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要略
(七)太乙散治胎惊。
天浆子(去壳,微炒)蝎稍(各二十一个)防风天麻朱砂(各五钱)麝香(一钱)
研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治诸痫潮发不省。
白僵蚕(汤洗,炒微黄)天竺黄(二钱五分)牛黄(一钱)麝香龙脑(各五分)
研为细末,拌匀,每服五分,姜汁调,放温灌之。
(九)祛风散治胎痫多啼。
胡黄连(五钱)全蝎犀角天竺黄麻黄(去节。各二钱五分)
各研细末,和匀,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调下, (十)涂顶膏外用。治天钓风。
芸苔子生乌头(去皮脐。各二钱)
研为末,每用一钱,新汲水调,敷顶上。
(十一)清胃散见前第三节。
(十二)逍遥散治肝气抑郁,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寒热咳嗽,两胁作痛,脐 部胀痛,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柴胡(七分)白术(蜜水拌蒸)茯苓当归(各一钱)白芍药(酒炒,一钱 五分)甘草(炙)陈皮(各八分)薄荷叶(五分)煨姜(三片)
清水煎服。
(十三)地黄汤治湿热郁结,经络阻滞。
生地黄赤芍天花粉赤苓川芎当归猪苓泽泻甘草茵陈(各等分)
锉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治小儿胎黄。
犀角茵陈栝蒌根升麻(煨)甘草龙胆草生地黄寒水石(。等分)
清水煎服。
(十五)白术散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并治霍乱烦渴,虚损气弱,及酒积呕哕。
白术人参白茯苓藿香木香甘草(炙,各一两)干葛(二两)
研为末,每服三钱。
(十六)三黄汤见前第三节。
(十七)柴胡清肝散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憎寒发热,寒热往来,耳 衄,头疮,鬓疽,发胁,阴纵,妇人阴痒等证。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各三分)栀子(炒黑)川芎(各五分)连翘桔梗(各四分)
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汤治伤寒恶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而数,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热,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咳,凡属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之宜和解者。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十九)立效散外用。治鬓疮,耳疮,疮疥。
定粉(即粉锡)松香黄柏黄连枯矾(各一两)
研为细末,用清油调搽。
(二十)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见前第五节。
(二十一)解毒散治痈疮初起。
犀角屑川升麻朴硝赤芍木通(各一两)石膏(二两)玄参麦冬(去心)生甘草(各五钱)
每服四钱,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补心丹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治思虑 过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涸,咽干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生地黄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门冬丹参酸枣仁甘草麦门冬百 部杜仲茯神当归五味子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
(二十三)备急丸治中恶客忤,鬼击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胀满气急,卒死暴厥,以及 寒气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满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钱)干姜(生泡去皮,二钱)川大黄(湿纸 裹煨,三钱)
先以大黄、干姜捣为细末,入巴豆霜,合捣千杵,和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 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治心经虚热,睡中惊悸,夜啼。
人参酸枣仁(炒)茯神半夏(各一钱)当归(酒洗)橘红赤 芍(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
研为末,姜汁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治小儿客忤,经犯鬼物粗恶暴气,吐下青黄赤白者。
降真香(锉)白胶香沉香虎头骨(微炒)鬼臼(去毛)草龙胆人参白茯苓(各五钱)
捣罗为细末,加水磨雄黄(飞)五钱,麝香一钱,拌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汤 化下。又另丸如弹子大,用绿绢袋盛贮,佩儿衣带上,或于卧室常烧之,以辟邪恶之气。
(二十六)百解散治胎惊丹毒之火毒攻里者。
干葛(二两五钱)升麻赤芍(各二两)生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一两)
麻黄(七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
研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二十七)苏合香丸见前第四节。
(二十八)琥珀抱龙丸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 欲出,发搐,常服祛风,化痰,镇心,解热,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一两五钱)生甘草(三两)
枳壳枳实(各一两)朱砂(飞净,五两)山药(一斤)胆南星(一两)金箔(一百片)
遵古法为丸如芡实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气,每服一二丸,葱汤或薄荷汤化下。
第四章 痧痘论治第一节 痧疹概要一、痧疹起源
痧子越人称为,北人谓之疹子,秦晋之间曰糠疮,南人俗语曰麸疮,闽粤之间皆号麻,盖一病而俱数 名也。近今吴人于小儿出,皆称痧子,成人出,则号疹子,其实人不论长幼,凡初次发出者皆痧子也,其 后复发者,皆疹子也。疹与痧虽属一类之病,然究有小别,痧子点密而较细,疹子点稀而较粗,痧子 先天之毒为多,疹子后天之毒为多,故北人称痧曰疹,亦有微误。至于病之起源,可以赅括称之曰毒。盖儿 居母腹,以母之气血为气血,夫人孰无饮食之所伤,六淫之所侵,毒之伏于母体者,胎儿莫不感之。且当成 胎之时,精华者供荣养,糟粕者弃胞中,则积渐所蕴,皆足成毒,胎儿日处其间,又安能免于为毒所 染。故胎儿各组织中,悉含有毒素,可以断言,比其生也,其新陈代谢之作用,倍增于往时,故其毒有宣泄之 必要。于是或生而游风丹毒,一时蜂起,或生而腮肿口腐,杂然并作,此皆毒之泄露也。然毒之盛者聚者,自 随初生去毒之法由人力以逗之外出,然毒之轻者散者,则一时不易发出,伏蕴于内,待时而动,于是 乎痧子一症,遂为小儿人人所必经之症矣。至于痧疹触发之期,最盛于春夏,则以时当降藏之后,天气动,地 气泄,时行之邪袭于外,含蕴之毒遂动于中,是以痧疹之发,必有诱因,或一门皆染,或阖境流行,职是 故耳。再者凡痧子之发,必密布周身,无微弗至,则正因胎儿各组织中悉含有毒素,故无处不泄也。若有 一部未发,为一部之毒未透,是以验痧者,恒视透齐与否,以定施治之标也。
二、痧疹病理
痧疹之发,既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发也,由内达外,由血分而达于气分,始于脾终于肺也。何以言 之,考脾主一身肌肉,肺主一身皮毛,痧疹之发,既由肌肉以达肤表,而脾为藏血之脏,肺为主气之脏,故知 其发于血达于气,始于脾终于肺也。准是更可知痧疹当隐现于皮肤之间,即为邪毒已外传于肺之证, 若盛发之时,则邪毒方悉趋于肺以寻出路。其有发而不易透达者,是肺之不宣也,其有旋出即没者,是肺不任 邪,或肺气之闭塞也。是故治痧之法,主重在肺,极痧之变,亦以邪毒陷肺为最剧。至于痧出将没,尤当以 清肺为急,盖向者余毒未免留恋肺脏,清之正以杜其后患也。由此观之,治痧自始至终,总不离于 肺,此法之常也。至若变症蜂起,则邪有不得泄而内陷者,或热甚侵肝者,或热甚灼心者,则须兼脾、肝、 心、肺四脏分治,以消息之。正昔人所谓痧疹一症,四脏俱受其伤也。
三、痧疹症状
痧疹将发,其初并无显著之现状,即偶有发热,不过似寻常之感冒而已,继则身热益甚,口渴而燥(或 间有恶寒者),咳呛时作,涕泪俱有,不时喷嚏,此痧候也。如是者多或七八日,少或二三日,气急烦闷,眼 赤腮红,随即见点矣。甚者干呕恶心,或兼泄泻,或兼吐利,其点初见不多,根据次升序,每间数时,热 较甚则气益粗而痧点益增,当其壮热之时,谓之潮。潮甚者,恒倦卧,重者则竟谵语闷乱焉,每日三五潮( 每潮一次则痧点增多一次),潮三日则颗粒全透,无微弗至,毒发已净,自渐退隐矣。其隐也亦以渐,大约三 日后,颗粒平,而五六日后则隐不复见。当痧疹退隐之后,全身表皮,渐次更换,甚者周身起落屑之 状,轻者亦略有如粉屑之剥落,此生理自然之作用,无足异者。至痧点透齐后,有三四日不没者,或没而迟迟 者,则以内有湿热,故不易回也。痧子颗粒虽多少不一,巨细稍异,然总以鲜明 红润者为佳,粒细颗突者为佳,至粒少而巨,或赤紫干燥晦暗,皆火盛毒炽,宜为早防。若浑身夹红色成片, 则为夹斑,若色白则为血不足,若黑色则九死一生矣。且既没之后,尤须慎避风寒,严戒劳碌,忌口静养, 方无余恙。否则辛辣早嗜,令生惊搐,盐醋过早,令咳不止,鸡鱼早尝,令天行时即重出,不避风 寒,令肤燥痒,此皆终身为患,不可不戒也。
四、痧疹治法
痧疹当未发之时,未必能断为痧疹也。此时切其脉浮数(襁褓儿无脉可寻,则用大拇指按其腕之外侧验 之),听其气息,有时微粗,可与轻清表剂,自无或误。盖诸病发热初起,使非虚热内伤之属,率从表解也, 惟热有轻重,表有分寸,大概热盛而渴而燥者,宜乎辛凉,热不甚而烦而闷者,宜乎辛散,热而挟湿, 湿在上者,宜汗,湿在下者,宜佐以利水,此治痧之初起也。及其热甚之后,咳呛迭作,眼泪汪汪,鼻流清 涕,不时喷嚏,便知痧候,宜急用透达清肺之剂,庶使邪毒易泄,迨至眼赤腮红,痧点隐现,尤当以前法为 准,所以使邪毒泄而易畅也。在此时期中,有兼见之症,不一而足,膈闷懊者宜舒气散结,头痛昏晕 者宜辛散祛风,呕吐呕痰者宜快气消痰,下利泄泻者宜侧重透达,若大便不爽则宜凉润微利,若气急喘满则 宜开肺泄邪,此治痧之初发也。至于痧子发现之后,迭经透达,点已出齐,仍宜辛散之剂以达余蕴,清凉之 剂以保肺脏。然清凉有不可骤下者,若点稀色白,宜养血助气,辛散有不可恒用者,若点密色紫,或暗 而成片,宜清血解毒,至痧回之后,大抵清凉之剂,荡涤余邪,虚弱者宜补益脾胃,此治痧之大概也。
上述痧疹治法,其简易者也,至于痧症有凶险者,不可执一以例之。
(甲)痧疹有不能透表者,一因风寒郁遏,则皮肤干燥,毛 窍竦栗,宜越婢汤、葛根解肌汤之属,甚则气粗喘促,腹中胀 痛,烦扰不宁者,宜越婢汤去枣,重用石膏,或麻杏石甘汤之类。二因火毒炽盛,则头上颗粒,隐隐红紫, 其他各处或有或无,此火毒炽则津液少,以致不能畅透,宜白虎汤加荆芥、玄参之属。三因中气本虚,则唇 色淡白,二便如常,虽有蕴热,无力透达,宜消毒饮加木通、车前、茯苓使内化为主。四因内热深 蓄,燔灼血分,虽透而不齐,但见点子扁阔,赤成块,块上复有小粒平塌不起,亦有一片如风毒者,颗粒不 尖,二者虽透,然热邪之逗留尚多,防有他变,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使内化为主。
(乙)痧疹有已透表而早没者∶一、外为风寒所遏,邪反内攻而没早者,宜消毒饮加葱头热服, 复透者吉。面本红润而骤变苍白,宜越婢汤去枣,以使复透(按透而早没,邪已在肺,故宣 肺为急,若肺邪不得泄,必致喘满)。二、遍身青紫热肿,喘胀气急者,此毒滞血凝,半匿表肌,宜凉膈散去 芒硝加麻黄、石膏以发越之。三、内挟痰热,火郁不发,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宜白虎汤加玄参、竹叶。
四、身热烦满,腹胀喘促,溺涩脐突者,宜凉膈散加葶苈。五、误食酸收之物,致伏匿壮热,喘咳 烦闷者,宜猪胆汁、制甘草煎成续续与之,使得吐,或微汗为止。六、误食辛温,以致喘咳声喑者,宜消毒饮 加石膏、马兜铃之属。凡痧疹出未三日而回者,皆为早没,出一日或半日而没者为凶。
(丙)痧疹有邪毒内陷者,最为危候∶一、痧疹未出之时,仅见发热,未必能断为痧也,然发热一二日, 忽然烦满神昏,惊搐狂妄,此邪毒不易透达,即防内陷之变,宜清里解表并进以治之。二、痧疹旋出即没, 唇焦舌燥,谵语谬妄,此毒陷于胃也,宜犀角解毒汤。三、痧疹搦手摇头,寻衣摸床者,或郑声复语, 侧身静卧者,此毒陷心也,宜至宝、紫雪之类,或天麻、羚羊、 犀黄之属。四、痧疹似透非透,气促而喘,喘而身热,随即面红 见点者易治,喘而咳者易治,若喘而痰声呼呼,咳不得出,喘而张口抬肩,喘而无涕者,皆为毒邪陷肺也。
里热甚者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冬日量加麻黄以发之,咳不能出,痰不能豁者,宜蝉衣、牛蒡、菖蒲、胆 星、前胡、麻黄之类。便艰者,枳实、大黄皆可酌与。至喘而鼻煽,为肺气将绝,鼻鼾沉睡,为肺气壅 塞,皆属险候。此痧疹重症之大概也。
五、痧疹脉法
