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紫苏
夏日多生冷,紫苏解毒良
大家好,我是金牛金仙桥尚益堂中医诊所(原成都中医药大学北巷子诊所)小编大白羊,每天最激动的事就是为大家分享最有价值的健康养生小知识。
昨天门诊医生为大家分享了中国传统道家养生秘方健脾益气除湿的五豆汤,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夏日家中常备中药——紫苏
夏季,人体阳气升发于肌表腠理,五脏阳气相对不足,阳气在表,肌肤发热,所以每到夏天,人们喜食生冷,多食鱼虾。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泻,呕吐,小腹挛急隐痛等不适症状。那么什么中医可以解鱼蟹之毒而又解表散寒呢?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生姜以外,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味中药---紫苏。
传说有一年华佗在江南某地的河边上采药,无意中发现一只水獭吞吃了一条鱼,在地上打起滚来。后来,只见水獭沿着河滩爬,待爬到一片紫色的草前就吃了起来,不久竟然没事了。华佗心想,那种紫色的草叶可能可以解鱼毒。
采完药后,华佗去附近的一家客栈住宿,巧遇一群年轻人正在比赛吃螃蟹,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半夜,吃螃蟹的几个年轻人大喊肚子痛。情急之下,华佗想起白天见到的那种紫色草。那草既然能解鱼毒,可能也能解蟹毒。于是带人去采摘,立即煎汤给几个年轻人服下。过了一会儿,年轻人的肚子果然不痛了。
华佗为了记住这种草药,就给它取了个“紫舒”的名字,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因为字音相近,又属草类,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
紫苏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也是流传千年的圣草名药。小小的紫色叶片蕴含着神奇的功效。全紫苏即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三味中药,因它们均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且在临床上经常一起使用故有时将其简称为“全紫苏”。
中医认为,紫苏叶性味辛、温,入肺、脾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之功,紫苏辛香温散,入肺走表而发散风寒,又能走脾行血而宽中,对外感风寒,内兼湿滞之症尤为适宜。
此外,干紫苏还可用来加工酱菜,现民间制酱时仍都加点紫苏用以去腥防腐。用泡菜坛制泡菜时,放点紫苏叶,也可使泡菜别具香味。
古人常将苏叶同其他食物制成既可口,又防病的食品。将鲜苏叶洗净,用开水烫后挤去水分,沾豆酱吃;把嫩苏叶切成丝加入冬瓜汤里,食之祛暑开胃;炖鱼或煮蟹时放些苏叶,可镇咳解毒;若与土豆丝凉拌食用,清凉去火;将嫩苏叶切细放上盐和米饭相伴,亦可与面条相拌,蒸馒头或豆片时,在屉上铺一层苏叶,蒸的馍,别有风味。我国民间还用紫苏作天然防腐剂。用鲜紫苏叶包鱼、肉等易腐食物,将其置于室内通风处,常温下可保存4~5天还呈新鲜状。在古代,常把苏叶当茶制成饮料,长期服用,苏叶茶可以解毒健胃。宋仁宗时曾被翰林医官院定为“汤饮第一”。
虽然说紫苏有诸多功效,但是服用也有其禁忌方面。譬如,将紫苏叶与鲫鱼一起食用后容易生毒疮。而长期服用紫苏,如脾胃虚寒的人会出现滑泄症状,患有气虚、阴虚的朋友不能食用紫苏。紫苏属于辛温之品,凡有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畏寒重、汗出、口渴等),尤其是热重者忌服;气弱表虚,倦怠无力、经常感冒、发热有汗者也不宜使用。
紫苏梗紫苏梗,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理气宽中、安胎的功效。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可将紫苏梗与陈皮、茯苓、鸡内金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胎动不安,或是妊娠呕吐,可在医生指导下将紫苏梗与紫苏叶、陈皮等药材一起调配药膳食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金牛金仙桥尚益堂中医门诊(原成都中医药大学北巷子诊所)热忱为您服务,我们将分享最有价值的健康养生小知识!让您身心愉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