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中常见的中药名,您了解多少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都有自己的正名,除此之外,大多中药又有其他常用的别名。比如因疗效、产地、药物性状等而形成的“处方药物别名”,像“三七”又叫“山漆”,“川楝子”又叫“金铃子”,“辛夷”又叫“木笔花”;因加工方法、用药部位、产地等临床用药需求而形成的“处方药物全名”,像“炮附子”、“法半夏”、“去心麦冬”、“怀山药”、“广藿香”等;此外,为便于开方,有些药物可写在一起,由此形成的药名叫“倂开药名”,像“二冬”或“天麦冬”代表“天门冬”和“麦门冬”。国医大师金世元早在年就对常用中药的别名的分类进行了总结,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以下文章来源:中国药学杂志.(09):-.

中药处方常用名称

金世元

中药药品正名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注:今参考年版)一部所载为依据。除正名外,很多药品还有一至几个副名。这些副名在处方中,统称“别名”,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处方药物别名”与“处方药物全名”两类。此外,医师在处方中,还经常将二、三种药品写在一起,习称“倂开”(一名多药)。

中药处方名称虽然繁多,但各有一定的根据和来历。中药调剂人员对处方名称,应有所了解,才能认识各种中药处方,顺利进行调配工作。

一、

处方药物别名

处方药物别名:是指目前在处方中经常见到的别名(不包括已经不用的历史别名和药业专用的规格名、简化名及土名)。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01

因疗效而得名

如山漆(三七):能治跌打损伤,止一切出血症,有如漆粘物之效,故名;川军(大黄):因其性质苦寒直降,泻下力猛而得名;坤草(益母草):以其能治妇女疾病故名。

02

因产地而得名 

如新会皮(广陈皮):以广东新会县产品油性大、气香浓郁者为佳;莱阳参(北沙参):以山东莱阳县产品色白、质坚者为优。

03

因植物特征而得名 

如鼠粘子(牛蒡子),其果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名;鸟扇(射干),因其叶丛生,横铺一面,如鸟翅及扇状故名;续随子(千金子),古人认为叶中出叶,数数相续而生故名;其他如忍冬花(金银花),其藤凌冬不凋;万年青(卷柏),因植物冬夏常青,等等。

04

因药物形状而得名 

如金铃子(川楝子):其果实成熟时,色泽金黄,状如小铃;木笔花(辛夷):因用含苞未放的花蕾密被绒毛,形似“毛笔头”,故有木笔之称;千张纸(木蝴蝶):因药用种子,周边有翅,薄如纸状,在荚内自然平迭,排列如纸故名;山葱(藜芦):因其根际似葱故名,等等。

二、

处方药物全名

处方药物全名:是医师处方时,根据治疗需要,在药物正名上冠以常用术语(如将术语写在正名下角称为“脚注”),以表示用药意图,也是对调剂人员提出所用药品的要求。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

01

要求炮炙类

在药品正名上经常冠以各种炮炙字样,来反映用药要求。其目的主要为了消除药物毒性、增强药物疗效、缓和药物性质及引药入经等。消除药物毒性的,如炮(泡)附子、法(制)半夏、炙甘遂等;增强药物疗效的,如炙何首乌、酒当归等;缓和药性的,如煨肉果、蜜炙升麻等;引药入经的,如醋青皮、盐知母等;但还有将炮炙要求隐于名内的,如黑山栀(栀子炭)、黑蒲黄(蒲黄炭)、黑姜(炮姜炭)等;此外,也有不须炮炙,专用生品的药物,常冠以“生字”,如生石膏、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等。

02

要求修治加工类

是指药品经挑选整理,去掉非药用部分,达到去粗取精,质纯效宏的目的。如去心麦冬、去壳石莲、去毛狗脊、净连壳、净芒硝等;有的需要漂去盐分,如淡苁蓉(指盐渍品)、淡全蝎、淡海藻、淡昆布;有的需要通过浸泡而缓解辛烈气味,如淡吴萸、淡干姜等;有的为了便于服用,更好发挥效果,而需要研细水飞的,如飞朱砂、飞滑石等;此外,还有将两味药品同拌,取其促进疗效,如朱茯神、朱远志(皆用朱砂面拌),黛灯心(青黛拌灯心)等。

03

要求生长部位类

有些药品,由于生长部位不同,疗效亦有区别,所以必须要求入药部分。如抱木茯神(指抱木根者);桑根白皮(指桑树除去栓皮的白色根皮);露蜂房(指悬在树上得风露者)。

04

要求性状特征类

有的药品,对其性状特征提出要求,因性状特征与药品质量有关。如灵磁石(以吸铁者为佳)、双钩藤(因效力在钩)、左秦艽(因其根部生长向左扭曲)、左牡蛎(以左壳肥厚而大,粉性足)、金毛狗脊、马蹄决明(决明子)、鸡骨常山、鹅眼积实、猴申姜等。