痧疹属阳邪,故宜见阳脉。本来阴症见阳脉者吉,阳症见阴脉者危,痧疹尤甚。凡脉之洪、浮、滑、数、 弦皆阳象也,脉之细、涩、沉、伏、迟皆阴象也,故痧疹脉伏,使非热极见阴,即属元气怯弱,脾胃衰败, 均为危症。次之即脉之细弱者,虽非危证,亦防变端。然有不可一概而论者,则其人本属阴脏,脉必一 生常细,或其人脾胃无甚实热,脉亦未必洪数,此则当另求真象于脉外者也。考普通痧疹之脉,大率初起 浮数,继则洪数,热方进者,必见弦大,胃热有积者,必见洪实。至于胃家虚热,多见洪滑,内有痰湿,独 见滑象,血分热极,数而兼促,此其纲也。至部位之分,则右寸独浮大者,常为肺热过甚,左寸独浮数者, 当防热入包络。至于两关宁以较实为佳,左关属肝,左弦当防血热之盛,右关属脾,右弦当防积湿,或胃 热之甚。若言两尺,则命门与肾所属,过于洪大,里热必盛,过于细小,邪毒难透,均 所不利。惟小儿痧疹,大都不全恃乎脉法,然有时不得不取资证书决疑者,因录之以备一格。
六、痧疹舌苔
痧疹大都有苔,其色白者属肺热,色黄者属胃热,黄而腻者为湿,黄而糙者为湿热,纯黑者为心绝,黑 而湿者为热淫血分,黑而燥者为热淫气分,皆为危候。验苔之外,又当验本,痧疹以舌本红者为佳,盖 亦阳证应见阳象之谓也。惟红甚变紫变黑,则为火亢心绝,亦属危症。至部位之分,大都红于尖者心肺热,红 于边者肝胆热,红于根者下焦热,若舌红出血,则急当寒凉清血,舌白不红,则宜保全脾胃也。
七、治痧须知
治病用药,贵乎圆活,临证处方,重乎机变。况痧子一症,病变繁复,轻者着手固易,重者到处荆棘, 故关于痧子之宜忌,痧子之顺逆,不可不一一辨明,俾便临证时有所取舍也。谨录如干条于下。
(一)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痧疹者,当察时令寒暄以药发之。如时大寒,则用桂 枝、葛根,无汗而不易透者,麻黄亦在所必用也。
(二)痧疹之发,由于阳邪热毒,故已有透露之机,切忌辛温之剂。考辛能助热,温能助毒,故大抵 痧疹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术也。
(三)痧疹小而碎,少阴心火也。心肺位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故治痧疹,专以肺为主。咳嗽者, 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鼻为肺窍,火逼液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开窍于目,故热自肝 之窍泄也。心热者,宜连翘心、栀子心、竹叶卷心、灯芯之属;肝热者菊花、桑叶、钩藤、龙胆之属。至于 肺热,则仍以宣泄为主,非热甚或邪毒陷肺者,禁用寒凉也。
(四)痧疹喜清凉,痘喜温暖,然痧疹初出,亦须温暖托出,是以痧疹禁居阴凉之地,并忌见风。
(五)发热六七日,知是痧疹,却不见出,此皮肤坚浓,腠理闭密,或曾有吐利乃伏也,宜用麻黄汤发之。
(六)痧疹发出,一日即没者,乃为风寒所冲,必至毒邪内陷也。此时如肤白身热不甚者,宜麻黄汤以 发之;如身热烦闷,或谵语闷乱,则毒已内归,宜大青汤、羚羊散之类以清里。
(七)痧疹发热吐利,乃火邪内逼,纯是热症,不可作寒论。上焦多吐,黄芩汤加茅根、芦根、枇杷叶;
下焦多利,黄芩 汤、香连丸;吐利俱作,黄芩汤多加茅根、芦根。
(八)痧疹不忌泻,泄泻为邪有出路也。惟二便不利,颇多凶证,故治法大忌止泻。然不泻者,则不必故 意使泻,以免累及无辜也。
(九)痧疹小便赤涩,在初发热盛时,是为正候,热退则小 便自利,若痧后见之,为余热留恋膀胱,宜导赤散以清之。
(十)痧疹得嚏,最为吉兆。其初起而嚏者,为毒有泄路也;正出时而有嚏者,其候必轻;没后而有 嚏者,则邪毒尽解,可无余患;若嚏而多涕,此浊壅得泄,亦为佳象。至无嚏而鼻塞 不通者,此必有邪毒留滞,不易外达,宜辛凉透达为主。
(十一)痧疹吐虫,此因胃中痰热胶固,虫无所养而上窜也,能食即止。痧疹下虫,此证多见于疹后,因 胃热少食,虫不能安而下也,但须调其饮食自愈。
(十二)痧疹方出,咽喉肿痛,乃毒火上蒸,肺热熏灼所致,宜甘桔汤加玄参、牛蒡、连翘。若咽喉红 肿腐烂,周身斑点如锦纹者,乃血分邪毒沸腾,宜大剂寒凉,以资挽救。
(十三)痧疹色喜通红,若淡白者,心血不足。色太红或殷紫者血热也,黑色者死。投犀角大青汤以冀万一。
(十四)痧疹有汗自出者,正喜其表之自解,痧疹有鼻衄或齿衄自出者,正喜其邪有泄路,皆不可止。
惟得汗固佳,过汗则亡阳,故虚弱之人,不宜过表;衄固不必止,然过衄耗血,亦宜止之。
(十五)痧疹咳嗽,连声不断,此邪由肺泄也。故方出之时,咳甚最佳,若透齐之后,方在回没,咳甚 不断,上气喘息,宜清咽滋肺汤以清肺热,咳嗽多痰者,去麦冬加橘皮、茯苓。
(十六)痧疹声喑,多由肺胃热邪不能尽达于表,咳甚伤咽所致,治同上法。若喑而咽喉肿痛者, 宜去麦冬、玉竹,加山豆根、射干之属。
(十七)痧疹发搐,喉中必有痰鸣,为痰热聚于心包之证,宜清热透肌汤加栝蒌仁、竹叶。若无痰鸣, 或作搐自啮者,此正虚邪陷之死症也。
(十八)痧疹唇舌破裂,由心脾之火上冲所致。其色必多深赤,初发或正出时见此者,宜白虎汤加黄芩、 黄连、玄参、荆芥、薄荷之属,若没后见此,为心脾俱为毒乘,死症也。
(十九)痧疹切牙,由胃热所致。故多兼作渴,而手足发热,喜饮凉水,宜按证酌加清胃滋肺之品。
若手足不热,甚至厥冷,喜饮热汤而切牙者,多为阳盛格阴之危症,后必下血,咽喉 作痛,痰鸣而死,即与白虎汤,亦多难救。
(二十)痧疹胸高气促,由肺热炽盛而作胀,为肺经坏症,多致不治。
(二十一)痧疹不食,由胃中邪热炽盛,容热则不能更容食也,不可强与,虽数日不食,但能少进米汤, 亦无大害。在初发正出时,宜白虎汤加荆芥,痧透热清则能食。若回后不能食者,宜清胃;元气萎顿者,则需培补。
(二十二)痧疹身冷,至为凶候。盖痧疹属阳邪,阳症见阴象,是为逆证。宜用透达之剂,兼温养脾胃, 用后发热痧透者可治。至里热炽盛,外见阴象,则宜用大剂寒凉,不可不细辨之。
(二十三)痧疹世人习知不透为可危,不知透后亦有危证,皆由里热不清,或邪去正伤所致,故痧疹将 没,不可疏忽失治。
(二十四)凡看痧疹之法,多于耳后或顶上腰眼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头面多发、胸背多 发者为顺,四肢多而头面不出者为逆,至于襁褓中出痧,点粒较少,不必服药。
附方
一、关于外治者 (一)痧疹不透,气喘欲死者,用脂麻(即胡麻子)五合,以滚水泡之,用木盆置帐中,趁热熏头面即发。
(二)痧痘倒出不快者,用胡荽四两切细。好酒二盏,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时,候温,每吸一 大口,微喷从项至足,匀遍,勿喷面。
(三)痧疹因触犯雾露风寒,胸膈烦闷,隐现不能出者,用干象粪卷入粗糙纸内,燃熏之, 或用干猪矢亦可。
(四)痧疹透缓,小米连壳煎水乘热熏之,甚良。
(五)痧疹不透,用沉香、木香、檀香不拘多少,于大盆内焚之,抱小儿于烟上熏之即起。
二、关于内服者 (一)预防痧疹之法,用丝瓜一枚风干,岁除日新瓦面上灰,摊地上去火气,研末以百沸汤冲服, 每岁如此,服至三四次,小儿永无痧疹之患。
(二)樱桃四斤,入瓷瓶内密封埋土中,过二三月俱化为水,遇痧疹不透,危急者,取此汁一杯, 略温灌下极验。
(三)痧疹表虚肌实,不能疏透,宜一味葱白浓煎,时时与之,但得微汗即解。
(四)痧疹初起,用茅根或芦根煮汤,时服甚妥。
(五)痧疹初起方(自制)治发热烦闷,口干有泪。
防风薄荷象贝淡芩淡豆豉荆芥牛蒡子蝉衣连翘竹茹 有汗或口渴甚者,去防风加白僵蚕;泄泻者,加葛根;目糊多眵者,加钩钩或桑叶,惊搐啼叫者, 去防风加钩钩、茯神、灯心;便艰者,加栝蒌、知母。
(六)痧疹见点方(自制)治痧疹见点,发热口渴,咳嗽,面浮腮赤,小便赤涩。
白僵蚕牛蒡子连翘荆芥赤苓蝉衣前胡薄荷知母栀子 心火,舌尖燥,胸烦,加黄连;肺火,口干、咳不爽,加淡 芩;肝火,狂热躁怒,加栀子;壮热干燥或见衄血者,加玄参或鲜生地;胃热口气,加石膏;痰多或呕吐, 加贝母、杏仁、陈皮;泄泻去知母、栀子,加葛根;挟食挟积者,则改用麦芽、神曲。
(七)痧疹透缓方(自制)治痧疹透缓,咳嗽气急,舌白口干,烦闷神昏。
天麻前胡郁金竹茹连翘僵蚕樱桃核牛蒡子豆豉象贝 透迟咳艰,热不甚,汗不出者,去天麻加麻黄;热甚口渴,便艰或傍流者,去天麻加麻黄、石膏;大便结 而不下者,加大黄、枳实;咽痛加山豆根、射干,或山慈菇、板蓝根;点色紫而不显者加赤芍。
(八)痧疹内陷方(自制)痧疹内陷,点现复隐,或红紫成块,神昏气促,谵语闷乱。
羚羊角天麻知母茯神防风玄参淡芩灯芯 毒盛口臭者加黄连;血分热极者去防风,加大青、犀角;大便闭结者加酒炒大黄;痰盛气促者,加胆 星、竹茹;谵语闷乱者加至宝丹。
(九)越婢汤治痧疹不透,毛窍竦栗。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 (十)葛根解肌汤治麻疹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凉乍热。
葛根前胡荆芥鼠粘子连翘赤芍蝉衣木通生甘草 (十一)麻杏石甘汤治风温表里俱热,无汗自汗,头疼身痛,身重多眠,鼻鼾艰语,烦闷恶热,脉浮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十二)白虎汤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者。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十三)消毒饮治麻疹发斑。
牛蒡子连翘甘草升麻山豆根紫草(各等分)
研为细末,清水煎服。
(十四)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胃虚而热,烦渴作呕。去半夏,治痧疹热甚烦闷。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五合)人参(三两)甘草(二两)麦冬(一升)粳米(五合)
(十五)凉膈散治温病表里实热,及心火上盛,心痈膈热,中焦燥实,烦躁多渴,头昏目赤,面发毒 热唇焦咽燥,舌肿喉闭,吐血衄血,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大小便秘,诸风螈, 胃热发斑,谵语狂妄,小儿急惊,痘疮黑陷,一切脏腑积热等证。
大黄芒硝连翘淡芩甘草栀子仁薄荷加竹叶(一方加生石膏)
(十六)清里解表汤(自制)治壮热神昏,惊搐,或烦闷似痧疹不得出者。
大黄芒硝连翘淡芩栀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衣石膏麻黄 胃无热积去大黄、芒硝,加石膏、知母;虚者加白芍、白术、当归、甘草。其他羚羊、犀角、银 花、黄连、黄柏之类,均可量症酌加。
(十七)犀角解毒汤治痧毒倒,胃烂。
犀角连翘桔梗生地当归薄荷防风黄芩甘草赤芍牛蒡荆芥川连 (十八)至宝丹治中风卒倒,中恶气绝,痰饮不语,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伤 寒谵语,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血气不通,寒热交错,中热疫 毒,阴阳毒,山岚瘴毒,水毒蛊毒,中一切物毒,妇人难产闷乱,胎死不下,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 心,烦躁气喘,吐逆,小儿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烦躁不眠,风涎搐搦。
犀角朱砂玳瑁琥珀麝香龙脑金箔银箔安息香犀牛黄 (十九)紫雪丹治烦热不解,口舌生疮,狂越躁乱,瘴疫毒疠,一切实火闭结,小儿惊痫百病,解热药毒发。
石膏寒水石磁石白滑石犀角羚羊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丁香甘草朴硝消石金叶 (二十)麻黄汤治伤寒太阳病,无汗,身疼痛,胸满而喘,及肺经咳嗽,喘急胸满,风寒湿痹,肺经 壅滞,昏乱哮吼。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二十一)大青汤治毒邪内陷。
大青木通玄参桔梗知母山栀升麻石膏 用路东黄土末滤水煎。大便闭、口干、腹胀,加酒大黄。
(二十二)羚羊角散治毒邪内陷。
羚羊角防风麦冬玄参知母黄芩牛蒡(炒研。各八分)甘草(二分)加淡竹叶(十片)
清水煎服。
(二十三)黄芩汤治热邪下行于肠而自利。
黄芩甘草芍药大枣 (二十四)香连丸治下痢赤白,白多于赤。
木香(五钱)黄连(二两)
共研细末,陈米饭或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二十五)导赤散治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茎中作痛,热淋不利。
生地(五钱)木通甘草梢淡竹叶(各一钱)
研为末,每服三钱。
(二十六)甘桔汤治咽喉肿痛。
甘草桔梗(各一钱)又方加山豆根、玄参、牛蒡子、荆芥等分,麦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汤治斑出大盛大热,心烦狂言闷乱,不能发透。
犀角(二钱)大青(钱半)黑参升麻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一钱)甘草(八分)
无大青用青黛。清水煎服。
(二十八)茅花汤治衄血。
防风荆芥甘草牛蒡子(炒)生姜茅花 (二十九)黄连汤治多汗。
黄连黄柏黄芩黄生地归身麦冬浮麦 清水煎,去渣,调蒲扇灰服。
(三十)清咽滋肺汤治麻后余热,咳嗽声喑。
黑参牛蒡子荆芥玉竹贝母栝蒌根马兜铃桔梗麦冬(各等分)甘草(减半)
清水煎服。
(三十一)清热透肌汤治麻疹未透,热甚而咳。
黑参石膏牛蒡子荆芥防风前胡葛根杏仁(各等分)甘草(减半)
清水煎服。
第二节 痧证分类痧疹之种类,大率如下∶
一、灌脓浆之痧疹
号行浆疹子,其状颇似痘而实则不同,痘必有顶盘,疹虽有浆而颗粒必不坚,根盘 必无红晕。此由平日其人湿盛,或脾胃虚 弱所致。若贯脓后不结痂者,此元气亏损也,当大补脾胃为主,不可误认邪热未尽而与清热退火之剂。
二、疹夹痘
乃痧疹之中,夹有痘疮者,此由毒瓦斯太盛,故一齐涌出。疹以风邪外感之毒为多,痘以胎毒内发之毒为 多。二者相杂,症号难治,盖治痘宜温,治疹宜凉也。然细察虚实寒热,亦有活法可求。譬如虚者热不盛而疹 痘俱少者,则宜参用治痘之法,以托痘为主;实者赤晕发者,则宜用治疹之法,或频进化斑汤,则疹 毒自解,而痘自起。
三、奶疹子
小儿初生未盈月,忽遍身发红点也。此证由于胎中受热,又适染时行症而起,故生下便发。小儿脏腑 娇嫩,不必服药,宜以治痧痘套方大剂,与乳母饮之,更令乳母避风寒,忌房事,食淡茹清,切忌冷水、瓜 果、鸡、鱼、炙、、酸醋、五辛、糖蜜、香鲜之物,犯之则皮毛闭塞,毒瓦斯难泄,遂变黑而死。如渴极欲 水,只与葱白汤以滋之。
