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溪镇上马村上蒋自然村,记者发现不少村民门前的花园里都种有紫苏,在村民蒋长生的庭院内同样如此。紫苏的叶面皱巴巴、毛茸茸的,十分可爱。时值秋日,花园里的紫苏也生出了很多穗,开了很多花。凑近一闻,有种淡淡的清香。
明代李时珍曾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紫苏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十分常见。
作为烹饪中常用的香料,紫苏的香味让人沉迷。无论是烹调河鲜,还是炖肉,加上少许紫苏,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风味。紫苏,不仅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也是流传千年的常见药材。
紫苏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佳品,备受人们喜爱。而关于它的由来,记者翻阅资料发现,这其中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传说有一年,华佗在江南某地的河边采药,无意中发现一只水獭吞吃了一条鱼后,在地上打起滚来。后来,只见水獭一直沿着河滩爬行,最后爬到一片紫色的草前吃了起来。不久后水獭竟然没事了。华佗心想:难道这种紫色的草叶可以解鱼毒?
后来,华佗去附近的一家客栈住宿,巧遇一群年轻人正在比赛吃螃蟹,蟹壳堆了一大堆。螃蟹性寒,到了半夜,吃螃蟹的几个年轻人大喊肚子痛。情急之下,华佗想起白天见到的那种紫色草。那草既然能解鱼毒,可能也能解蟹毒。于是,他马上带人采摘,煎成汤药给几个年轻人服下。过了一会儿,年轻人的肚子果然不痛了。
华佗便给这种草药取名为“紫舒”,其中的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的意思。因为字音相近,又属草类,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
虽然叫紫苏,但紫苏叶的颜色也不都是紫色的,有的两面全绿,也有的一面绿一面紫,还有两面全是紫色的。人们根据叶子颜色来取名:如果叶子是全绿的,那么就取名为白苏或者荏苒;如果叶子的一面是紫色或是一面为青色一面为紫色,那就取名为紫苏。
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紫苏叶性味辛、温,入肺、脾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之功。紫苏辛香温散,入肺走表而发散风寒,又能走脾行血而宽中,对外感风寒、内兼湿滞之症尤为适宜。
紫苏梗,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理气宽中、安胎的功效。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可将紫苏梗与陈皮、茯苓、鸡内金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胎动不安,或是妊娠呕吐,可在医生指导下将紫苏梗与紫苏叶、陈皮等药材一起调配药膳食用。
紫苏籽中的α-亚油酸能显著降低血中较高的甘油三脂酯含量,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且能抑制血小板和血清素的游离基,从而抑制血栓疾病的发生,具有抗血栓的效果。
虽然紫苏有诸多功效,但是服用也有禁忌。比如,将紫苏叶与鲫鱼一起食用后容易生毒疮。而长期服用紫苏,脾胃虚寒的人会出现滑泄症状,气虚、阴虚的人不宜食用。
同时,紫苏叶不能过多食用。紫苏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体内遇上钙和锌便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在人体沉积过多,会损伤人体的神经、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
记者
胡凌霄
编辑
卢嘉乐
以上为永康日报原创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线索爆料/商务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