g。.中成药可选用元胡止痛片、失笑散等。

3.胃寒

胃寒者,常见喜暖怕凉,或胃部有凉感,进食冷的食物或身体受凉都会引起胃痛、胃胀等症状。治当以温胃散寒理气之法。可以良附丸改成汤剂,组方为高良姜10g,制香附10g,并加用丁香5g,草豆蔻5g,木香6g,小茴香5g,乌药10g。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也可单用肉桂5g,开水浸泡5分钟,饮用。

4.胃热

胃热者,常见胃部灼热,烧心,口干,喜饮冷的食物,大便不畅或干燥。多因饮落过多或多食幸辣之物,加上精神抑郁、气郁化火所致。治当以疏肝清热和胃之法。可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味。药用黄连5g,吴茱萸1g,川棟子12g(打碎),延胡索10g(打碎),香附10g,郁金l2g,赤白芍各12g,生甘草6g。便秘者,加全瓜蒌30g,或生大黄10g(后下)。中成药可选用加味左金丸。

5.胃实

胃实者,常见胃饱胀或疼痛,暖气味酸或腐臭,按压时胃痛加重,或大便干结或不畅。治当以消食化滞和胃之法。可用保和丸(山植、炒神曲、茯苓、半夏、陈皮、参莱菔子、连翘、麦芽)加减,并改成汤剂。中成药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木香槟郎丸、清宁丸等。

6.胃虚

胃虚者,常见饥饿时胃痛隐隐,食后或用手按压则痛减,且多兼有乏力消瘦等症我。治当以益气补血养胃之法。可用归芪建中汤(当归、黄芪、桂枝、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若属于胃阴不足,症见口干舌燥者,可用益胃汤加石斛、乌梅。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或芍药六君丸。

以上所述,仅是胃病辨证治的一般情况,由于气与血可以相互影响,寒与热、虚与实又能相互转化,临床往往出现气滞兼血瘀、寒热错要架、虚实互见等情况,这就须要通过望、闻、问、切,详细诊察,才能做到怡当的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了胃病之后,体质好的容易康复,体质差的相对慢些,良好的家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对预防和治疗胃病都十分重要。所以建议人们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工作或劳动不要过于紧张和劳累,以顸防或减、胃病的发生。提醒身患胃病人,除了积极治疗外,一定要注意饮食,每顿不吃得过胞,不吃过凉、过硬、黏腻难消化的食物,不吸畑,忌饮酒,以促进胃病的康复。

二、诊治胃脘痛的经验

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病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多伴有胃脘胀满、嘈杂、嗳气、纳果等,包括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病。认为,胃脘癌药发病原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及脾胃虚弱有美。脏腑中与胃美系最密切者当首推肝脾两脏,因脾胃同居中焦,两者互为表里,升降相依,润晕相济,而肝在五行属木,胃属土,木旺则乘土而致脾胃失调。至于胃痛的病变机理,则不外虚实两端,虚如脾胃虚弱,甚或中焦阳表,胃阴不足亦常可见;实如寒邪内伤、這邪内侵、饮食所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瘀血内停,以及寒热错杂等。但究其基本病机当责胃气失于和降。

关于胃痛的辨证,主张应着重于虚实、寒热、气血三方面。

一般而言,病程较长,经年不愈,痛而隐隐,痛处不定,空腹疼痛加重,按则痛减者,证多属虚;病程较短,猝然发作,来势较猛,痛剧难忍,固定不移,食后或按则痛剧者,证多属实。若胃脘冷痛,過寒凉加重,得温暖痛减,多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追,喜凉恶热,口干口渴,多为热证。若以胀痛为主,痛处攻窜不定,且嗳气后痛减,多属气滞;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多属血瘀。

其次,对胃痛的辨证除从疼痛的本身性质、部位来确定外,还常参考其伴见症状,如饮食、口味、大小便的变化及舌象等。因为这些症状与体征均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病势的进退、病程的长短及预后的好坏。

胃痛的基本病机既是胃失和降,和胃理当成为治胃痛之大法。引起胃失和降的病因多种,和胃治胃痛的具体方法亦随之变化多端。临证治胃痛,总是从和胃人手,并结合病因、体质及兼证,将其分为七型进行论治。