更有发斑一证,形式与疹不同,治法亦有稍异。考痧疹为点形,斑为片形,痧疹颗粒突起,视之有形, 摸之有物,斑则一片红紫,视之有形,摸之无物,此斑与疹之分别也。然发斑亦有肿者,大都斑而兼痧疹, 其上微突者为疹,其下成片者为斑也。斑有阳斑、阴斑之分,凡其色淡者,微如蚊迹者,但胸背或手足 间有稀少微红之点,而其人安静者,此阴斑也。阴斑决不夹于痧疹之中,可姑置勿论。若阳斑者,或由 胃热,或由血沸,或独发,或痧疹透后血分郁热亢甚,亦多发斑,大都以鲜明红赤为顺,色紫为重,色黑 如煤者百无一痊也。故病至发斑,大忌用辛温以助其热势,轻者犹可用辛凉,则参照治痧疹之法以治之,亦 可通用。至于重者,则概宜寒凉之剂,以平其炎炎之势,或酌通 瘀之剂,以泄其壅塞之毒,倘误用温剂,势必红斑变紫,紫斑成 黑也。此外,有所谓风疹者,由脾虚血热,或受风邪而作,其形浮肿成片成块,愈搔愈甚,宜疏气除湿之品, 不可专用风药。又有瘾疹,由脾家蓄热,更兼风湿,故隐隐发点粒,似肿非肿,多发痒或不仁,以其隐现于 肌肉,故曰瘾疹,时或壮热恶寒有若似疹,实则非疹也,宜宣发风湿主之。又有痱疹,即夏月痱子之极 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肤尽赤,多生项下夹窝内胯,肥儿易患之,外科书谓之暑毒,宜居凉爽之处,不必服 药。若爪破皮,易变成脓疮,宜用药敷扑,以免溃烂。又有冻疹,因寒冬天地之气闭塞,交春风动,易袭虚 人之皮毛,则发色白形如鱼子之疹点,惟不遍及一身,周时收没,即无痕点,亦宜宣发风湿主之。凡此 数者,虽非正痧疹而有似之者,故同类而共论之。
附方
(一)保元加减汤治痘家虚者,及行浆疹子,灌脓后不结痂(通常痘疹及水痘白之类,不可用)。
炙黄(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一钱)肉桂(五分)当归(二钱)白术(二钱)
犹有余毒者,加连翘、绿豆,宜升者加升麻,宜利气者加陈皮,宜收者加白芍。
(二)化斑汤治毒留肺胃。
人参甘草知母石膏桔梗连翘升麻竹叶牛蒡地骨皮 一方有玄参、犀角、粳米,无桔梗、连翘、升麻、竹叶、牛 蒡、地骨皮、人参,体实去人参,热甚加鲜生地、犀角。
(三)消风散治脾热风湿,瘾疹冻疹。
茯苓蝉衣川芎僵蚕人参藿香防风荆芥甘草 清水煎服。
(四)调中散治风疹。
藿香枳实砂仁甘草苍术茯苓陈皮青皮半夏 浓朴 清水煎服。
(五)苦参汤治痱疹。水煎作洗汤,临洗入猪胆汁四五个。
苦参菖蒲 (六)鹅黄散外用。治痱疹,作粉扑用。
绿豆粉滑石黄柏轻粉
第三节 痧后证治痧疹一证,出时能透尽毒净,病期能确守禁忌,本无所谓余恙也。然人事疏忽,十常七八,禀赋虚弱,不 任疾病,又比比然也。故痧后余恙基于前因而起者,不在少数,内有四大证,为害甚烈∶一曰痧后劳,痧既 收没,邪毒犹郁于肌肉间,昼夜发热,渐至发焦肤槁,羸瘦如柴,此因痧期误服辛温,毒未清解,或由 本元虚弱,余毒留心,或由过用寒凉,毒未透净,均宜清火解毒之法,及扶胃健脾之剂以治之。迟则口鼻 气冷,睡卧露睛,手足厥冷搐掣,必至不救。即本羸瘦而遍身壮热,螈烦躁,实由阴亏血耗,余毒入肝而 传心故如此,治宜养血清血之剂。一曰痧后疳,病由余毒未尽,陷入胃家,或过啖炙,毒乘火势,忽发走 马疳,牙根臭烂,血出颊肿,环口青黑,久则腮穿齿落,唇缺鼻坏,宜急救勿缓,内治以速清胃火为主,外 治以散毒去腐为主。如疮色白者,或疮色黑者,皆属不治。一曰痧后痢,病由痧前曾作泻痢,调解未清,至 是变成休息痢,日夜无度,里急后重,此余毒流入大肠也。不论赤白,总应养血行气,盖血和而痢自止, 气行而后重自除也。然须分虚实,实者不妨微利,虚者只可调和。一曰痧后咳,痧后气喘息高,连声不止, 甚至咳血或呛饮食,此毒归于肺也,名曰顿咳,宜清肺除热为主。如胸高肩耸, 手摆头摇,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皆不可治。至于有肺气极虚,毒遏发喘,不至呛食咳血 者,不得纯乎责之肺热,宜解毒之外,兼补肺气,此四者皆为痧后重证,病关生死,切忌妄治。而此四证之 外,有烧热不退者,血虚血热也,只须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有身热不退,呕吐而烦者,毒犹未尽,留恋 于肺胃间也;有大便秘者,余火内结也;有泄泻者,积热移于大肠也,久则必伤脾;有痧退热除不能食者, 胃气弱也;有耳内肿痛,溃流脓水者,余毒入耳也;有痧透不彻,痧后余毒阻塞灵窍,或舌本謇涩,不能 言者,或耳中轰不能听者,皆当按症施治,以本症治法为君,以解痧后余毒为佐。又有痧疹没后三四日 又出,至五六次八九次不止者,由发热时风寒侵袭,邪郁肌肉,前虽藉药发出,终属勉强,故留流不散而屡 发也,宜照前痧疹治法治之。最后总以清理肺胃为主,此痧后证治之一斑也。
附方
(一)痧后清理方(自制)治痧疹余毒未清,服之以免滋生余患。
桔梗连翘淡芩茯苓银花栀子知母 口干者加天花粉;咳甚者加贝母、枇杷叶;湿热重者加川连、苡米、大腹皮;寒湿重者去知母,加川朴、 姜半夏,或桂枝、茵陈;久咳不止者加旋复花、沙参,咽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大便实者加大黄或川连;
血热者加鲜生地、丹皮;痰热者加天竺黄、杏仁,或栝蒌皮、贝母、竹茹;夹食加神曲、麦芽;阴 虚火旺加玄参、地骨皮;胃中虚热,舌干无苔,加石斛、地骨皮;肝热目赤加龙胆草、甘菊;小便短赤加 川楝子、车前子;恶寒者加桂枝或紫苏;脾弱泻利者加白术、鸡肫皮;失血者去桔 梗,加鲜生地、茅根;肺虚或元气弱者加人参、黄之类。
(二)金花丸治痧后邪毒犹郁于肌肉间,发热便艰。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 (三)清火消毒汤治痧后昼夜发热,渐至发焦肤槁,羸瘦。
黄芩黄连山栀玉金龙胆草雄黄地骨皮灯芯 当归、连翘、川芎、芦荟、使君子,随加。
(四)胃苓汤治痧后胃弱,羸瘦发热。
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苍术陈皮甘草川朴 或加肉桂少许。
(五)当归养荣汤治痧后遍身壮热,螈烦躁,由于阴亏血耗者。
当归山栀川芎生地麦冬甘草竹叶灯芯 便结加大黄。
(六)黄连安神汤治痧后当身壮热螈。
黄连当归龙胆草全蝎(去毒)菖蒲茯神 (七)马乳饮治走马牙疳。
用白马挤乳饮之。
(八)清胃汤治痧后疳牙根臭烂血出,颊肿,环口青黑。
升麻生地黄连当归丹皮 (九)文蛤散外用。治痧后疳,用米泔水洗疮敷之。
雄黄枯矾蚕蜕纸灰 倍用文蛤为细末。
(十)痧后痢疾方(自制)治痧后痢疾,腹中微痛,里急后重。
当归炭淡芩炭金银花白芍鸦胆子 湿重酌加川朴或川连,滞下酌用槟榔、大黄。
(十一)三黄汤治痧后下赤白痢,滞下兼实者。
炒川连炒黄芩蒸大黄 (十二)香连丸治痧后下赤白痢,为调和之剂。
黄连一两,用吴萸五钱同炒,去萸用木香三钱为丸。
(十三)痧后顿咳方(自制)治痧后忽一阵作咳,连声不止,甚或呛出饮食,日久不愈者。
旋复花(包)炙橘红炙款冬北沙参莱菔子淡芩 蜜炙桑皮、人参、麦冬、贝母、枇杷叶之属,可随证加入。
(十四)痧后耳痛方(自制)治痧后耳痛,脓水内溃。
柴胡生地赤芍牛蒡子当归连翘栀子花粉防风川芎甘草青皮 清水煎服。外用胭脂、枯矾、冰片、儿茶为末,吹入耳中,以绵杖子拭净脓水。
(十五)宁肺汤治痧后咳嗽,清肺除热。
黄芩桑叶贝母知母杏仁花粉天冬沙参枇杷叶 (十六)麦冬清肺汤治痧后肺虚顿咳。
麦冬人参甘草赤芍桔梗陈皮槟榔赤苓 按∶方中赤芍可改白芍;桔梗咳甚者可不用,应易旋复花;发热微渴者加连翘。
(十七)四物汤治痧后血虚血热,方见第三章第五节。
渴加麦冬、犀角,咳加栝蒌霜,痰加贝母陈皮。忌参、术、半夏。
(十八)四苓散治热移大肠,新泻热泻。
茯苓猪苓泽泻苍术炙甘草 一方有陈皮无苍术、甘草,久泻伤脾,酌加木香、砂仁、诃子、肉豆蔻。
(十九)痧后灵窍阻塞方(自制)治痧后灵窍阻滞,或舌謇,或耳聋等证。
干菖蒲蝉衣连翘心桑枝白僵蚕竹叶心 其他如全蝎、穿山甲、胆星、礞石、龙胆草、麝香、龙脑、朱砂之类,可酌加之。
第四节 痘证概要一、痘证起源
昔人云∶太古无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是知古时天地之气中和,人间嗜欲淡薄,故疾病稀少,并痘证 而无之也。迨后世变日亟,刀兵水旱之结果,胥足以酿时气疫疠,而人生嗜欲日增,更 足以薄元气藏内邪,两者相因,病变遂日以繁,而痘证亦其一也。考痘证之原,由于先天,盖当成胎之时, 父母欲火之遗毒,蕴藏于胎儿骨髓深处,触于岁时流行之毒,即感之而外发。是以母体受胎教者,即有 痘发,多属易治,而孕期纵欲无度者,每逢小儿出痘,最易夭亡也。然古时之痘多为并发性,盖既有内蕴之 毒,复增时气之毒,二者相合,其病必剧。是以后世发明种痘之法,其宗旨要在逗先天之毒外出,务使其不 与时行之毒并合触发。所以减轻其病,意至善也。其法系取痘苗塞入鼻中,以鼻为肺窍,使苗气内达,数 日后其气由肺传心(心主血脉),由心传脾(脾主肌肉),由脾传肝(肝主筋),由肝传肾(肾主骨髓), 至传肾后,引动先天所伏之毒,其蕴遂逐渐透露,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以迄于痘点发现,是为种痘, 所以别于感时气而触发之天花也。自种痘之法发明后,病者全活较多,风行甚久,咸称便利,然犹有未能满 人意者,则种痘者发痘之时,毒虽较轻而周身密布,则与天花相似也。体弱者不易起胀,或起胀后不易灌 浆,治法亦多周折,且风寒谨避,百日将息,亦觉多累,而灌浆期中,偶有不慎,仍有成面麻之患。故 此法遂又渐有淘汰之倾向,适于是时,西法牛苗传入中土,用以引痘,其出也仅发痘于 所种之处,发痘之时,绝无危险,且忌口而外,又无其他繁重之禁忌,以故人人乐用,推行世界。
至今世界天花一证,绝少发生,不可谓非牛痘苗之功也。
二、痘证病理
痘证之发,既为人身宣泄邪毒之路,故其发也,由内达外,与痧疹同,其有不同者,则痧疹之伏毒较浅, 痘症之伏毒深藏骨髓,而发动于肾也。惟其发动于肾,故恒牵涉于肾间之元阳,元阳亏者,其痘不获烘托之 力,常致痘出不快,陷为逆症,此所以有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然邪毒炽盛,劫阴耗液,又莫此为 甚,故痘症号称难治,以其下药寒温两有不易也。且痘之出既始于肾而终于肺,则全身传遍,殆莫不有关。
于是治痘又最重时期,根据时消息,表散、清凉、温化,尤须变化于瞬息之间,方为能治 痘者。此痘证之变有如此者,故历代医家,莫不以弭痘为亟,迨近世牛痘之法发明,而弭痘之法不可谓非告 一成功矣。然或以痘为小儿大证,当天行时,人人避之,尚恐不亟,今无故而与之,庸非自 扰,不知牛痘之妙,正在于无故而与之。譬如捕盗,乘其羽翼未成而擒之,固不难也,譬如去莠,及其滋蔓 未延而除之,固甚易也。故天痘之患,正在毒发迟而祸甚,牛痘之轻,正在毒发早而祸浅也。又牛痘引种, 大都在两臂两胫,颇具至理,盖两臂乃手少阳之经脉,两胫乃足少阳之经脉,少阳主枢,引苗气内达,莫 捷于此,及其毒从内泄,引挈而出,亦莫捷乎此。故牛痘自始至终,不过旬余也。然自盛行种痘之后, 亦有已种而仍发天花者,此由伏毒泄而未尽,与未种痘而发之天花不同,且病邪出路,仍 遵向日之径,则其发泄较易,无须仗乎烘托,理至浅显,故治法要宜以少偏清凉或辛散为主,温 补在所不宜也。治痘之法,至今为之一变,此不可不知者也。
三、痘证症状
痘症之发,其初亦并无何等显著之兆,比其将出,始则微有恶寒,或身热,或身热咳呛,至是须验 其是否耳冷、鼻尖冷、尻冷、足冷,如冷者是痘候也。再验其耳后有红丝赤缕突出,脉洪 大而弦数,则痘将报点矣。痘之初起,先见红点,数日报点,初 报点时,常先于胸窝见红色粒子,或面部见红色粒子,两颧之间,现出花纹,耳尻与中指独冷,斯皆痘疮之 特征也。其他若眼目困倦有水状,或睛黄或胞赤,睡则常惊惕,小便赤,大便闭。
此皆痘疮所恒有之见证。其得之也,或以时气之感染,或由伤风,或由饮食呕吐,或由跌扑惊恐,为其诱因, 此痘证初起之大概也。痘症初起,约三四日或五六日而报点,又二三日或三四日而起胀,起胀者,颗粒次第 涌高,根脚与皮肤之界发为肿状,盖为灌浆之预备也。浆灌三日,毒已尽化,至此时期,即结靥而渐 愈,此痘证经过之大概也。然痘证有轻重,势有险顺,且随期变易,不可捉摸,往往发热时顺而报点时转险 者,或报点时顺而起胀时转险者,或起胀时顺而脓浆忽不灌因以转险者,或经过皆顺而结靥时转险者,是 在临证之随时变化焉。大凡发热之候,热而非如灼如焚,或恶寒战栗,二便如常,饮食能进,气息微粗而不 喘,腰腹不痛者,此顺症也。若壮热灼手,气逆而喘,谵语闷乱,腹胀便秘,或恶寒微热,大便溏泄,食少 神疲,此重症也。至发热而肌肤焦燥,口气秽恶,喘急音哑,或面青摇头,吐食戴眼,点来隐现,则为危症。
报点之候,点粒根窠红润,顶尖碍手,头面稀少,肢体朗布,身热而微凉,凉而又热,二便调匀, 此顺症也。若见点色淡,或红点如丹,身热如烙,或头白似,根窠不红,头尖皮薄,腹痛腰痛,大便泄 利者,此重症也。至点粒一齐拥出鲜红繁密,或疮色惨暗,毛焦皮燥,或多见于眼胞、 唇内、前后阴或多见于舌喉胸背者,或肌肉如被杖、昏睡不食者,则为危症。起胀之候,身热作潮,逐 渐起胀,头圆根红,光泽绽实,见此现象,易于灌浆,此顺症也。若到起胀之候,身凉 不热,隐而不易起,皮薄而亮,根脚不红,或泄泻,或微痒,此重症也。至起胀色白皮薄,光润易破,根窠 全无红色,或热甚痘色紫黑,壅而不起,或面浮肉肿,而痘不起者,则为危证,灌浆之 候,起胀之极,随即灌浆,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峻,饱满光 荣,先胀者先作浆,次胀者次作浆,循循有序,色如黄豆,二便如常,四肢温和,此顺症也。若根窠红而 不润,灌浆不满,大便泄泻,或稠密焦紫不起顶者,或灌浆时忽作痰喘者,或烦躁不得 眠者,此重症也。至灌浆时内含清水,或干枯退缩,根窠瘀紫,或身灌而头面不灌,咳呛喘急,大便或泄 或闭,则为危证。结靥之候,痘浆灌足之后,其色渐变苍老,先从人中面部次第结靥渐至胸腹两腿,身无 大热,亦不畏寒,饮食增加,二便通调,此顺症也。若身重发热,不易结靥,或结靥如血色,或溃烂难收, 或寒战抽搐者,则为危证。此辨痘证顺逆之大概也。至于痘证愈后,元气必然亏损,允当以调补为急。而痘 期之禁忌,较痧疹尤烦,略有疏忽,变端即起,此皆不可不知,故并于后附述之焉。
近时引种之牛痘,症状颇为平淡,种后一二日,局部略见红肿,以后逐渐高胀灌浆,约至第十日左右 而脓浆灌足,此后渐次干燥收靥,至第二十日左右而痂落。在经过期中,发热有盛有不盛,然至多不过一星 期而已。小儿自第六个月至第十个月为种痘最适宜之期,以后三年一种,五年一种,均无不可。惟种痘期内 所应注意者,局部宜清洁,不可任其破溃,而忌口多日,尤为必要。盖一则免破烂成疮,二则免痘后余毒不 清以致无效也。