05

要求质地类

中药有的要求质地轻浮,如浮水青黛(内无杂质);有的要求质地沉重,如落水沉香(含油较多)。有的药品要求质地较软者,如软防风、软紫草。有的药品要求质坚体结者,如明天麻(质坚明亮)、结猪苓(以体结而不实者为优,空松糟朽者不宜入药)。此外,根据药品质量或医疗特殊需要,有的需用肥大的,如肥知母、肥玉竹;有的需用细小的,如细木通,细生地等。

06

要求产地类

中药品种繁多,产区广泛,有的一种药品很多地区出产,但质量优劣,确有区别。

如宣木瓜,以安徽宣城产者,质坚味酸;

怀山药,以河南怀庆(今沁阳)(目前以温县产量大)产者条大、粉性足;

广藿香,以广东高要产者,气芳香浓郁;

川干姜,以四川产者,气味辛烈,质坚粉足,纤维少。

其他如秦当归、台党参、云茯苓、杭白芍、甘枸杞和化橘红等皆是。

然而,根据处方所冠产地要求,目前有些药品已不切合实际,因原产区的产量早已供不应求,有些药品已被其他地区代替。

尤其近年来,通过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改进栽培技术,在药品产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

如湖北资丘、长阳等地所产的木瓜,不仅产量大,且质量亦可与安徽宣城产品相比美。台党参(产山西五台),质量虽好,但产量极少,已供不应求。

另外,有些药品按所冠产地,其质量并不一定是最好,例如甘枸杞,指甘肃甘州(今张掖)所产,论品质已不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宁、中卫产品。

07

要求产时类

植动物药材,虽然在一年中多数季节都有,但采收季节不同,对质量亦有影响,所以对产时有不同要求。如霜桑叶,必须采收经霜老叶;绵茵陈,又以春季幼苗质软如绵者为佳。

08

要求老嫩类

中药有些药品,宜用多年生长者,如老厚朴(含油多,味苦辣)、老檀香(气芳香浓郁)、枯黄芩(取其体轻上浮,清泻肺热);但也有宜用当年新生者,如子黄芩(取其体实下降,清大肠热)、嫩桑枝、嫩桂枝(皆借助生发之力,祛风通络,旁达四肢),等等。

09

要求新陈类

有些药品宜用贮存陈久者,如陈香橼、陈广皮、陈吴萸、陈枳壳等,目的为缓和药品燥烈之性;

也有些药品要求使用鲜品,如鲜芦根、鲜茅根、鲜石斛、鲜枇杷叶等,皆取其汁液充沛,疗效迅速。

10

要求颜色与气味类

中药的不同颜色和气味,每标志着药品的质量优劣或真伪,因此,常冠以不同要求。在颜色方面,如红茜草、白扁豆、黑玄参、紫丹参、绿萼梅、黄菊花等;在气味方面,如香藁本、臭阿魏、甜桔梗、苦杏仁、甘葛根等。

三、

倂开(一名多药)

倂开(一名多药)就是医师将两三种药品写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节约开方时间。这种写法也不是无原则的拼凑,共根据大致为:

疗效基本相同的药品或起协同作用的药品,

如“二冬”(或“天麦冬”,即天门冬和麦门冬);

“二母”(或“知贝母”,即知母和浙贝母);

“二活”(或“羌独活”,即羌活和独活);

“二地”(或“生熟地”,即生地黄和熟地黄);

“二术”(或“苍白术”,即炒苍术和炒白术);

“二蒺藜”(或“潼白蒺藜”,即白蒺藜和沙苑子);

“二芍”(或“赤白芍”,即白芍和赤芍);

“二乌”(或“川草乌”,即炙川乌和炙草乌);

“二丑”(即黑丑和白丑);

“二风藤”(即青风藤和海风藤);

“二决明”(即石决明和决明子);

“全荆芥”(即荆芥和荆芥穗);

“全藿香”,(即藿香梗和藿香叶);

“全紫苏”(即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

“谷稻芽”(即炒谷芽和炒稻芽);

“谷麦芽”(即炒谷芽和炒麦芽);

“焦三仙”(即焦神曲、焦麦芽和焦山楂);

“焦四仙”(即焦三仙加焦槟榔);

“知柏”(即知母和黄柏);

“生龙牡”(即生龙骨和生牡蛎),

“青陈皮”(即青皮和陈皮),

“棱术”(或“莪棱”,即三棱和莪术);

“乳没”(即炙乳香和炙没药);

“南北沙参”(即南沙参和北沙参);

“腹皮子”(即大腹皮和槟榔),等等。

这类名称很多,在处方中经常遇到,并易于混淆。所以,中药调剂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以便能正确调配药品。

此外,这类名称,医师有时写的不够明确,如“银花藤”、“杭赤芍”、“苏子叶”,也应建议医师在开处方时,将所需药品明确地写清楚,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lj/5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