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莎草根,雷公头,香附子,香附米,三棱草根,
平,辛,微苦,微甘。归肝、三焦经。
儿科常用药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温胃。用于肝气郁结,胸胁痛,脘腹胀痛,疝气疼痛。亦可用于胃癌引起的胸脘胀闷,嗳气,疼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高血压症;肠癌引起的下腹部胀痛,大便里急后重,乳腺癌见肝气郁结,乳房胀痛等。
煎服,6-9克。忌铁器。行气止痛,多用制香附;止血,宜用香附炭。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生于荒地、路边、沟边、田边向阳处。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及华东中南等省区。
《别录》:“莎草根,味甘,微寒,无毒。主除肺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一名蒿,一名候莎,其实名缇。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图经本草》:“治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心忪少气。”
《本草纲目》:“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百病。”又云:“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芍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香附Xiangfu
《名医别录》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煎服,6~10g。醋炙止痛力增强。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木香与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诸症,二者可配伍应用。但木香药性偏燥,主入脾胃,善治脾胃气滞之食积不化,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气止痛之要药;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癥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香附的功效作用
辛、微苦、微甘,平。入肝、三焦经。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1.舒肝解郁:①用于郁症,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失眠健忘等,常与茯苓、郁金、菖蒲等同用。②用于气滞腹痛,症见脘腹胀满串痛,暖气不畅,与广木香、苏梗、玄胡同用。③用二饮食积滞,症见腹胀,恶心欲吐,暖气有伤食气,可与神曲、麦芽、川朴等同用。
2.调经止痛:①用于痛经,即经前腹痛,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②用于闭经,月经数月不见,伴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与当归、川芎、肉桂、桃仁、红花等同用。③用于崩漏、月经淋漓不尽、色黑有块,可用本品炒炭,配益气养血药同用。
本品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肌肤;熟用则下走肝胃、外彻腰足。炒炭则止血,童便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炒则行经络,醋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人参,白术则补气,得当归、白芍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头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活血气、暖子宫。
1.配紫苏梗: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紫苏梗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香附入血分,行血中之气;苏梗走气分,以行气宽中。二药伍用,一血一气,气血双凋,理气解郁,行气止痛,治脘腹胀满不舒等证。
2.配苍术:香附为血中之气药,调气疏肝,善解气郁,气郁开,则胸胁痞闷诸症可解;苍术醒脾燥湿,使脾阳健运,则湿去痰消。二药合用,舒肝理脾,总解诸郁,常用治肝脾郁结诸证。
3.配乌药:香附舒肝解郁,行气定痛,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但偏于入肝胆,长于治胁痛、痛经;乌药凋气降逆,散寒止痛,能上入肺脾,舒畅胸腹气滞。二药配合,熊顺气止痛,适用于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或胃腹疼痛等证,也可治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等证。
4.配黄连:香附为气药之总司,长于疏肝理气并有止痛作用,因其性平,故寒热均宜;黄连泻心火,解热毒。二药合用,行气泻火,一疏一清,使心火去,郁滞解则疼痛除。常治疗火郁胸满疼痛。
5.配高良姜:香附为理气之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理气活血,调经止痛,健胃消食;高良姜温热行散,功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二药配用,相得益彰,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甚效,常治肝郁气滞、胃寒脘痛、胸闷不舒。
6.配艾叶:艾叶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止冷痛;香附为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妙物。二者合用,共奏暖血温经、理气止痛之效。
7.配檀香:香附与檀香,辛香气浓,均有一定的理气作用。香附疏肝而理气,解肝之郁;檀香和胃而理气,醒脾畅中,开胃进食。香附得檀香,则理气醒脾,二者常用于肝气郁滞、脾胃失和而见的胸胁闷胀、暖气叹息、不思饮食、胃脘疼痛等证。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用。
内服:6~12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本品通行三焦,尤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故凡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脘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以及胎产诸病,皆可应用。前人称它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孙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