四、痘证治法
痘证于初起一二日发热时,宜解表,使痘易出;三四五日清凉解毒,使痘易长;六七八九日温补气血, 使易灌浆;十及十一二日清利收敛,使痘易靥。此治痘之常法也。然亦有先期而速,或后期而迟者,不可执 一而论,先期则痘出甚速,无须藉乎狂表,后期则起胀灌浆迟迟,正有赖于透托。又痘未尽出,不可清凉, 因痘得寒将有凝滞之患;热毒未尽解,不可温补,因毒得温将有蕴蓄不能化浆之虑。大抵痘证面红者吉, 身温者吉,大便坚者吉,神志清明者吉,倘属顺症,自可不必多药。初起只须微表,点 粒即逐渐透达,疏朗分布,继则渐次起胀,只须略用清化,内毒 易解,起胀必足,迨浆灌充盈,正无须藉乎温补。若微觉低陷,则补托即起,至痘证面色不红,或青或白, 身热不扬,大便溏薄,又或面赤如火,身热如灼,大便不通,神明狂乱,皆为重症。大约面白便溏,当斟 酌于温补发散之间,面赤便难,当斟酌于攻下清血之间。此治痘之大概也。
上述痘证治法,其简易者也,至于痘证之变化独多,尤甚于痧,不可不另为条叙之。
(甲)初起之变化∶初起发热,其热乍进乍退者,身温微热者,自属顺证。若(一)骤发壮热, 闷乱狂躁,一热便见红点者,必由毒盛,大便坚者宜凉膈散下之,大便溏者宜辛凉辛温合 济之。(二)发热时肢体骨节俱痛者,此感六淫之邪也,宜表散兼透毒之剂。(三)发热时遍身作痒者, 此表虚客冒风寒,毒不能出,宜桂枝汤加黄、防风、白芷、蝉蜕。(四)发热时恶寒身振振动摇者, 此气弱不能逼邪外出,邪正交争,故振也,宜升麻汤加人参、穿山甲、桂枝、防风。(五)发热时腹痛攻 扰,躁渴者,此毒势壅遏,热气内蒸,宜蜜调玄明粉下四五钱,或凉膈散下之,大便一利,即痛减痘发。
(六)发热时腰痛者,最为重候,盖痘证其邪由里达表为吉,此为邪逆于里也,宜急用石膏六 七钱,人参一钱,茶叶一撮煎好,入玄明粉三五钱,加生白蜜热服,或可救,或用百祥丸。若虚而腰微痛者, 不在此例。(七)发热时或吐或泻,此毒邪奔越分泄也。若精神不减为吉,吐泻即止为吉。若见点后犹吐泻 不止,宜四苓散加枳壳、橘皮、山楂。虚者宜异功散加藿香、木通。(八)发热时唇口上下紫黑,燥裂 疼痛者,此毒攻脾脏,宜急投犀角消毒饮加石膏、玄参。(九)发热时切牙窜视者,此心经热甚也,宜导 赤散加黄连、赤芍。若切牙闷瞀,为肝经风热,宜羌活汤加青皮、柴胡。(十)发热时声音变易者,宜消毒 饮加连翘、桔梗。咽喉痛者,甘桔汤加牛蒡子。(十一)发热时小便黄赤短涩者,此热毒不透,渗入膀胱 也,宜导赤散加荆芥、连翘、牛蒡子。(十二)发热时衄血者,邪从衄解也。若血不止,宜犀角地黄汤。
(十三)身不热者宜审其兼证是虚是实,热深厥冷者,宜大寒之剂,气弱邪不能透而身不热者,宜补中益 气汤、保元汤之类。(十四)发热一日,遍身即现红点,稠密如蚕种,摸过不碍手者不治。头面一片红如胭脂 者,遍身有成红块者皆不治。(十五)发热时即烦闷呕吐,舌下常流清水,或时沉默喜睡,或时躁扰不宁, 或腹痛狐疑,频频叫唤,须验其舌下青筋,或下唇有黑白细点者,此属虫,宜先与椒梅丸诱入虫口,即以紫草 承气汤下之。(十六)发热时痰喘气急,或目闭神昏,眩晕颠仆,闷乱搐搦者,此属痰,宜大黄甘草 汤,使上吐下泻,以涤其痰。
(乙)报点至起胀之变化∶点红而稀,顶尖而碍手,胀则头圆根红,光泽绽实,自属顺症。若(一)
痘初发热即报点如丹,身热如烙,渐至干焦紫黑,烦躁闷乱,唇焦口臭者,虽在冬月,亦须大剂白虎化斑汤, 石膏非数两不应。(二)身无大热,见点细如白,气怯无力,目闭无神,面色及口唇反鲜泽娇艳,光彩 倍常,此气虚无阳,肺胃之精华涣散于外,宜重用人参二三两,生两许,以升麻、五味,续续灌下,或保 元汤加减。(三)痘疹腹痛,多属食积,宜透表之中佐以消积。若腹胀泄泻,不可骤止,又不可任其多泻, 只宜和之。(四)杂痘一齐涌出者,水杨柳、桃枝、槐枝各三条,同紫背浮萍,煮汤遍洗,即出痘毒,而 正痘现。(五)痘疮红紫干滞,黑陷焦枯者,此表热而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唇燥烦渴者, 此里热而实,治宜凉血解毒,用紫草、红花、连翘、牛蒡、木通、蝉蜕、荆芥,或芩、连之属。如表热者, 则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重于解毒而兼清凉。(六)痘证见点,三四日隐于肌肤不长发者, 此气血虚也,宜快斑汤,或透肌散催之。至身面俱起,四肢不能 起发者,宜桂枝汤加防风、黄。(七)痘虽长起,而颜色淡白 顶陷者,此气虚也,宜参内托散加糯米。若虽不白,亦不红活而顶陷者,此血虚也,宜四物合保元汤。起 胀迟迟,浆清不满者宜独参汤。(八)色赤而兼痒,血虚有热也,宜四物汤去生地加犀角、连翘。(九)痘 顶色白连肉红肿,而痘反不肿,此毒不能灌注于痘也,宜急用化毒汤加生地、川芎调二宝散救之。(十)
色红根散不长发者,此血热而气不相根据,宜大鼠粘子汤加紫草。(十一)热证方形,虚证又现,元气本来虚 弱,而毒瓦斯猛烈,以致痘出不快,狂言乱语音,既碍用清凉之药以解毒,又恐犯温补以助火,此为最难措手之 候,可急用雄鸡一只,生剖开腹,去肠杂,以烧酒喷之,敷于脐上,其痘自出,其语亦止。若遍身疼痛 者,此毒出肾经,用黑大豆一升,煮熟擂敷腰上,即止。此外治之效方也。
(丙)灌浆之变化∶脓浆充足,由面部起先后作灌,痘中有饱满光荣之状,自属顺症。若(一)稠密焦 不起顶者,此血热毒盛也,当视其皮之浓薄,皮浓者,宜化毒汤加连翘、玄参,烦渴便秘犀角地黄汤。若皮 薄如水,必有痒塌黑陷之变,毒盛者宜辛凉合寒凉解毒之法消息之,虚者顶白,宜 参内托散加当归、芍药,使血活气行,自可转红。(二)气虚之证,用内托补剂,暂起灌浆未满,而复平 塌者,宜用大剂保元汤加川芎、当归、木香、官桂、糯米。浆色淡白,食少便溏者同。(三)头面稠密,身 上稀少,色白不能起顶灌浆者,宜参内托散。若药力在上,先头面浆满,四肢不灌者,宜前方加糯 米、芍药,以牛膝下引至足。(四)咽中有疮,灌浆时,疮瘢新嫩,触之即痛,痂皮沾滞,痰涎缠裹,饮食 难入,或呛水呕谷者,宜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频频饮之。语言清亮者可治, 声哑语言不出者难治。(五)灌浆时喜笑不止者,此心包热甚也,宜保元汤加人中黄、黄连。(六)灌 浆时,忽然倒,或血热毒盛,不能起胀,伏陷喘胀便秘者,宜攻毒汤。(七)灌浆 时,发热自汗者,若二便不通,脉沉滑数疾,此热毒内郁,宜承气汤,酌去芒硝。若手足厥冷,自利呕吐, 脉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此阳气欲脱,宜理中汤加熟附子。(八)灌浆时,痛不止者,此气滞也,宜保元 汤加山楂、木香。若痘色朗绽,而两臂肿痛者,宜前方加桂枝、羌活、防风、当归、忍冬、犀角、连翘。
(九)灌浆时痒塌不止者,此血热也,宜四圣散加生地、干首乌,以凉其血。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十)痘疮 抓破,其人能食,大便坚,抓破之处,复灌成浆,原无痘处,续出大小不等者可治,宜内用十全大补汤、苦参 丸间服,外以灭瘢救苦散合百花膏涂之。(十一)灌浆时干空无水者,此气虚伏陷也,宜补中益 气汤。若人事清爽,饮食如常可起,若喘胀哕,烦闷外剥者不治。(十二)痘本稠密色淡,灌浆时昏睡妄 语者,此血虚神无所根据也,宜保元汤加当归、地黄、茯神、枣仁、麦冬。(十三)灌浆 时身发壮热者、渴欲饮水者,此疮多毒盛,表里气血俱虚之故,宜加味四圣散去木香,加当归、芍药。亦有 浆半足而热甚烦渴,引饮不已者,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宜大剂保元汤合生脉散频进,浆满则渴自止。
(十四)灌浆时而泄泻者,最为危候,盖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再患泄泻,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 方张之毒,难化于外,必生变症,宜急用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黄,不应则用不二散。( 十五)灌浆已成,并无陷伏,忽然腹痛、烦躁、喘促,此必伤食,或腹有燥屎,宜按证治之。
(丁)结之变化∶结之后,只须慎寒暖,慎饮食。初无重大之变化,其有剧变者∶(一)必由 灌浆后触犯秽恶,或误服药饵,如倒黑焦,身热似灼,概宜五福化毒丹加减。(二)结 时溃烂者,此毒当发而发迟,致毒蓄肌肉,或未当发散而发散早,致毒邪暴出,故肌肉熏灼腐烂,甚至内气 并虚,滑泄自利,宜急用木香散或白术丸以治里,外以白螺散或白龙散,加麝少许 敷之。(三)痘浆清而忽然干黑,或未成痂者溃烂,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为倒。若当不,复入于里, 元气素弱,不食自利者,宜木香散、异功散之属。如大便久秘,忽然腹胀喘呼,此毒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 宜急下之,用排毒汤。(四)将之时,热不止而脉滑数者,痘未尽也,宜托里快斑汤,服后再出赠 痘,其热自除。(五)结痂干浓,忽然寒战,干呕,烦渴者,此正气将复,不能禁持之故,宜生脉散。
(六)结太迟为虚,黑太过为热,俱宜按证治之。
以上所述,为痘证四大时期变化之大概也。
五、痘证脉法
痘证属阳邪,故宜见阳脉,与痧疹同。凡小儿七岁以上,五至为平,七岁以下,六至为平。过则为数, 邪气实也,不及为迟,正气虚也。人迎紧者,外感为多,气口数者,内伤为多,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紧者 为里热,浮而迟为气衰,沉而细元气微,惟无论沉浮,能略带洪实者终吉,弱而无力者终凶,此其纲 也。至时期之分大都自发热以迄起胀,毒从内出,其脉宜浮大而数,不宜沉细而迟。既之后,毒从外解, 其脉宜和缓而不宜洪数,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虚大无力。若见浮而无根,数如雀啄,细而欲散,萦萦如蛛丝, 索索无胃气,迟而欲绝,滴滴如屋漏,沉而时见如鱼跃者,皆死候也。又六部之外,有冲阳脉者,胃脉 也,太溪脉者,肾脉也,胃为后天之主,肾为先天之根,故痘证以此二脉为最关紧要。二者之中,以太溪为 尤重,倘病至六部无脉,生死难辨,宜急诊此脉,若悠悠不断不急,此元气尚在,犹 或可活。若二脉先绝,纵六脉犹存,亦为凶候。此痘证脉法之大概也。
六、痘证舌苔
痘证大都有苔,与痧疹同,大约自发热以至报点,皆为白嫩之苔,或白浓之苔,自起胀以至灌浆,皆 为黄嫩之苔,或黄 糙之苔。然有不尽然者,或一起即白苔,迄灌浆止而无甚变化。如痘证虽发热而能食,二便照常,纵白苔稍 浓,黄苔稍干,皆非重证,殊不必因苔而滥施补托,或猛用克伐也。至苔见干黄,气息粗盛,或见焦黄,其 质深绛,则气郁血热,虽欲疏达,必参辛凉,虽欲提托,必寓滋阴。又有舌忽胀大者,总由心 火胃热,舌喑者,风痰为患,舌生芒刺,急宜凉下,重舌、木舌、弄舌者,总宜视舌之红绛,一以败毒清热 为治,俱宜慎用辛温,以防劫津也。有舌缩者,宜分寒热,热者刺破舌尖,血多红紫而流利,寒者刺破舌尖, 血多紫暗而似凝,惟痘证舌缩,总以热为多。至若灰苔,或由寒湿内积,或由内伤火衰,报点以迄起 胀见此,大率热势不盛,必以补托为先,祛湿为后。若黑苔则无论发热以至结痂见此,皆为危候也。
七、治痘须知
痘证变端,瞬息不同,较痧疹尤为复杂,上列审证之法,虽见一斑,然宜忌顺逆,犹未详尽,特再采诸 家之说,节录若干条于下∶ (一)痘证发热,体实者虑其邪盛而不易报点,体虚者虑其气弱而不易报点,然报点之后,经过有起 胀灌浆结三时期,每期亦均有变端之可能,危症或可起于顷刻,故治痘用药,贵在随 时消息,朝夕不同,不足为异,不若痧证透后,绝少危症也。
(二)视痘吉凶,全在形色,当其报点之后,颗粒逐渐显明,尖圆坚浓者吉也,起胀之形,发荣滋长 者吉也,灌浆之形,饱满充足者吉也,结之形,敛束完固者吉也。若初出空如蚕种,或密似针头,起胀粘 聚模糊,肌肉虚浮,灌浆形色暗晦,或清薄或干枯,结枯朽剥蚀,或焦黑或散漫者,皆为凶也。
(三)痘证形色之辨,固为重要,然形色相较,色尤重于形,宁可有色无形,不可有形无色。盖形属 乎气,气可旺于斯须,色属乎血,补血难图速效,故察痘之色,宜以光明红活为上 乘,若形平塌而色红活,证虽剧必有可治,若色晦滞而形光圆,证虽轻必尚有可虑也。又以面部之形色言, 痘证面赤者多吉,面青者多凶也。
(四)痘证吉凶,又可验之于部位。大抵从正额及两颧先见者多顺,人中口鼻先见者多险(一说口鼻年寿 先见两三点者为顺),若未见点而口唇目胞预为浮肿者亦险。至报点起胀之时,头面渐次浮肿者,此毒瓦斯发 越,欲作脓血也,如疮尖而圆,磊落红活者,亦属顺证。又可验之于耳纹,耳纹以少为顺,条匀直上 者顺,分枝缠绕者凶,若横过发际者,多属危证。耳纹之色,以水红色者为顺,淡红色者次之,大红色者为火 甚,紫黑青色者,多属危证。
(五)痘证吉凶,又当验之于老嫩,痘证自始至终,喜老而恶嫩。苍淳者,色之老也;肥实者,形之老 也;浓浓者,浆之老也;浓坚者,之老也。娇艳者,色之嫩也;浮虚者,形之嫩也;稀清者,浆之嫩也, 薄软者,之嫩也。总之老者多顺而易于成功,嫩者多险而难于施治。
(六)痘证吉凶,又可辨之于疏密,密者多凶,疏者多吉,然疏者若谵妄大热,唇舌燥裂,烦躁不宁, 大小便秘,此毒壅不出,阳邪遏于里,虽疏未得为吉。密者若铺排磊落,大小匀净, 眠食皆安,二便如常,或密于手足,虽密亦未足为害也。
(七)痘证身痛者多属重证,或由热毒内作,或由血虚不能营养。大抵初发时即痛者,为血气凝滞,毒 壅而作痛也;灌浆时忽痛者,为血虚热盛,不能胜邪也。收后忽痛者,为血液枯燥,余邪未净也。至于 痘疮上作痛,在灌浆未成之前,由毒瓦斯变化未成,郁而作痛,此其常也。毒化脓成,其痛自己,若肉如刀 割,肤如锥刺,叫号不宁者,则皮伤肉败,多属危症。
(八)痘证发热,最忌腰痛。腰痛失治,易致不能起胀,或 起胀后旋即黑陷,故腰痛较身痛尤为剧证。大抵痘未出而骤热腰 痛者,此肾脏火毒炽盛也,宜急用百祥丸或水调玄明粉以下夺其毒势。发热时腰痛者,宜羌活当归汤或人参 败毒散,斟酌进之。痘出胸腰疼痛,叫唤不宁者,宜用豆豉三两,胡椒一钱,共捣烂,又将生姜四两捣汁 调匀,炒温敷痛处,以定其痛势。至腰痛时,腰下见紫黑成片如蚤啮者,为肾坏不治之绝症。