1.食滞伤胃型

常发生于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之后。症见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嗳气厌食,大便移臭,溏泻不畅或秘结,舌苔厚膩,脉滑实。治当消食化滞,和胃降逆,可用保和丸加减;若积滞较多,又兼便秘者,可加大黄、枳实、炒槟榔等。

2.湿浊中阻型

或因外感,或因内伤,致水湿内停,困阻中焦,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患者多见脘腹痞满闷痛,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四肢困重,大便黏滞不爽,舌苔厚腻,脉濡滑。治当芳香化湿、醒脾健胃,可用霍香正气散等加减,药用藿香、陈皮、茯苓、紫苏梗、生苡仁等。若湿蕴生热致湿热中阻,则又当清化中焦湿热,可投佩兰、茵陈、黄芩、泽泻、生苡仁及荷叶等药为治。

3.肝胃不和型

患者多有情志致病史,如忧思、恼怒等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木旺乘土。症见脘腹胀痛,痛处走窜不定,伴胁肋胀痛、嗳气、喜叹息,大便时干时稀,脉弦,并随情绪波动而加重。治当疏肝和胃,药用蒺藜、佛手、香附、枳売、柴胡、白芍等。若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失和降者,可见胃脘灼热疼痛、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欲吐、胁肋疼痛、大便干、小便黄等症;治宜清肝泻火,和胃降逆,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4.瘀血停滞型

胃脘痛初起多在气分,久则人血分,导致瘀血内停,血脉瘀滞。症见脘痛如锥剌,固定不移,食后或按之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有瘀斑、瘀点,或紫暗,治宜活血化瘀,待瘀血去,新血生,血脉畅,其痛可愈,可用失笑散或血府逐瘀汤加减。临证又有属寒、属热之别,属热者当配寒凉性活血化瘀止痛药,属寒者当配温热性活血化瘀止痛药。

5.寒热错杂型

此型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既有胃热的表现,如胃脘疼痛、口干口苦、胃中嘈杂、呕恶反酸、舌红脉数等;又有寒证的表现,如腹中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不爽等。治当寒热并用,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临证又有寒热孰多孰少之别,治疗时又当酌情调整药味与用量。

6.脾胃虚弱型

.

患者一般病程较长,胃脘部隐痛,按之痛减,食欲不振,脾胃运化能力低下,形体多消瘦。此型又可进一步分作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虚湿停及脾虚气滞四个亚型,气虚多伴短气乏力、四肢倦怠;阳虚多伴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湿停多见大便溏泄、舌苔薄腻;气滞多见脘腹胀满、肠鸣或虚恭少作,当分别治以健脾益胃,温中散寒,健脾化湿,健脾理气,分别选用四君子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枳术丸等加减为治。

7.胃阴不足型

常见胃脘不适.,或隐痛,食欲不振,口燥咽干,或口渴,便秘,舌红少苔或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法当滋阴益胃,治用益胃汤加乌梅、炒谷芽、木瓜、白芍、甘草等药。

除此之外,由于胃脘痛还常伴有呃逆、恶心、反酸等,临证时多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酌情加入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每能取得较好疗效。呃逆、恶心、呕吐为胃气上逆,常于主方中加入和胃降逆之品,一般选用生姜、旋覆花;若舌苔白試,说明寒湿中阻,常选用功能降逆止呕、燥湿健脾的半夏、霍香;若舌苔黄腻,说明内有湿热或痰热,常选既能清热止呕,又能清热化痰的竹茹、芦根;若P区恶呃逆因于中焦虚寒,则于主方中加入砂仁、丁香、單澄茄。反酸多为胃酸分泌过多,须于方中加人制酸止痛之品。若证属气滞血瘀者,用煅瓦楞子,因其既制酸止痛,又活血化蒙;兼溏泄者,选海螵蛸,因其既能制酸止痛,又能收涩;兼虚汗不止或失眠梦多者,送煅牡蛎,因其既能制酸止痛,又能收敛止汗,镇惊安神。另外,如前所述,还非常重视调节患者的饮食起居等,以配合药物治疗。

三、治疗胃腺痛的用药经验

在治疗胃脘痛时用药颇有特点,主要有:

