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1.概述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胃病,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临床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故常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发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因饮食失调、过度精神紧张、疲乏劳累,或者是药物的刺激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溃疡病的形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极大。溃疡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嗳气、泛酸、灼热、嘈杂等症状。
溃疡病的疼痛很有规律:胃溃疡患者疼痛常在进食后的1~2小时内发作,持续1~2小时后结束,空腹时症状缓解,疼痛部位在剑突与肚脐连线的左侧,伴有胃灼热感、泛酸、嗳气、腹胀。胃溃疡患者由于进食后疼痛,故常不想进食或少进食,病久会出现在消瘦、营养不良。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患者疼痛多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又可分饥饿痛与夜间痛两种:饥饿痛是在胃排空后出现,进食可使疼痛消失或减轻;
夜间痛是在睡眠后几小时突发,常在睡眠中痛醒,稍进食也可以止痛。疼痛的部位在剑突下偏右,处于脐孔的右上方,也伴有胃灼热、泛酸、嗳气等。溃疡病的疼痛除了每天有其规律性以外,还有一定的周期性与季节性,其疼痛可自然缓解4~5个月,即所谓的周期性;
溃疡病疼痛的季节性很突出,大多数患者从秋冬交际至来年春季加剧,而夏季一般发作不剧烈。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感受寒凉均可导致本病。本病初期以肝郁气滞、胃中郁热较为多见,后期以脾胃虚寒、阴虚内热、瘀血内停最为多见。
2.辨证选用膏滋方(1)肝郁气滞型胃脘疼痛或痞满,胃灼热、泛酸,两胁胀痛,痛窜不定,每因情志不舒时加重,伴见嗳气呃逆,嘈杂不适,善太息,急躁易怒,大便不爽,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g,枳实g,白芍g,青皮、陈皮各g,紫苏梗g,藿梗g,木香g,金橘饼g,玫瑰花50g,金橘叶g,合欢皮g,砂仁30g,海螵蛸g,煅瓦楞子g,炙甘草50g。
将金橘饼去核切碎,熬成稠糊状备用;余药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加入金橘饼糊,搅匀。最后用蜂蜜g收膏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2)胃中郁热型胃中灼热疼痛,吞酸或泛吐酸水,常伴烦躁不宁,胸胁不畅,随情绪变化症状加剧,苔薄黄,舌红,脉弦或细弦。
清泄肝胃郁热,行气和胃止痛。
川黄连g,吴茱萸25g,蒲公英g,牡丹皮g,炒栀子g,青皮、陈皮各g,大贝母50g,海螵蛸g,川楝子g,延胡索g,白及g,山药g,生地黄g,炙甘草50g。
将黄连、吴茱萸研成细粉备用;余药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加热浓缩成清膏。加冰糖g,待冰糖溶化后调入黄连粉、吴茱萸粉,搅匀,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3)阴虚内热型胃脘灼痛隐隐,痞胀,吞酸泛酸,嘈杂不宁,口干咽燥,大便如羊粪,舌红,苔面少津,脉细弦。
滋阴生津,养胃和中。
北沙参g,麦冬g,石斛g,玉竹g,白芍g,黄精g,青皮、陈皮各g,制半夏g,海螵蛸g,煅瓦楞子g,枳实g,炒竹茹g,莲心30g,炙甘草50g,龟甲胶g。
将莲心研成细粉备用。余药除龟甲胶之外,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适量,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将龟甲胶研成粗末,用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化,冲入清膏中,和匀。加冰糖g,待冰糖溶化后,调入莲心粉,搅匀,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4)脾胃虚寒型胃部作寒,隐痛绵绵,泛吐清涎,上腹部喜暖怕冷,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如遇寒气外袭,症状会加剧发作,喜温热饮食,得温食后能稍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振奋中阳,健脾和胃。
炙黄芪g,党参g,白参30g,白术g,山药g,桂枝g,炒白芍g,生姜g,去核大枣g,茯苓g,制半夏g,青皮、陈皮各g,砂仁30g,海螵蛸g,白及g,龙眼肉g,炙甘草50g。
将白参研成细粉备用。余药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适量,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加饴糖g,待饴糖溶化后,调入白参粉,搅匀,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5)瘀血阻滞型胃痛延久屡发,痛吃呈持续而有定处,痛时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食后或情绪不稳时加重,甚至出现黑粪或呕血,舌质有紫色或瘀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宁络止血,理气和胃。
丹参g,当归g,五灵脂g,蒲黄g,桃仁g,红花50g,赤芍g,延胡索g,槐花g,地榆炭g,砂仁30g,香附g,三七粉60g,生大黄30g,炙甘草50g。将生大黄研成细粉备用。余药除三七粉之外,用冷水浸泡2小时,入锅加水适量,煎煮3次,每次1小时,榨渣取汁,合并滤汁,去沉淀物,加热浓缩成清膏。加蜂蜜g,待蜂蜜溶化后调入大黄粉、三七粉,搅匀,再煮片刻即成。每次20~30g(1汤匙),每日2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