(九)痘证腹痛,多由热毒或食积所致。然亦当分察虚实与时期,大概痘未出而腹痛者,若发热烦躁, 作渴饮冷,大便坚实者,此热毒壅滞,宜用疏利之品;若腹中有块者,此气滞也,宜用运化兼发散之品;痘 乍出乍隐而腹痛者,此伏毒也;痘未出尽,便秘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也,俱宜七物升麻汤。痛时身 不甚热,口不作渴,时或发寒,时或呕吐,肠鸣自利,六脉虚细,面青手足冷者,此脾胃虚寒也,宜黄建 中汤加木香、青皮。痘已出尽而腹痛者,气已虚而血仍热,宜以紫草饮发之。至靥后发热,粪黑腹痛者,此 蓄血也,宜犀角地黄汤清利之。毒瓦斯弥漫,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宜牛黄汤解之。如见气粗口 臭,唇舌青白,身发战动而痛者,此毒归脏腑,胃烂成脓,或发热时心腹绞痛,胀满疼痛,其痘陷伏者, 均为毒恶之气攻刺肠胃之危证,法在不治。
(十)痘证腹胀,多由毒郁肠胃。若胃中伏热,小便赤涩而胀者,宜导赤散加滑石、紫草;面黄烦躁, 小便利大便黑者,为瘀血在黑,宜犀角地黄汤加穿山甲;若痘干紫而胀,不大便者为血热毒盛,宜紫草承 气汤。至腹胀而大便利者,半属虚胀,切忌克伐。凡痘证腹胀,口中如烂肉臭者,或当起发之时,倒陷而腹 胀者,皆为不治。
(十一)痘证肠鸣失气皆属危候,盖肠鸣为胃败而中气下陷,失气为脾败而谷气下脱,痘疮见此,则生 养之气俱虑不足也,亟宜大补中气而佐以升提,或可挽救。
(十二)痘证溺血,痛者易治,不痛者难治,此证因蓄毒蕴 于心经,心失其主,血随毒激,故奔散妄驰,法当清心解毒,酌用导赤散,切忌升麻、黄之属。若小便涩 结,血条如棉线,欲尿则号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栀末、青龙须草汁调服,再以木 通汤饮之自愈。若黑如豆汁者,法在不治。
(十三)痘证泄泻,常虞气陷,故恒较痧疹之泄泻为可虑。大抵痘未出而先泻者此邪并于里,肠胃热 甚而传化失常,宜清热解毒,即痘出一二日而泻者,亦为挟热,只宜疏托,不必止泻。痘已出齐而泻者,此 邪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故不能运化水谷,法宜补气。若四五朝后,泄泻数行,痘色顿减者,宜升发之。
痘起胀时,骤泻不止,危在旦夕者,宜异功散,不应急用豆蔻丸,或白术散以止之。若热毒作泻,必有热之 见证,宜加味四苓散。九十朝后,已结而作泻者,宜解毒调中,使余毒自下传导而 出,不宜收涩,以免后患。总之痘证泄泻,仍以察形色为主,若浆色不正,根盘不化,血散不敛,此毒在内, 宜重透托;若浆色颇正,根线紧绕者,虽泻无碍,惟泻之次数,不宜过多,日泻一 二次者,不可轻止,日泻十数次者,亦不可不虑也。
(十四)痘证痢疾,多因湿热郁于肠胃,气血受伤所致,若不速治,则外脓内痢,表里俱虚,元气易陷 ,变成重症。急宜治痘为主,兼用参补托。惟实症腹痛滞下者,则不妨微利之。
(十五)痘证发痒,其候不同,有初发时,便爬搔不停者,此邪气欲出,皮肤闭密,其火游移往来,灼 肤而痒,非恶候也,宜升发之,使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邪气得泄,则疮出而痒去。有痘将收敛而痒者,此时 其脓已成,邪气散而正气复,营卫和畅,致令身痒,亦非恶候,宜谨护之,勿令搔破复溃,破者以白 龙散或败草散敷之。其有起胀灌浆,血已化水,水未成脓之时,其毒未化而浑身搔痒不宁者,此为恶候, 宜急按症状施治。大抵气虚者能作痒,血热者亦能作痒,须视其痘色紫赤,饮食能进而 痘形充足者,则属血热,治宜凉血解毒,如色不红活,乳食不进, 痘形不足者此属虚寒,治宜温补。此又治痒之大法也。
(十六)痘疮倒陷,有毒陷、血陷、黑陷、白陷、灰陷、顶 陷之别,寒热各异,虚实迥殊,宜详为辨别之。
(十七)痘证禁条繁多,尤忌触秽。盖人身荣卫,遇香则通行,触秽则凝滞,痘疮一证,既全赖气 血和畅,方易成功,若荣卫凝滞,则热毒无由发泄,必至变证百出,即过于芳香,亦能走窜元气,均不可犯。
如四五朝痘犯秽恶,变成焦紫,倏时喘急者,宜取嫩丝瓜皮蒂,焙研为末,蜜调服下,以通利解秽。色变 灰白爬痒难忍者,宜附子、黄煎服,以温暖烘托。触犯香类,痘顶焦黑奇痒者,宜用升麻、苍耳子浓 煎浴之,酌用生地、防风、蝉蜕、当归、白芍、人参、黄、赤豆、红花、橘皮、甘草 之属,水煎服。触犯尸气,痘疮陷伏,口中吐沫者,急用芫荽、大枣、熟艾烧烟熏之,并用芫荽、生姜酒煮 汁入辰砂少许调服。其他如月经、房室、荤腥、油气以及漆气、烟气、锣钹、金镇、 生人、六畜等,俱在禁忌之类。
(十八)痘证预防诸秽,宜用枣子烧烟熏之,既可解不正之气,更能荣卫和畅,开胃进食。如为房室、 经水、生产诸秽所犯者,但频烧自解。若防发痒则以桦皮相和烧之。为酒厌者,则以 葛根、茵陈烧烟解之。为五辛厌者,则以生姜烧烟解之。为尸气及疠气所犯者,则以大黄、苍术烧烟解之。
为狐犬牲畜厌者,则烧枫球解之。又总解诸秽,以乳香烧烟熏之,以胡荽酒喷之。
(十九)痘证有成脓而溃烂者,因痘出太甚,皮肤不固,脓汁淋漓,疼痛不已,不可着席者,宜卧芭 蕉叶上,用败草散贴之,或白龙散裹帛扑之。痘出已定,而脓汁淋漓不能干敛,大便不通者,宜牛黄丹利之。
若脓血杂流者,宜百花膏、生肌散之属。后患此,为余毒失于解利,宜消毒散。痂久不落者,用 百花膏。夏月痘烂生虫,及为诸虫咬伤,臭恶不可近者,宜蝉花 散,外用生寒水石细末干掺之。至有裂出血者,大便不通,宜 四顺清凉饮。小便如血,宜犀角地黄汤。总之溃烂出血,皆为有余之火所致,身必发热,恶寒者则绝少也。
(二十)痘证疮色黑陷,多由邪火太炽,真水枯涸所致,宜夺命五毒丹、一字金丹,外用胭脂蘸拭疮上。
痘初出时,毒盛攒聚成片,形色黑溃者,急用针刺破,吮去黑血,以四圣散涂之。
毒壅心者,用玳瑁水磨浓汁一盒,入猪心血一皂子大,以紫草浓煎汤,作一次服之。总之,痘疮黑陷, 实者可酌用承气汤,虚者可酌用十全大补汤,均外用胡荽酒喷衣,或用水杨煎汤浴之。
(二十一)痘疮毒火,有上走空窍者,则痘疮入目,在白睛上者不必治,久当自去,在黑轮上者宜急 治之。初见点时,有痘丛生目中者,急用移痘丹移之;若痘已入目,宜用决明散;目生 翳者,宜用拨云散;目红肿者,宜用细茶叶、绿豆、银花三味口嚼敷之;目痛者,宜用翳子草捣烂,左眼 痛塞右鼻孔,右眼痛塞左鼻孔。至痘疮出多达灌浆时,自然眼闭不开,若干后仍不开 者,此毒瓦斯上攻于目,急宜清解,甚者凉隔散加荆芥、牛蒡、蝉衣以下之。至痘证有目睛上钓者,在七日以 内者,多难救治,七日以后,可十全六七也。
(二十二)痘证毒火,有上蒸于肺,以致喉头结痘失音者,宜射干鼠粘子汤;后余毒犹盛,上 攻咽喉,致肿痛干涩,声音不出者,宜甘露饮;痘生鼻孔,先用皂角末吹入,再用黄蜡塞 之,或用硼砂、檀香共为末吹之;痘生舌上,用硼砂、儿茶、人中白焙过共为末掺之。
(二十三)痘证阴阳之辨,最宜体察入微。凡痘属阴寒者,身肢不热,口鼻皆冷,面唇、溺尿、爪甲 俱色现青白,厥利冷不臭,痘色灰白根脚无红晕者是也。凡痘属阳热者,身必壮热,面 唇皆赤,口干好饮,神气昏愦,吐血衄血,痘色紫黑,赤枯焦者是也。至阳极似阴,则恶寒战栗必有气 臭、烦躁、便秘等热象可寻,而阴极似阳,则面红气浮而必有痘色娇淡,口气清冷等寒 象可求也。
(二十四)痘证治法,宜有标本先后之分。疮出稠密,由于气不匀血不周者,则当活血匀气兼行解毒;
及利久不止,渐成坏症者,当以救里发表兼进,此标本兼治之法也。气血充实,但疮壅而不易出者,则专以 托里解毒为主;疮势太盛,咽喉肿痛者,则专以清利咽喉为主;大小便秘,烦躁喘呼者,则专以利下为 主;疮势太甚,自利频数不止者,则单治自利为主,此急则治标之法也。疮已起发而气不足者,即补其气, 血不足者,即补其血,此缓则治本之法也。疮势太甚,烦渴不止者,则以解毒为主,而兼治其渴,此先本后 标之法也。痘陷泄泻,则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此先标后本之法也。以上各条,能扩而充之,治法自井然不紊矣。
附方
甲、关于外治者 (一)痧痘倒,出不快者,用胡荽酒喷法(见前),或用水杨枝煎汤,并可止痛。
(二)痘疮欲出之时,预防入目,用黄柏膏。黄柏一两,绿豆粉、红花各二两,甘草四两,研为细 末,生油调膏,涂眼四周,神妙。或用胭脂取汁,涂眼四周。目红肿者,用金银花、胭 脂、人乳汁取灯芯蘸点之。生翳者,硼砂为末,灯芯蘸点之。
(三)痘生前阴者,用鸭涎沫之,男子用公鸭嗄气,数次即 消。女人用雄黄研末,清油搅匀,鸭毛蘸擦之。
(四)痘证痒塌,用川椒、艾叶、红枣(去核)、芫荽、茵陈、乳香、白芷梢、陈香橼、安息香各 二钱,共为细末,作纸燃熏照,虽痒塌之痘,火到痒除;或用荆芥穗为末,撒纸上,卷成 筒糊粘纸头,熏照痒处,略烧痒处亦佳。
(五)痘疮痒破结,痂不易落者,宜淡蜜水调滑石末以鸡 羽扫疮上,其痂易落,且无瘢痕。痘将结,干硬而痛者,宜以 酥揩抹之,或猪脂熬膏涂之。
(六)白龙散用水牛粪晒干,烧枯存性,搽患处。治痘破损及痘后余毒。又用枯白矾、黄丹、 龙骨各五钱,麝香一钱,研为极细末,治脓耳耳,先用棉杖子拭尽脓水,然后掺入,勿令风入。
(七)白螺散治痘湿不收,用陈年土墙内白螺壳不拘多少,去土洗净,火赤, 取出存性,研为末,干掺之。
(八)百花膏落痘疮痂。用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汤和,时时以鹅翎刷之。
(九)灭瘢救苦散灭瘢痕。用蜜佗僧、滑石各二两,白芷五钱,研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白蜜调敷。
(十)败草散解痘疮毒。用多年屋上烂茅草,或墙上烂草,不拘多少,择净者磨为末掺之。
(十一)吹口散治口疳、牙疳,及痘生口内。用青黛、黄连、孩儿茶、冰片,研为末吹之。
(十二)除夕黄昏时用大乌鱼(即鳢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浴儿,循身俱到,不可嫌腥,后 以清水洗去,可免痘患。
乙、关于内服者 (一)预防痘症之法,宜服三豆汤,或辰砂散,或代天宣化 丸,则痘毒自轻,将来虽出,自亦易起易收,无陷伏郁遏流连之患。
三豆汤预防痘疮,并治痘后痈毒红肿。
赤小豆黑大豆绿豆(各一升)甘草(三两,生锉)
先将三豆淘净,同甘草用水(或雪水)八升,煮豆熟为度,去甘草,将豆晒干,入汁再浸再晒,汁 尽为度,逐日取豆,水煮,任意食之。
辰砂散
辰砂一钱,丝瓜三寸(近蒂连子烧灰存性)研为末,蜜水调下,或以紫草甘草汤调服,预防痘疮,多者 可少,少者可免。
代天宣化丸
人中黄(甲己年为君)黄芩(乙庚年为君)黄柏(丙辛年为君)栀子仁(丁壬年为君)黄连(戊 癸年为君)苦参(佐)荆芥穗(佐)防风(佐)连翘(酒洗,佐)山豆 根(佐)牛蒡子(酒淘炒,佐)紫苏叶(佐)
制法∶先取视其年所属,取其药以为君,其余主岁者为臣,为君者倍之,为臣者半之,为佐如臣 四分之三,于冬至日修合,研为末,取雪水煮升麻,和竹沥调神曲为丸,辰砂、雄黄为衣,竹叶汤下。
(二)小儿出痘,预防失音,体弱者宜预服十奇散,热壅毒甚者宜甘桔汤加牛蒡子、玄参、荆芥 之属,使气道整肃,自无此患。
十奇散滋养气血,调和脾胃,拔疮毒速出。
黄人参当归(各一钱)姜川朴桔梗川芎防风白芷甘草(各一钱)桂心(三分)
甘桔汤见本章第一节。
(三)出痘而口噤不语者,用吴茱萸煎汤服之。
(四)桂枝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有汗恶风,或微恶寒,脉浮弱而数,卫气不和,宜发汗者。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五)升麻汤发表。治时邪头痛、足冷、发热、肢疼,脉数,阳明经热下利,及痘疹初起,或 在疑似之间,或未经解利而疮毒已发,宜与解散者。
升麻白芍甘草(各二钱)生葛根(三钱)加生姜葱白 (六)百祥丸治小儿疮疹,黑陷寒战,喘胀便秘,切牙戛齿,身黄紫肿。
红牙大戟,不拘多少,阴干,浆水煮软,去骨,日中晒干,复纳汁,煮汁尽,焙干,研末,枣肉或 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时芝麻研煎汤送下。
(七)四苓散见本章第三节。
(八)异功散治小儿气虚气滞,脾胃虚热,口舌生疮,或弄舌流涎,惊搐痰嗽,睡时露睛,手足 并冷,饮食少思,吐泻不止。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各等分,锉散)
清水煎服。
(九)犀角消毒饮治痘疮发疔,胃热咽肿便秘。
犀角(七分)连翘鼠粘子(各一钱)荆芥(六分)甘草防风(各五分)忍冬(一钱五分)
(十)导赤散见本章第一节。
(十一)羌活汤治痘疹未报点时,热甚,头痛腹胀。
羌活防风(各八分)荆芥紫苏(各七分)川芎(四分)赤芍(六分)
枳壳(八分)山楂(一钱)木通(五分)生甘草(三分)加白葱、生姜,清水煎服。
(十二)消毒饮见本章第一节。
(十三)犀角地黄汤治伤寒温病,热伤血分,吐血,衄血,蓄血,瘀血,溺血,妇人倒经,血崩,赤 淋,小儿痘疹,以及喉痧重证,痧透咽烂,火灼液亏者。
犀角屑生地黄丹皮芍药 小肠淋沥出血或衄血,食后临卧时用茅根煎服。热盛如狂善忘,加大黄、黄连、黄芩;瘀血停胸,加 醋制大黄;腹中有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口鼻出血,加大蓟、茅 根、藕汁、扁柏、童便,并磨京墨搅令黑色服;小便溺血加小蓟。
(十四)补中益气汤治气虚,气少,气高,气喘,内伤劳 倦,阴虚发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畏风恶寒,体倦语懈,食少无味,心烦脉大,一切中气不足者。
黄人参甘草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加生姜大枣 (十五)保元汤见前。
(十六)椒梅丸治痘为虫,不得发出。
秦椒(三钱)乌梅黄连(各一钱)
共研细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
(十七)紫草承气汤治痘疮干紫,喘满便秘。
紫草枳实浓朴大黄 (十八)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及痘为痰闷,不得发出。
大黄甘草 按∶食已即吐,宜用大黄四倍于甘草,专取大黄之沉降也。痰闷痘闭,宜用大黄再倍于甘草,反 借甘草之上溢也。
(十九)白虎化斑汤治痘为火闷,不得发出。
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蝉蜕麻黄生大黄黄芩连翘玄参竹叶 (二十)快斑汤治痘毒盛,起发迟而作痒。
紫草甘草木通人参芍药蝉衣 (二十一)透肌散透肌肤,发斑疹。
紫草茸绿升麻粉甘草(各一钱)
细切,清水煎服。
(二十二)参内托散治痈疽不溃,或溃后感冒风邪,及痘疹触秽伏陷,寒战切牙,饮水泻渴者。
人参黄当归川芎紫草浓朴防风桔梗白芷肉桂木香甘草 (二十三)化毒汤治小儿痘疮。