1.肝郁犯胃,疏调勿忘化痰降胃气

胃脘胀痛连胁,嗳气频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大便不畅,脉弦。此乃肝郁犯胃之候。其中,以脘、胁并痛为辨证要点。认为,此类胃脘痛的治疗应以重肝理气为主,佐以降逆化痰。主要病因是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不通,则,迅胃痛,故疏理肝气为治疗关键,药用佛手、香橼、香附、枳壳、金铃子、玫瑰花等。言主降,即以降为顺,胃家有病,多属失于“和降”的病理,故治疗胃脘痞满、疼痛,差以和降胃气之品,每收良效,药物宜选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等。肝郁胃痛,时发时止,不独与情志有关,亦与痰饮内伏有联系。朱丹溪谓:“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肝郁之人,气失调畅,津液输布障碍而凝聚为痰,痰伏胃中,每为情志所诱发,痰气相搏,遂致胃痛。若唯理气而不化痰,痰邪不去,胃痛虽暂缓解而仍复发,载临床施治尚需兼用化散痰饮之品,以杜病源。用温胆汤、二陈汤每每见效。.

2.寒热错杂,温清宜辨孰主孰次

胃院疼痛,遇冷易发,胃中有灼热感,嘈杂呕吐,心烦,大便溏稀,脉弦滑或弦数,此乃中焦阴阳失和、寒热互结之候,属于仲景泻心汤类证。治当寒热并调,辛开苦降,用左金丸辄效。病证寒热互见者,则因体质不同,境遇之异,往往有偏寒偏热之别,故其论治亦须分辨温中或清泄之主次。

若见舌红,脉弦而有力或脉数,证偏热者,用“正左金丸”平中见奇,每收捷效;

若见舌胖脉缓,证偏寒者,用.“倒左金”多能收功(正左金:黄连6份,吴茱萸1份;倒左金:黄连用量减至三分之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寒热互结于中焦,与中气虚馁有关,故治宜兼培补中土,用四君子、六君子之辈。纳差、苔厚,加谷芽消食醒胃;大便干结,加全瓜萎润肠通便,导热下行;泛酸水,加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颇多效验。

3.中气不足,补益常佐发表之品

认为,胃痛隐隐,泛吐清水,按则舒,得温则减,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舌淡,脉弱者,乃中气不足之候。治宜六君子、香砂六君子之属,阳虚明显者,可用黄芪建中汤治之。俟胃虚得补,胃络得温,气机得行,则胃痛自止。因脾胃为营卫之源,源流相通,为顺也。若感受外邪,营卫有病者,调营卫仲景明训“禁生冷、黏滑、肉”等物,意为不壅塞营卫之源,有益于营卫调和。而今中焦既虚,营卫之源有病者,补益之中佐以发表、调营卫之品,则有助于脾胃调和,即疏流则源清。柯韵伯云:“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亦即此意常与补中益气剂相须使用的发表药有紫苏、生姜、藿香、柴胡、葛根等。另,生姜、大枣合用有调.营卫、和脾胃之能事,用治中焦病,每收良效,不可小视。

例如:陈某,女,25岁。年3月4日初诊。既往有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慢性肠炎病史。刻下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大便溏,日2~3次。纳差,消瘦,舌胖,边缘有齿痕,苔滑,脉缓无力。·

证属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治当补益中州为主。

药用党参10g,白术、茯苓各15g,炒薏苡仁30g(打碎),炒山药15g,陈皮10g,砂仁5g(打碎,后下),苏叶、葛根、泽泻各10g,生姜3片,大枣6枚。6剂,水煎服。

药后痛缓食增,大便复常。前方去泽泻,继服13剂。两个月后随访,诸恙尽已。

4.胃阴不足,养阴需兼清热化瘀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弦,为胃阴不足证。痛皆不通,阴虛胃痛多因郁热久稽伤阴或肝火灼津伤阴,胃中络脉失养,血脉通行不畅所致,故治疗此类.胃痛,在养胃阴的基础上加清热活血之品,收效理想。养胃阴宜用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等药,.清胃热宜用責连、蒲公英等药,活血脉宜选丹参、当归、延胡索、五灵脂等药。.

秘书处整理,请尊重作者劳动成果,转发请注明出处来自“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

近期研究会培训

时间学习班费用详情6月2日下午董氏针灸公益班免费







































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lutongt.com/zglj/2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