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中下三焦治法
笑傲江湖:(一)临床面对最多的还是慢病和杂病,寒热虚实纠结,主诉繁多,错综复杂,医生常常被搞得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但是时间久了也慢慢捋出一些头绪,我总结为三句话:(1)上焦多实、多热、多壅滞;(2)中焦多堵;(3)下焦多空虚。这正好是一个倒三角形,头重脚轻的状态,提示由于中路不通,上下无法进行很好的交通,所以身体频频出问题,从卦象看,这是一个“否卦”的结构。针对中路不通,我常常用小柴胡汤的构架变化,“疏肝、清胆、和胃、导滞、畅腑、健脾”,以拨通中焦。针对上焦多实、多热,常常重用川牛膝,引“气、血、火”下行。针对下焦空虚,常用藏精7药,“杜仲、川断、桑寄生、红参、制附片、生龙骨、生牡蛎”,本药组脱胎于参附龙牡汤,其中生龙牡是点睛之笔,“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达到封藏肾精的作用。针对尺脉沉迟无力,精力不济、疲倦憔悴,我常常打包用药,把它们当做一味药来用。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元气燃烧做功的过程,就像煤气罐---橡胶管------炉灶-----锅具饭菜,炉灶之火就是生命之火、命门之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等一切的生命活动动力皆源于此。命火不旺,无非是两个原因:1元气亏虚,气量不够;2橡胶管堵塞,气路不畅。前者对应下焦空虚,后者对应中路不通。“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精”是一气周流的源动力,是生命的源头活水,所以针对上焦、中焦的治疗都是治标,而补充肾精,为生命灌根才是治本,很多慢病的收功之法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一定要有全局性,把生命的结构看清楚了,就知道我们眼下这一步走在哪个环节?接下来该怎么走?最后我们要走向哪里?这一点对于一个医生太重要太重要,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都是糊涂的,都是见病治病,不知道这一步解决了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就像一个游魂。治疗只是一个片断,当然就谈不上什么远期效果。中医有一句名言叫“久病及肾”,就是说任何疾病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都会耗竭肾精,伤及生命之根基,伤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免疫能力、纠错能力、自稳能力,所以很多疾病反反复复,颠三倒四,缠绵难愈。举个例子,四川名医刘方柏老师治疗重度肝腹水的思路是“补下--启中”法,一方面重用熟地克峻补肾精,重建生命之极,恢复一气周流的源动力,因为有了“精”才能去化“气”,才能接续上一气的周流;一方面疏肝、清胆、和胃、利水、畅腑,启中以疏通道路,排出腹水。因为病到这个地步,肾精几近枯竭,气化功能衰竭,肾不能主“水”,所以“水液泛滥”,我们若是能看到这个深度,对疾病的治疗就更为得力。(二)读《燕山医话》,王大经老中医提到他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是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效果很好;黄煌老师提到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关;《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原文提到“支节烦疼”。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思考,我们会有一个新的思路,就是从调整肝胆枢机的角度切入来治疗各种关节痹痛。“木曰曲直”,木的特征是曲直;关节的屈伸正是曲直的表现;二者具有“同象”的关系,通过舒达肝胆枢机,就可以恢复关节枢机,从而恢复关节正常的屈伸功能。上热下寒的两种情况上热下寒有两种情况,其调理方法迥异,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不同。上热,都表现为上焦心肺有火,头面起疙瘩、口舌生疮,咽干咽痒等。下寒腰腹喜暖怕凉。上热表现相似,而下寒则原因不一。第一种情况是真的下寒。下寒也即中焦一下有实寒,好比严寒冬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情况,即使阳光照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将寒冰化为暖流,甚至于阳光之暖照临冰面,其热量不能被吸收下传,反而逆冲而上,积累于地面之上,虽然地面上暖积为热,表现为上火症状,而地面之下依旧冰冻三尺。这种情况之调理就要破冰回阳,调以理中四逆辈,以姜附之热化沉积之寒,火起冰销,暖流四溢,下寒得以破除,则久冻之地面得以疏通,地面之上热得以下传,贮存于水中。如此则上不积热,下无寒流,上下一如,温暖如春。如辩证失误,本当温阳除寒,却调以助阴之品,好比冰冻之地再遇冷水,则冰结愈厚,寒气更盛,上热更难下传,则下更寒,上更热,当冰层完全覆盖,上焦之阳气不能丝毫下传之际,阴阳离决,生机瓦解,生命终止,岂不惜哉?第二种情况是假的下寒,准确来讲应该叫上热下虚。这个寒不是实寒,是虚寒。虚是阴虚,阴虚不能含阳,好比电池贮备能力不足而无法贮存充足的电量。如此则表现为下焦阳气不足,同样有下焦腰腹无力怕凉喜暖。上焦之热在下传的过程,也就是能量输送过程中堵塞淤积,原因是仓库容量严重不足,不能容纳更多的阳气。如此则上焦之热下传受阻,则郁积于上表现为上焦热盛。下焦阳气相对不足表现为寒。这种情况根源是阴虚,则当以熟地山萸肉之类填实仓库,也就是将仓库扩容,扩容后上热得以贮存,则上焦不热,下焦不寒,同体一如。如辩证失误,以为下焦实寒,治以四逆理中辈,则本来水亏之地,又遇烈火,则少水遇热蒸腾而上,如此则
下焦真水更亏,真亏更亏,则更加不能容纳阳气,如此则越用温阳破寒之品下焦越觉怕冷,上焦越觉有热,当真阴断绝之际,一丝真阳飘荡而去,散于虚空,则人身只剩一具肉体,可不惧哉?