紫草茸升麻甘草 一方加蝉蜕、地骨皮、黄芩、木通。
(二十四)二宝散治痘疮色紫,发热鼻衄,小便如血,口渴,语,及痘顶色白,肉红肿而痘反 不肿,或黑陷不起。
犀角生玳瑁 磨汁频服,即愈。痘顶色白或黑陷不起,研为末,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调下。
(二十五)大鼠粘子汤治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鼠粘子(钱半)当归(七分)黄连翘(各一钱)柴胡黄芩地骨皮(各八分)
(二十六)攻毒汤治痘出不快,伏陷倒,大便实者。
大鳝鱼头丹雄鸡头鲜笋尖(各三五枚)
加生姜三五片,饮汁。
(二十七)承气汤治阳明实证。
大黄枳实芒硝浓朴 (二十八)理中汤治中焦脾胃虚寒,不能运化,呕吐泄泻,不饮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伤 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寒霍乱四肢逆冷,自汗,脉虚,便血痢等症。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二十九)四圣散治小儿痘出不快,黑陷倒不起,发不红活,小便不利。
紫草茸黄(各一钱)甘草(五分)木通(六分)
热甚色紫者,倍紫草茸,加黄芩、黄连、红花;大便闭者加枳壳;气虚少食者加人参。
(三十)加味四圣散治痘灌浆时,热渴引水,或作痒者。
紫草茸(一钱)甘草(五分)黄(炙,一钱)木通(七分)川芎(五分)
木香(三分)人参(一钱)蝉衣(七枚)
(三十一)生脉散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脚欹眼黑,津枯液涸。
人参麦冬五味子 (三十二)不二散治痘疮起胀,灌浆时泄泻不止。
莲肉(一两)鸦片(二钱)
各研细末和匀,每服三四分,米饮调下,不但止泻,亦治烦痒。
(三十三)人参白术散治霍乱吐泻。
人参白术白茯苓炙草木香藿香干葛 (三十四)五福化毒丹清膈凉血。治上焦壅热,烦渴,疮疹余毒,口齿出血,牙宣口臭,唇舌生疮。
玄参桔梗茯苓人参风化马牙硝青黛甘草麝香 (三十五)木香散治痘疮泄泻后,虚寒痒塌。
木香大腹皮肉桂半夏青皮柴胡人参茯苓炙草诃子肉丁香 自汗痒塌,去大腹皮、青皮、柴胡,加黄、白术、糯米、姜、枣下。
(三十六)白术丸治脾肺气虚。
白术人参黄茯苓山药百合甘草前胡加姜枣。
(三十七)排毒汤治痘后余毒发痈,能食便秘。
大黄白芷木香穿山甲 欲托加黄、防风。
(三十八)托里快斑汤治痘起发迟而热不止,及痂后发热。
紫草黄鼠粘子连翘(各一钱)木通(六分)当归(七分)青 皮桂枝川芎防风(各五分)木香(三分)蝉衣(七枚)
(三十九)羌活当归汤治腰背痛。
羌活当归独活防风川芎黄柏(各一钱)柴胡(钱半)桂枝(七分)桃仁红花(各八分)
(四十)人参败毒散治时疫,伤风,风湿,寒热,头眩,项强,目疼,肢疼,咳嗽,鼻塞声重,疮 疡邪气在表应发者,以及小儿感冒,发热恶风,痰阻胸膈,头目不清,风热瘙痒。疗脱疽,顽核,毒疮。
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赤苓(各一钱)甘草(五分)
一方加人中黄。
(四十一)七物升麻汤治四肢大热,大便闭塞。
升麻犀角黄芩朴硝栀子仁大黄淡豆豉 (四十二)黄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胶饴黄 (四十三)紫草饮治痘疹气虚血热。
紫草茸人参白芍蝉衣甘草穿山甲 (四十四)牛黄汤治痘疮疹毒入胃,便血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郁金(一两)
研为细末,每服五分。
(四十五)木通汤治心经伏热,小便不通,小腹痛。
木通滑石牵牛子灯芯葱白 (四十六)豆蔻丸治痘疹气虚,吐利不止。
肉豆蔻木香砂仁白龙骨诃子肉赤石脂枯白矾 (四十七)白术散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
人参白术茯苓藿香木香甘草干葛 又一方为∶人参白术草果仁浓朴肉豆蔻陈皮木香麦甘草 (四十八)加味四苓散治痘症热泄。
猪苓木通泽泻赤苓川连黄芩牛蒡子车前子 灯芯 (四十九)牛黄丹治小儿生疮,大便不通,脓水不干。
牛黄生大黄珍珠末粉霜 (五十)消毒散凉膈去痰。治急惊风毒,赤紫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痘疹咽痛而起发迟, 及一切疮,遍身疥疮。
防风甘草荆芥穗鼠粘子 (五十一)蝉花散治犬咬虫啮诸伤,或诸疮溃烂,夏日生蛆,臭恶不可近,及小儿痘烂生蛆者。
蝉壳青黛蛇蜕皮(各一两。存性)细辛(二钱半)
(五十二)四顺清凉饮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卧睡不安,四肢惊掣, 及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泄泻不止。
赤芍当归甘草大黄加薄荷。
(五十三)十全大补汤升阳滋阴。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及溃疡寒热作痛,脓清而少。
人参熟地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当归川芎黄肉桂 (五十四)移痘丹治痘出目中,初见点时,用此移之。
守宫十枚(去头足配辰砂一钱阴干),珍珠、茯神、远志肉各一钱,琥珀五分,研为末,紫草膏和丸, 如梧子大,每服一钱二分。欲移在手足,官桂、威灵仙煎汤下;欲专移在足,牛膝、木瓜煎汤下;微汗为 度,再用川芎、本、荆芥、防风、白芷各五分,蝉壳三分,生姜一片,葱白一茎,清水煎,温服;血热者 加紫草、连翘。
(五十五)决明散治小儿痘疹入眼。
决明子栝蒌仁赤芍甘草 加麝香少许,研为细末。
(五十六)拨云散治眼发湿热不退,翳膜遮睛,昏暗羞明,隐涩难开。
川芎草龙胆楮实薄荷羌活荆芥穗石决明草决明苍术大黄甘草木贼密蒙花连 翘川椒甘菊桔梗石膏地骨皮白芷白蒺藜槟榔(各一两)石燕(一对)
为细末,每服三钱。
又方桑螵蛸一两炙焦,研细末,入麝香少许,治痘疮入目及生翳膜。每服二钱。
(五十七)清毒拨翳汤治痧痘翳膜。
生地黄当归柴胡牛蒡子白蒺藜天花粉白葛粉薄荷防风川芎密蒙花谷精草草 决明甘菊花栀子羌活木贼草川连 忌寒凉及眼科点药。
(五十八)夺命五毒丹治痘黑陷倒,干枯不起。
蟾酥少许,牛黄、冰片各二分,朱砂一钱,雄黄三分,研为细末,猪尾血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一丸,薄荷汤送下,移时活动。
(五十九)一字金丹治痘毒,及痘疮黑陷倒,干枯不起。
紫花地丁金线重楼山慈姑 研细末。
按∶此方治危急痘证,有起死回生之功。
(六十)甘露饮治胃热未宣,龈肿出脓,目赤肿痛,饥烦不食,口疮咽痛,疮疹已发未发, 及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湿热成疸,肢肿胸满,气短身热,二便秘涩。
鲜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冬(去心焙)麦冬(去心焙)枳 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六十一)治痘疮黑陷,发痘至猛之单方。
鸡冠血,治毒壅心肺;桑虫浆,治毒壅于脾;紫草茸,治毒 壅于肝;人牙散,治毒壅于肾;穿山甲,治毒壅经络。
一说毒壅于肺,则用桑虫;毒壅于肝,则用鸡冠血;毒壅脾 胃,则用地龙;毒壅心肾,无药可治,惟寒闭毒邪于肾,则用人牙。
第五节 痘证分类痘证之种类,据方书所载,都凡百余种,各有专名,然繁杂无富,反是以淆学人之志,惑病家之心, 兹择要述之,庶免此弊∶曰痘疔,此由感时行疫毒,发生于诸痘中,其形独大,或黑或白,或先紫后黑, 如疔疮状,色黄者亦号痘母,其在痘初来者,多见于头面,中间来者,多生于腹背,后来者,多生于足 股。一经现出,则诸毒不能宣发,痘疮不能成浆,故为恶候。治法宜于初见紫黑独大之点时,即以银针刺 破,吸尽黑血,然后以拔疔散敷之,次日复视,若再硬胀,仍然刺破,以前药敷之,必转红活方已。若 针挑不动,手捻有核,则为已成,须用针从四边刳开,以小钳钳出,其形如疔,有半寸长,拔去后,仍 以前药敷满疮口。曰臭痘,痘疮之有臭气者,由火迫所致。然阳明之毒,因此而泄,故臭而红活,脓 血流溢者,臭而不燥不痒者,臭而皮肉不黑烂者,臭而口无恶气者,皆非死证,宜用芫荽、艾叶烧烟,辟其 秽气,并用升麻汤加紫苏揩挹其臭处,内服定金汤,自获安全。曰干皮痘,痘之形微红而干枯带黑者, 此由气少血枯所致,急宜调补气血。曰白浆痘,痘之初起发时,其顶即有 白浆者,以挟疫疠之气所致。初起宜刺出其浆,若遍身如此者难 治。曰水晶痘,痘之色似芦花者,此由气血两虚之故,急宜大补。曰空仓痘,痘之外似肥满而中实干枯, 无脓血者,由于气盛而血亏,或以前又失于解毒,致毒火内炽。宜用川芎、黄、白芷、牛蒡、肉桂各 八分,归身、鹿茸各二钱,大生地三钱,白术一钱,穿山甲四分,连进二服,俟有浆脚,乃去牛蒡,而 以补血为君,补气为臣,其浆自足。曰四围痘,痘起发之际,四畔有小痘攒簇,或形如粟米者,此痘 不待灌浆,即加瘙痒而死。曰咽关痘,此痘与锁项痘无异,锁项痘病在环绕,而咽关痘病在 攒簇。曰锁项痘,痘之连串环绕于项者,治法与咽关痘同。宜于见点之初,即用清金攻毒饮,并以 胭脂膏贴之。此由肺热所致,若咽哑呛水,于法为不救。曰血痘,痘之初出红紫如朱笔点于周身者,此内根 已腐,外苗必萎。曰两头痘,痘之见标于胸以上脐以下,中间则一粒俱无者,此由寒毒壅盛,气血相离, 不能交会,故阳参于上则头面多,阴滞于下则腿足密,宜于见点时急用生黄、当归、赤芍、桔梗、防 风、荆芥、续断、白芷、山楂、木通,黄豆三十粒并煎服,至中间痘出,方可无虞。曰 瘟痘,瘟痘起发时不语昏睡,不知饮食,手足牵掣,早出晚没,宜急按证治疗,而以解疫毒为主。曰 逆痘,痘之上身少而下体多者。曰样痘,痘之由他人传染者。此外又有“水痘”一种,由 风热郁于肌表而发,初时发热,由红点而变水泡,顶色白亮,脚根散大,有红盘,浆色浅白,顶无痘眼, 皮薄色娇,不似正痘之根窠圆净紧束,且自见点至起胀灌浆结痂,止于五六日之间。此由邪气轻浅之故。
惟热甚不解,二便秘涩,烦闷不宁者,宜用大连翘汤。近时种牛痘后而再出痘者,多为此种。有“痘夹丹” 者,由血热所致。色红紫者为极热,色白者为痰湿,色青黑者不治。治法如丹先发而痘后见者,宜紫草、 升麻、牛蒡、蝉衣、川芎、荆芥、防风、桔梗、干葛之属,升提发散之;痘出三四日而 后见丹者,宜生地、牛蒡、木通、荆芥、犀角、紫草之属,以凉 血解毒;挟痰湿者,酌用前胡、紫苏、半夏、陈皮之属。有“痘 夹疹”者,其先见疹而中夹粒似水痘者,此为正痘。因疹出时耗 去荣血,故白似水痘,但宜发散疹子,则疹散而痘自齐。痘初起 时即见疹者,法宜透托,既可表痘,又兼发疹,疹出即解,自可 两安。痘疹并见,又兼发斑者,总宜散其火邪,而兼活血解毒。
按之痘中夹疹,昔称二虎蹲栏。盖痘多宜补而不宜泻,疹多宜泻 而不宜补,故同时并见,最宜审慎将事者也。
附方
(一)拔疔散外用。治牙疔,痘疔,疔毒。
砂白矾朱砂食盐 如法制,研细末。
(二)定金汤治臭痘。
黄人参白术当归白芍生地茯苓甘草白芷防风荆芥升麻 加芫荽一握,白银一块,灯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饮治疫喉腐烂,锁项咽关诸痘。
生地茵陈黄芩鲜石斛犀角石膏枳壳紫草人中黄麦冬马勃 加蜜炙枇杷叶。
第六节 痘后证治痘证证前施治合法,痘后余恙,可以尽无,所患者不过虚。
则调补之中,略寓清化可也。至痘前失治,则痘后余恙滋多。兹 择要述之如下。
一痘后不喜食者,向不能食,痘后愈甚者,此脾胃气虚,宜 七珍散补之。又痘前能进食,痘后又骤加,以致恶食不食者,此 脾虚伤食也,宜木香大安丸调之。
一痘后唇不遮齿者,此由气血两虚,急宜大补,否则必成慢惊之证。
一痘后自汗盗汗者,此由卫气弱荣血热所致,宜保元汤、当归六黄汤间服,兼服败蒲散。
一痘后咳嗽者,此肺中余邪未尽,宜甘桔汤合泻白散,加马兜铃等清之。有鼻渊者,宜用丝瓜藤烧灰 吹之,内服丝瓜、黄芩、栀子、牛蒡、甘草之属。
一痘后呕吐者,此证多由余热在胃所致。凡乳入口即吐,面色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者,此冷吐也, 宜益黄散。凡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满胸中,然后吐出如射,面色带赤,手足心 热,居处喜凉者,此热吐也,宜橘皮、生姜、竹茹之属。至伤食而呕,闻食嗅即欲吐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腹痛者,由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宜下之。由食少便润,忽尔作痛,喜用手按摩,此为虚 宜培补。至于伤食作痛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泄泻者,能食、口渴、脉盛为热入大肠,宜黄芩汤加川连。食少不渴,脉微小者,此里气虚不 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豆蔻之属。
一痘后吐蛔者,由热毒聚于肠胃而蛔不安也,宜黄芩汤加半夏、乌梅、川椒之属。
一痘后手足拘挛,屈伸不便者(与外感暴作之抽掣不同),此气血不能荣养筋骨所致,宜十全大补 汤去地黄、茯苓,加川断或川乌之属。
一痘后出血者,此因余毒邪热,迫血妄行所致,宜清血解毒。
此外有后痘发热、乳肿、发痈三症,虽似轻恙,最为难治,忽视之,每成危证。发热由于余热留流。
