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过,斗柄回寅,正是四时之始,万物复苏。值此节令,民间有多种习俗,就比如有“咬春”。古人还真是独具一种自然的浪漫情怀,不但要在眼耳鼻中、皮肤上去感受春的气息,还要有舌齿之间的春意。那什么是“咬春”呢?
“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哈,原来就是吃萝卜呢!不知大家在昨天有没有品尝萝卜、感受春意呢?萝卜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蔬菜,我在临床上常推荐给适合的患者作为食疗使用。
《随息居饮食谱》关于萝卜记载是“蔬食类”中最长的之一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看过之后也就不会奇怪,有人称萝卜为“蔬中圣品”了。
“芦菔,俗名萝卜。”
原本“萝卜”是俗名,而现在成了我们最常规使用的名字。
“有去皮即不辛者;有皮味亦不辛,生啖胜于梨者,特少耳。”
这种萝卜没有一般萝卜的辛辣味,而水分饱满、口感脆爽,有青皮青瓤的,有青皮红瓤的,还有红皮白瓤的,有的现在称为“水果萝卜”,很受老百姓欢迎,饭后吃上一小块,既爽口,又能促进消化。当然也有不喜欢这种萝卜的,正是因为它缺少了萝卜特有的辛辣气。而的确萝卜特有的辛辣气是其作为食疗发挥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
bypixabay
“生者辛甘凉,润肺化痰,祛风涤热。治肺痿吐衄、咳嗽失音。涂打仆、汤火伤,救烟熏欲死、噤口毒痢、二便不通、痰中类风、咽喉诸病。解酒毒、煤毒、面毒、茄子毒。消豆腐积,杀鱼腥气。”
生食萝卜,可切小块食用,或可绞碎连汁服用,对确有“痰热”的患者是很合适的。即便是熟食,在日常烹饪中,我们常将豆腐、海鲜等与萝卜共同炒制或炖煮,也可将萝卜擦丝加豆面或碎豆腐制成萝卜丸子,既美味可口,又是适宜的饮食搭配。
“熟者甘温,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肥健人,已带浊,泽胎养血,百病皆宜。四季有之,可充粮食。”
我们临床中常遇到容易食积的患儿,往往在食积后出现咳嗽、发热。这样的孩子,我一般会叮嘱家长,在料理饮食时,可多多选用萝卜,如白萝卜切成与肉块大小相同的滚刀块,与肉同炖,肉质要煮到软烂,一口萝卜一口肉,既有营养,又消痰下气,防止食积。如果想尽量发挥萝卜的功效,萝卜要晚些入锅,尽可能保留萝卜特有的辛辣气。
bypixabay
民间也有在“感冒”“鼻塞”的时候,生食萝卜,并频频饮用热的茉莉花茶,往往有效。或可以将萝卜带皮切片,煮汤饮用。
“反胃噎食、砂石诸淋、噤口痢疾、肠风下血,蜜炙芦菔细嚼,任意食之。”
有患者曾经告诉我,当自己出现烧心,他调理的方法就是生食几块青萝卜,可以很快缓解。
by栩灼
“肺痿咳血,芦菔和羊肉或鲫鱼,频煮食。消渴,芦菔煮猪肉频食,或捣汁和米煮粥食亦可。浑身浮肿,及湿热腹胀,出了子芦菔,名地骷髅,煎浓饮。”
“地骷髅”又称“地枯萝”,实际上就是萝卜的老根,因其形态枯瘦盘曲,又称“仙人骨”“老人头”,有宣肺化痰、消食、利水的功效。
魏长春老中医有一首经验方“三子贞元饮”,这首方子和我们今天的主角萝卜很有关系。
“三子贞元饮”是由《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合《景岳全书》“贞元饮”,再加地骷髅组成。治疗慢性咳喘,症见咳嗽气喘不得平卧,痰白而稠,胸闷,面浮,或肢体微肿,头晕,肢酸,小便短少,脉象细软或浮滑,舌质淡红,苔微白或根白腻。
我们知道了地骷髅是萝卜的老根,而“三子养亲汤”的组成是紫苏子、白芥子和莱菔子。这个莱菔子也就是萝卜的种子,是作为药材使用的。这么一看,萝卜也全身都是宝呀。
“三子养亲汤”原方用于治疗“高年咳嗽,气逆痰痞”,故名“养亲”。临床中我十分喜欢使用,因为“三子”气味辛香,口味易于接受,不但可用于治疗老人痰多的咳嗽,也可用于治疗小儿咳嗽伴有消化道不通畅,或有食欲不佳,或有便秘,也是有较好的效果。
*小提示: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赵翘楚医生近期出诊信息
青岛慈方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