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女,33岁,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食后腹中雷鸣月余。
现病史:患者素来消化不佳,平素以稀软食物为主,食后常胃胀,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腹中雷鸣,失气增多,持续时间长,排便后方有好转,时有腹泻,伴食后心下痞闷、嗳气夹杂食物酸腐味,身困,纳差,寐可,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生姜泻心汤加减。
生姜9g法半夏12g党参15g
黄连9g黄芩9g干姜6g
砂仁6g(后入)茯苓15g藿香12g
谷麦芽各12g莱菔子12g甘草5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4.17):患者诉服前药后诸症皆缓,大便软,偶有失气,认为病基本痊愈,故未续行治疗。今因食用海鲜及冷饮后复发,自觉腹中时有水声,伴腹胀、腹泻,纳一般,寐可,小便调,舌淡苔白,脉沉。予前方加鸡内金12g、紫苏梗12g,7剂,煎服法同前。
后其夫因病求诊,回馈患者药后诸症皆消,并询问日常保养事宜,嘱其续服药7剂,巩固疗效,闲时复诊,以进一步调理肠胃。
按语:此乃太阴阳明同病,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兼水饮内停之证。脾居中央而灌四旁,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主运化,行转输精微之机能。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太阴脾失健运,谷食水饮停滞中焦,湿邪内生,困遏脾阳,脾气升清不得,中焦气化不利,水饮内盛,留滞腹中,故见纳差,腹中雷鸣、失气增多;谷食停滞胃腑,气机阻滞,结于心下,使胃气不降,无以传化,清浊逆乱,故嗳气;久则食腐精败,蕴湿化热,伤于阳明,故见食后心下痞闷、嗳气夹杂食物酸腐味;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气血津液四布失司,湿邪泛于四肢躯干,故见身困乏力;水气注于下,而见腹泻。此证既有阳明湿热,又有太阴脾虚,乃寒热互结心下,气机阻遏,脾胃纳化失常,水食滞中而为病。
《伤寒论本义》言: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故吾师投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此方以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而减干姜用量化裁而成。方中用生姜,和胃散逆,宣散水饮,升胃津液,是以“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配伍少量干姜温散脾胃积寒、降胃气,其意在生姜散寒,走而不守,干姜温中,守而不走,其有阳明之热,干姜用之太过而生热,不足而无以温中,故生姜性宣散用之量大,干姜性留守用之量少,使水气得散,脾胃得温。法半夏辛温,化痰消痞,健脾燥湿,下气去饮,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泻阳以交阴,导阳明之热下行。四者合用,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以消结散痞。配伍砂仁化湿行气、温中之泻,藿香宽中化湿之呕,二者并用,芳香化湿,和胃醒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谷芽麦芽消食和中,共补脾健胃;莱菔子消食化积,破气散结,以消郁气;甘草调和诸药;五者合用,补益后天之本,助脾胃运化饮食水饮,行气机之滞涩,又防辛温苦寒药伤中。诸药合用,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顾以顾虚实,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二诊患者诸症皆缓,因饮食不慎又生水饮,然辨证论治未异,效不更方,故予上方加鸡内金12g、紫苏梗12g,以进一步加强运脾消食开胃,理气宽中和胃之效。药后诸症皆消,然虑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易反复发作,不可贪图一时之效,调理脾胃亦非一时之功,故嘱患者定期就诊,继续服药调理,以固护后天之本。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张喜奎诊官大方辑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