凡病后余热最不易退,痧痘之后为尤甚,治宜分别虚实。凡大便难,小便赤,能食而烦 渴者,此实热也,宜先用四顺散之属,以解里热,后用升麻葛根汤加地骨皮以解表热;凡大便不闭,小 便不赤,坐立振摇,饮食不进者,此虚热也,宜保元汤加知母、麦冬,甚则可加干姜附 子.浮肿多由虚而脾气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难下,当理气为主,宜人参五皮散。其有感湿而肿者,多 足下先肿,其形光亮,按之有窝起,好饮而小便赤涩,当健脾利水为主,宜用苍术、木 通、浓朴、车前、滑石、瞿麦、泽泻、猪苓、茯苓皮、大腹皮之属,俟小便自利,其肿自消;因感冒而 肿者,多头面先肿而身热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车前、防风、大腹皮、甘 草、姜、葱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肿自退;因血不行而肿者,其皮;肤之内,隐隐皆有血路,当活血为主, 用四物汤加人参、陈皮、香附、木通、茯苓。总之,浮肿一证,初起能表则表,继则以五皮汤为主方,而至 浮胀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虚,宜培土健运为主。发痈由于痘疮余毒,留藏经络,失于解利,外不得泄于皮 肤,内不得入于脏腑,致东流西注,一有着处即成痈毒,多生于肌肉空虚处,或肢节动摇处。毒浅者, 只生结核疮疖,毒重者,头项、胸胁、手足、肢节一齐肿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轻则溃筋脱骨, 为残废之疾,重则竟致死亡。治宜人参败毒散、五福化毒丹。大都肿而不溃者,气血两虚宜托,已成 脓者宜清解,溃后宜清补兼施,而溃后不愈,则培土健运扶气以使其收敛。至 于详悉治法,则宜参考外科医籍也。
附方
(一)七珍散开胃养气,温脾进食。
人参白术黄(蜜炙)山药茯苓粟米甘草(各等分)
研为细末,加姜、枣,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治脾虚食积,呕吐泄泻。
木香(二钱)黄连陈皮白术(各三钱)枳实山楂肉连翘 神曲麦芽(炒)砂仁莱菔子(各一钱五分)
(三)当归六黄汤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
当归生地熟地黄柏黄芩黄连(各一钱)黄(炒,二钱)
(四)败蒲散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烧存性)
研细末,乌梅汤下。
(五)益黄散治小儿脾胃虚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陈皮青皮诃子甘草丁香 (六)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两虚。方见本章第四节。
(七)人参五皮散治痘后浮肿,由于脾气不行者。
人参大腹皮陈皮桑皮姜皮白术茯苓皮官桂麦冬木香泽泻车前子木通
第五章 诸惊论治第一节 惊风概说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 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 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 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 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 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之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即急惊风, 虚证即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 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 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 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第二节 急惊概要一、急惊起源
小儿脏腑薄弱,气血未充,内因饮食之所伤,外受时邪之所侵,正气偶衰,邪从虚袭,初由口鼻 以潜入,继由经络以传布,病势鸱张,热自内生,热甚侵肝,肝升风动,于是发为惊状,此 为惊风之起因。惊风之作,既由肝升风动,故其势剽疾,筋受熏灼,则骤见四肢螈,抽搐无定;风循脊背, 则骤见角弓反张,脊硬项强;风升巅顶,则骤见头痛如劈,目痉神昏;痰随风升,则骤见喘息不匀,喉中 鸣响。病势既疾,病状至急,此急惊风之所由名也。顾何以别于慢惊风乎?曰∶急惊风之证状,全由邪实 所致,邪势益实,正气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惊则得之也渐,元气早亏,动见虚象。无实可攻, 无热可清,自与急惊风有天渊地隔之别矣。至近今有所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虽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 究以小儿为多,病之急者,不过一二日而亡,此盖急惊风之尤重者,岁时不正,时邪必盛,一经感染,不易施 治。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证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虽然,惊风之起源既明,则触类旁通,活法在人,因势 利导,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审慎从事耳!
二、急惊病理
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感受,化热至速。小儿又多血气未充,肝虚易为邪乘。准是二因,故急惊之病理, 率为肝升太过,肺失清降,昔人所谓木旺无制,金气不伸也。因肝升之太过,故热势上炎,病多面红目赤, 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权,故关窍不通,邪无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脑府,中烁肺胃,当其初起之 时,邪循太阳之经,故多恶寒项强,寒热无汗,继则由少阳而转属阳明,或径袭阳明之经,故或由发热恶 寒而渐见壮热,或骤见壮热不清之证,此时虽有汗出,邪已内传,故患是症者,恒多有汗而热不解者。邪既 内传,肝升风动,轻者痰升呕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心君为蒙,故患是症者,恒见发热而渴,有 痰,及神昏不语之状也。至于头痛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掣,目窜或痉,则以太阳经脉所属,由目内上 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络肾,下属膀胱, 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此诸证状之所以叠现也。剧者太阳 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趋愈深,热势不退,津液告竭,神气不续,终至虚脱。轻者邪从汗解,热从溲泄则霍 然以愈。此急惊风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惊症状
小儿初起,有恶寒微热之象,继则骤然四肢抽掣,牙关紧闭,项背强硬,渐至壮热无汗,面红目赤, 痰升气促,此急惊风也。甚者头痛如劈,起卧不安,角弓反张,手足厥冷,其间或兼 呕吐,或兼泄泻,或大便坚结,或小溲不利,则因人而互异,亦有仅见搐搦之状,而无口噤反张之象者, 则感寒、伤风、痧痘将发每多有之,非急惊风也。急惊风最重之证,状见目睛翻转,手足 挛急,头反至背,口噤不开者,多属不救。此急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四、急惊治法
急惊风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则急惊风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热平肝 而已。昔贤有云∶小儿急惊,属肝木风痰有余之症,宜平肝镇心,驱风消痰,降火势,清 内热。寥寥数字,亦足以尽急惊风之治法也。惟病有浅深,治有先后,初起宜发表以祛邪,寒重则辛以兼 温,热重则辛以兼凉,继则热势内盛,宜内清外澈,表里并治。重证神昏痉厥,宜平肝镇心;危证邪深津耗, 宜解毒生津,此其纲也。至于自始至终,病变繁复,临机应变,则有下列诸法∶ (一)初起表邪颇重,形寒,热不壮,手足抽掣,项强或头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汤。
(二)初起发热恶寒,惊风烦闷,痰热作搐者,宜参苏饮。
(三)惊风一二日,寒微热甚者,宜葛根汤去麻黄、生姜之辛温,易豆豉、葱白之辛凉。肝胆热甚, 心肺受灼者加黄芩;热而作呕者,加竹茹、黄连;湿滞身重者加苍术、茯苓。
(四)惊风形寒壮热,便阻腹胀,抽掣口噤,表里俱实者,宜防风通圣散。寒热如疟者,宜达原饮;
疫疠之气,流行颇盛者,酌加玉枢丹。
(五)惊风数日,壮热欲狂,大便秘结者,宜用调胃承气汤。热盛口渴,灼筋成痉,不宜遽下者, 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六)惊风发表祛邪无效,其人血虚内寒者,手足冷,脉迟细,宜当归四逆汤。其人体实者, 汗出不解,内热仍蒸,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七)惊风角弓反张,神识似明似昧者,宜栀豉汤中加开郁发表之剂,热重者再加清热之剂。
(八)惊风昏厥者,宜辛凉解表,清凉退热,加羚羊角以平肝镇心。痰多者加鲜菖蒲、竹茹;便 坚者加天花粉、栝蒌;血热者加鲜生地、犀角;邪重势盛者,犀角宜磨服多用,庶能有效。
其他开泄之剂如至宝丹、紫雪丹之类,解毒之剂如玄参、板蓝、菊花之类,均可量症酌加。
(九)抽掣略减,神识略清者,宜天麻、钩藤以熄风镇痉,生地、丹皮以养血清热,羚羊、白芍以清热 舒筋,玄参、麦冬以养阴退火,他如石决明、西洋参、知母、石斛之类,皆可量症酌加。
(十)急惊搐搦之时,不可把持不令动,宜放卧地上,任其动作。
(十一)病后余邪不清,血中有热,朝凉夜热者,宜青蒿鳖甲汤清之。其有急惊重证,侥幸得愈,往 往筋络偏废或变成痴呆者,终身不治。至于用药大体,初起不可轻易即用走窜开泄之 剂,病之中期,不可过用消导攻下之剂,病后不可过用滋腻之剂,此其大端也。
附方
(一)通关散治小儿惊风搐搦,关窍不通。
天南星(炮)僵蚕(炮。各一钱)麝香(少许)猪牙皂角(一枚)赤脚蜈蚣(炙,一条)
共研细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牙。
(二)神效搐鼻散治番痧臭毒,腹痛如绞,气闭神昏。
灯芯灰(一两)羊踯躅(三钱)北细辛蟾酥牙皂(各二钱)牛黄梅片麝香(各一钱)
共研极细,瓷瓶紧装,毋令泄气,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得嚏则生。
(三)嚏惊散打嚏,醒睡,急救卒死。
半夏(一钱)猪牙皂角(五分)
研为末,每用如一豆许,以管子吹入鼻,立醒。
(四)葛根汤治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利,或呕,或小便 少,或发热无汗,或喘满不食,或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五)参苏饮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惊风烦闷, 脘闷呕恶,痰热作搐,咳嗽气逆,涕唾稠粘,脉弱无汗。
人参紫苏梗叶干葛前胡半夏赤苓枳壳陈皮桔梗甘草加生姜大枣 (六)防风通圣散治一切风湿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 壮热,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粘,咳嗽上气,大 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螈,惊狂谵妄,丹斑瘾疹等证。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酒炒)大黄(煨)苏薄荷叶麻黄 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生甘草荆芥穗白术栀子加葱白生姜 (七)达原饮治时疫邪气,初犯募原,及疫疟壮热,多汗而渴者。
黄芩(钱半)甘草白芍浓朴草果(各一钱)知母槟榔(各二钱)加生姜大枣 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葱白等,可量证酌加。
(八)玉枢丹治一切喉毒,时痧时疫。
山慈菇五倍子(各二两)大戟千金子(去油用净末,各一两)蚤休雄黄(各五钱)麝香(三钱)
共为末,每服三五分。
(九)调胃承气汤治太阳证汗后恶热,谵语心烦,中满脉浮者。
大黄甘草芒硝 (十)白虎汤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及中烦热而渴。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十一)栀豉汤开畅胸膈。治虚烦懊。
栀子豆豉 (十二)至宝丹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三)紫雪丹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四)青蒿鳖甲汤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
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十五)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结核异证。小儿急惊热痰上潮,阻塞欲死。
青礞石(飞)沉香百药煎川大黄黄芩 共为细末,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
(十六)已风丹祛诸风,退惊。
天竺黄防风钩藤白僵蚕干全蝎白附子(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
第三节 慢惊概要一、慢惊起源
庄在田曰∶慢惊之症,小儿吐泻得之居多,或久疟久痢,痘后疹后,或因寒食积滞,过于攻伐伤脾,或 禀赋本虚,误用凉药,或因急惊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虚极生风,皆可致此。江笔花曰∶俗所称慢惊 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面色青白,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 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惊吓也。是可知慢惊起源,由于内虚,与急惊之为实证迥异。
故急惊因关窍不通而噤口切牙,慢惊则因阳衰阴僭而噤口切牙;急惊因邪循脊项而角弓反张,慢惊则因脊 脑亏乏而角弓反张;急惊因热侵筋络而四肢抽掣;慢惊则因筋络空虚而四肢抽掣,急惊因肝热生风而两目扇 动,慢惊则因肝虚生风而两目扇动;急惊因热痰阻滞而喉中鸣响,慢惊则因津液化涎而喉中鸣响;急惊 因热深厥深而四肢作冷,慢惊则因阳气衰微而四肢作冷;急惊因协热下利而大便溏 泄,慢惊则因脾损火衰而大便溏泄。虚实之分,至为判然也。又小儿惊风,有一起即为慢惊者,多为 吐泻及疟、痢、痧、痘之后,元气不复所致;有一起为急惊而转成慢惊者,多由其人先天 不足,邪无所制,渐成内伤所致,而误治所致者,亦不在少数也。
二、慢惊病理
小儿慢惊之起源既明,则其病理固可推求而知,要不外脾阳不运,心肝交疲,神衰气怯,内虚生风 诸端是矣。故慢惊之为患,不在病邪之内侵,而在正气之微弱。若正气得能渐长,病邪自归消灭,正 气不能伸张,病邪必永无衰歇之日也。其间病势虽 有似于急惊者,然虚实之辨,究有不同,试比例言之∶急惊之噤口切牙为关窍不通,故搐鼻不易有嚏,嚏 出则其噤可减,慢惊之噤口切牙为阳衰阴僭,故其噤时而自松,并非关窍不通,搐鼻常能喷嚏;急惊之角 弓反张因邪循脊项,故反折痉急而有力,慢惊之角弓反张,因脊脑亏乏,故牵引柔弱而无力;急惊之四肢抽掣 因热侵筋络,故动作较疾而收引甚急,慢惊之四肢抽掣因筋络空虚,故动作较缓而牵引微搐;急惊之两目扇 动因肝热生风,故其势迅疾,或上插或闪闪作动,慢惊之两目扇动因肝虚生风,故其势较缓,或斜睨或正 圆直视;急惊之喉中鸣响因热痰阻滞,故热甚上潮则梗塞欲绝,慢惊之喉中鸣响因津液化涎,故其声如锯而 无痰可豁;急惊四肢作冷因热深厥深,故必有壮热而口气秽浊,慢惊四肢作冷因阳气衰微,故多面青额 汗而身体微温;急惊溏泄因协热下利,故泻下多臭秽而色黄,慢惊溏泄因脾损火衰,故泻 下多完谷而色青。此就其病理方面,可知其虚实之迥异也。至于病至身冷汗粘,神识全蒙,是内伤至极, 真阳外越,属不治之证矣。
三、慢惊症状
慢惊风之症状,初起多因吐泻之后,发热不退,睡卧不宁,渐见头昏脑胀,四肢抽掣,继则神昏气喘, 眼翻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二便青白,甚至口噤切牙,角弓反张,腹中气响,喉内痰 鸣,虽口唇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目光昏暗,重者面青额汗,四肢冰冷,或摇头吐舌,或眼合不开, 或睡则露睛。若见身冷粘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背直口噤,头摇唇缩,气粗痰响,面 无润泽之色者,多属不救。此慢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四、慢惊治法
慢惊初起,证状尚未尽显者,仅见吐泻,时作惊状,治应和脾镇肝为主,宜惺惺散。或吐泻不止, 脾困不食,津液化涎,痰声漉漉者,宜汤氏醒脾散,惟全蝎、蜈蚣、冰、麝、金石之药, 则宜慎用,其有势急不得不然者,则一用即止。随用四君子汤、理中汤之类为调治。痰声不降,虚实参半者, 先用滚痰丸以治其标,次则仍以四君子汤加减,为之调治。慢惊病进,现虚寒或假热之证象者,宜逐寒荡惊 汤,甚者加进加味理中地黄汤。慢惊不已,脾土虚寒,阳气衰微者,宜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或加附子以 回阳。痰盛者,宜青州白丸子。元气亏损,驯至昏愦者,可急灸百会穴,或用海藏返魂丹。然近世小儿禀赋日 薄,体质日脆,倘遇慢惊,每多不救,故与其临病惊惶,毋宁慎之于吐 泻方起之时,或感冒初起之时,谋诸良医,谨其医药之为愈也。
附方
(一)惺惺散治小儿吐泻脾弱,内虚生惊。
人参茯苓木香天麻扁豆全蝎(炙)陈仓米(炒。各等分)
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二)醒脾散治吐泻不止,痰作惊风,脾困不食。
白术人参甘草(炙)陈皮茯苓全蝎(各五钱)半夏曲木 香(各一分)白附子(炮,四个)天南星(一个)陈仓米(一百粒)
研为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三)四君子汤见第三章第五节。
(四)理中汤见第一章第四节。
(五)礞石滚痰丸见本章第二节。
(六)逐寒荡惊汤凡因风热不退,及吐泻而成者,总属阴虚阳越,必成慢惊,非感风寒可比,故不 宜发散。治当培元固本,引火归元,先用辛热冲开寒痰,再进温补。
伏龙肝(三两)丁香(十粒)炮姜胡椒肉桂(各一钱)
研匀,水煎一小杯灌下。
(七)加味理中地黄汤助气,补血,却病,回阳。治小儿精神已亏,气血大坏,形状野狼狈,瘦弱至极。
熟地黄(五钱)白术(土炒,二钱)党参当归炙黄破故纸 酸枣仁枸杞子(各二钱)炮姜萸肉炙甘草玉桂(各一钱)
加生姜三片,红枣三枚,胡桃肉二个,用灶心土二两煎水煮药,加附子五分,煎水掺入。泄泻不止,一 二剂后去当归加丁香六分,大热不退加白芍一钱。
(八)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胸满腹胀,大便溏泄等证。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制。各二钱)炙甘草陈皮(各一钱)加生姜大枣 (九)青州白丸子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斜,手足瘫痪,妇人血风,小儿惊风,痰盛泄泻。
半夏(七两)天南星(三两)白附子(二两)川乌头(去皮脐,五钱)
生研为末,生绢袋盛之,于井水内摆出粉,以尽为度,如法晒露,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 送下。惊风每服四五丸,薄荷汤送下。
(十)灸百会穴法治中风,偏风,口噤,言语謇涩,角弓反张,半身不遂,头风脑痛。
百会穴∶属督脉经,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凹可容豆,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 可二分,灸可七壮(衬以姜片,用陈蕲艾绒小团灼于其上,或针入二分,用艾绒烧灼针尾处)。
(十一)返魂丹治小儿癫痫,潮发螈,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及诸病久虚,生风多睡者。
乌犀水银天麻槟榔僵蚕硫黄白附子川乌独活干蝎萆肉桂当归细辛防风天 南星阿胶藿香乌蛇沉香槐胶羌活白花蛇麻黄半夏羚羊角陈皮天竺黄木香人 参干姜茯苓蔓荆子晚蚕沙败龟版本桑螵蛸白芷何首乌虎骨缩砂仁白术枳 壳丁香浓朴蝉壳川芎附子石斛肉豆蔻龙脑雄 黄朱砂腻粉麝香乌鸡狐肝 按∶此方为药队之奇兵,以多而杂相制取胜者也。
第四节 类惊概要类惊者何?所以别于急慢惊风也。类惊本无此名,本书亦非欲特创此名,增添诸惊之治法。所以然者, 为便于分统系以资归纳计耳。急慢惊风,既各有其特殊之治法,而小儿以神经之怯弱不易镇静,虽小恙亦辄现 惊象,其状似惊而实非惊风者。固尚有种种,若一一列其名而举之,则治法至繁杂无取,若归于急慢惊 风一类中,则治法究尚有差别,故统于惊风一章而别为类惊一节,庶几纲张目举,统系既合,检查亦易也。
兹将小儿病之易作惊风之状者,逐一述其证治如下∶
一、因热成惊
小儿腠理未固,感冒风寒,便易发热。初起之时,邪易入易出,轻加发散,即可无事,甚者虽频作惊惕, 睡中惊醒,固为热重使然,并非惊风所致。故治法宜发表解肌,清热安神,用宣化 汤最妥。兼有他因,则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二、因痰成惊
小儿感冒风寒,肺气失宣,痰浊阻滞,最易蒸热。因痰热之交病,小儿往往咳嗽惊惕,发热面红,考其主 因为风寒入肺,治宜宣肺祛邪。又因痰气不降,治宜化痰降气。初起之时,辛湿疏透,最为合度。化热之后, 辛凉消化,亦属正治。大便坚者,可下则酌下之,小便赤者,可利则酌利之,方用宣化祛痰汤最妥。
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三、因食成惊
小儿恣意口腹,食积不化,亦易成惊。盖肠胃通畅,则清气 可升而浊气下行,自无熏蒸成热之弊。若食积不化,肠胃不清, 则浊气阻塞,郁而化热,肺胃受其熏灼,精神为之不宁,惊惕之状遂见。其证腹多胀满或痛,大便或坚结不 行,或泻多渣滓。舌苔黄腻,脉象紧实,治宜宣化消积汤。最忌因循迟延,盖小儿食积,热郁肠胃,易成 疳积,伤胃则致吐,伤肠则致泻,最轻者亦熏灼成惊,不可不慎也。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四、因暑成惊
小儿感受暑热,郁而不化,亦易成惊。暑邪之浅者,无汗身热,宜从汗解之,用宣化清暑汤最妥。暑 邪之深者,发热口渴,多汗欲饮,胸膈闷烦,精神倦怠者宜白虎汤。体弱湿重者,宜清暑益气汤。切不可因 天时炎热,恣与冷冻饮料,盖小儿饮冷,肠胃益薄,受暑更易也。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
五、因恐成惊
小儿肝胆不足,凡耳闻骤声,目见骤色,辄易因恐成惊。睡时惊惕,甚则啼叫,轻者酌与抚拍翻拿,其 惊自已。盖本非疾病,不过因神气之怯弱,临时振荡不宁故也。神定即愈,无庸顾忌。重者因有内蓄之热, 遂乘势以发动,惊搐啼哭,有类惊风,治宜宣化定惊汤最妥。偏于实者,身热便结哭声壮,宜保赤散;
偏于虚者,神气怯弱哭声缓,宜茯神汤。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参看第三章第七节)。
六、因吐泻成惊
上节言吐泻日久,易成惊风,然非尽吐泻皆可以成惊风也。若以吐泻之后,神气不宁,偶有似惊之状, 遂作惊风治之,则愈治愈危,误人不浅矣。考小儿肠胃,至为柔弱,稍有积滞,伤其胃气则致吐,伤其肠腑则 致泻,或吐或泻,当其剧作之时,神气不宁,惊状遂起,然此等类惊,决无角弓反张之象,亦无眼目痉 睨之状(或睡卧略露其睛,瞳子略为上泛则有之),故与惊风迥 别。治法则吐者宜调其胃气,泻者宜调其腑气,吐泻兼作者,肠胃并调之,不必治其惊,但治其本病则惊亦 已,用宣化健运汤加减治之最妥。至于有因吐泻而肢冷挛急者,罗瘪麻木者,则为寒霍乱证,其势急而且危, 宜急用附子理中汤救之,与寻常之吐泻又迥异者也。兼有他因,亦宜从其他因合治之(参看第七章)。
附方
(一)宣化汤(自制)治小儿感冒发热,神魂不安。
薄荷叶(一钱)钩藤(二钱)荆芥(一钱)茯神栀子连翘(各二钱)霜桑叶灯芯(各钱半)
清水煎服。感寒重者加苏叶一钱;热重无汗者加麻黄三分;泄泻烦闷者加葛根一钱,淡豆豉二钱;咳嗽有 痰者加前胡、杏仁、竹茹、象贝母各二钱;肠胃有热加黄芩、枳实各一钱。
(二)宣化祛痰汤(自制)治小儿感冒风寒,痰气不降,发热成惊。
前胡苏子杏仁象贝母竹茹钩藤陈皮赤苓金银花连翘生姜(各二钱)
清水煎服。风寒重者加麻黄三分,荆芥一钱;湿滞化痰者加浓朴一钱,半夏二钱;风痰上涌者去金银 花、连翘,加天南星、半夏各二钱,白附子一钱,甚者用青州白丸子(见上节)四五粒 同下;大便坚结者加栝蒌三钱,不应,改加枳实、大黄各五分;小便不利加猪苓二钱、泽泻一钱。
(三)宣化消积汤(自制)治小儿食积不化,肠胃失调,浊气阻滞,郁而化热。
神曲麦芽钩藤栀子(各二钱)薄荷陈皮枳实浓朴(各一钱)黄芩灯芯(各一钱)
清水煎服。泄泻多渣滓不化者去黄芩,加白术钱半,木香五分;腹胀便结者加木香、槟榔各一钱,甚 者加大黄一钱;热泻酸臭者仍用黄芩再加知母二钱。
(四)宣化清暑汤(自制)治小儿感受暑热,身热不安。
藿香佩兰大腹皮陈皮各钱半香薷白术浓朴(各一钱)钩藤滑石(各二钱)生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发热烦闷加淡豆豉一钱,栀子钱半;热重加金银 花露、荷花露各一杯;脾弱胃呆加玫瑰花露一杯;烦热盗汗去香薷加青蒿露一杯。
(五)白虎汤见本章第二节。
(六)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头痛身热,气高心烦,自汗口渴,便黄 溺赤,脉虚者。
黄苍术(各钱半)升麻(一钱)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各五分)甘草黄柏干 葛当归身麦冬(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清水煎服。
(七)宣化定惊汤(自制)治小儿肝胆虚怯,因恐成惊。
半夏朱茯神(各二钱)菖蒲远志肉龙胆草酸枣仁(各一钱)石决明钩藤(三钱)白芍(钱半)
清水煎服。热重者去酸枣仁、石决明,加川连三分,薄荷一钱;挟痰者加竹茹二钱,枳壳一钱, 旋复花一钱;夹食者加神曲一钱,麦芽(除米麦之食积)或山楂肉(除肉类油腻之食积)各二钱。
(八)保赤散治小儿多热,因恐成惊。
牛黄川连朱砂冰片青黛珍珠大黄人中白百草霜蝉衣(各少许)
研为细末,加薄荷、钩藤煎汤送下,或加赤金一件同煎服。
(九)茯神汤治小儿神虚,固恐成惊。
党参(二钱)炙黄(钱半)白芍枣仁(炒。各八分)桂心(三分)柏 子仁(炒,七分)甘草(五分)砂仁蒸熟地茯神(各三钱)
清水煎服。
(十)宣化健运汤(自制)治小儿或吐或泻,或吐泻兼作, 因以成惊。
半夏陈皮神曲钩藤茯神竹茹生姜(各二钱)木香泽泻(各一钱)
清水煎服。热呕加川连三分;寒吐去竹茹、生姜,加干姜一钱;热泻去木香,加槟榔一钱;寒泄去神曲, 加白术一钱;吐泻交作加白术一钱;剧泻不止者,去神曲、泽泻、竹茹,加补骨脂、淮山药一钱,罂粟壳五分。
(十一)附子理中汤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四肢厥冷,肠鸣腹痛,霍乱转筋,体冷微汗, 呕吐泄泻,一切沉寒痼冷等证。
附子人参甘草干姜
国良先生整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