二
中药行走方式
光知道一个药的作用和性质还不够,还得明白它的行走方式。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升降浮沉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我们师门从来不要求背任何东西。过去要求背的《药性赋》、什么方歌、歌诀,我们从来没有背过。咱们要去体会。明白了它的道理,这些东西自然就记住了。不明白其中的的道理,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现在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我们在用根部的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像人参这样比较珍贵的药材,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留下来,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他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会往下走得快一点;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药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给你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还有鹿筋,保健品店里买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来峻补人体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不需要补的时候用了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咱们怎么啃也啃不下来,有的在缝隙里,剔也剔不下来,扔在地上,很多蚂蚁爬上去了,开始吃骨头上面的肉,很快骨头就被啃得光溜溜了,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但是,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是救人的,是拯救众生生命的,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当用则用,不必用时,就千万别滥用。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入气入血解
虫类药也是有入气分入血分之区别。叶天士比较善于用虫类的药,他总结说:“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有的虫子有血,有的虫子没有血。比如说一只蚂蚁,你把它拈死,就没有红色的血。当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颜色,但是它没有红色,在中医里面就叫无血,这样的虫子入药就往往走气分。知了死了以后,你把它剥开,看不到红色的,知了没有血,蛇则肯定有血。所以蝉蜕就走气分,蛇蜕就走血分。咱们自己就能看出来。
其它的药也是如此。红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气分为主。紫苏叶一面是红的一面是绿色,还有的叶子春天夏天是绿的,到了秋天的时候成红的了。这说明它一定能沟通气血。或者说当它青的时候采就入气分为主,红的时候采就以入血分为主。但你不管什么时候采,因为它在红和绿之间的变化比较快,它肯定是能沟通气血的。
有规律就有例外
当然,有规矩就有特权,有规律就有例外,凡事没有绝对。
比如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这是规律;金银花不是红的,所以入气分,这也是规律;但金银花也入血分,这又另当别论。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颜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黄色的,里面则是墨绿色的,而且很坚硬。没听说它是红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药的行走速度
药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是走而不守,有的药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他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我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说:“你们走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
易针疗法来源于易经八卦、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来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及软组织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陈老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及遍访国内名医融会贯通的一整套治疗体系。
针法特点:易针疗法八卦针不用传统的穴位、简单易学、容易复制、以毫针为主(0.35*25)的针灸针、用针少、见效快、无痛苦、安全容易掌握、疼痛类疾病可达到针下疼痛减轻一半以上或完全消失。
课程特点:陈老师讲课采取现场临床教学和理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现场讲解和实操进行教学、力争让每一位新学员都能动手操作、学完就能用、用上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陈老师讲课会从八卦的基础理论讲起、逐渐深入讲解全部课程、让无基础的同学也能完全掌握。
易针疗法培训教给学员的是一套完整的诊断和治疗体系、让学员真正明白疾病的病因和机理、从而达到能独立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授之以渔)、我们教给学员的是钓鱼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一条鱼。一条鱼吃了就没了、而钓鱼的方法学会了可以用一辈子。
易针疗法教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从不夸大宣传、只要掌握好整套体系、那么在临床上不管遇到什么疾病我们都会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及治疗思路和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培训的老师宣传能治疗什么疾病没用、主要看学生学习后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效果才是关键(后面附大量学员做的病例可参考)。这就是我们培训的特点、欢迎想学到真正技术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易针疗法。
治疗特点:凡病必有因、对因治疗尤为关键、易针疗法治疗要抛开传统思路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病例、以供参考。
病例1、患者男35岁来诊时用人搀扶进屋、腰痛3天、不能弯腰、走路困难、核磁共振诊断为腰间盘突出。
查体:腰椎左侧大面积疼痛、无明显压痛、疼痛类型和核磁诊断不符、经和患者沟通寻找病因、三天前患者早上开车时车门有缝隙、可能受风了、于晚上疼痛加重。
治疗:易针疗法八卦针、用针0.35*25针灸针、巽位一针(巽主风)扎上后患者自述疼痛部位有温热感、遂让患者下床试试、下床后患者可自由走动、可弯腰、疼痛当场减轻了百分之八十、上床留针30分、第二天来诊自述好的差不多了、效不更方、仍然是一针巽位、起针后所有疼痛消失、2次痊愈。
病例2、患者男45岁肩胛放射性疼痛10天、上臂疼痛很重、吃止痛药基本无效、第一印象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查体:颈5、6棘突旁压痛、冈下肌、大小圆肌压痛。
治疗:八卦针-艮坤巽三针压痛当场减轻百分之七十、起针后自诉疼痛好多了、第二天来诊、自述还是痛、尤其晚上疼的非常重、不能睡觉、到了早上太阳出来了疼痛缓解、根据患者描述改变治疗思路、患者还是阳气不足引起、所以第二天改卦-坎巽离(升阳)、第三天患者来诊非常高兴、自述昨晚基本没太疼、效不更方、继续升阳、共计治疗5次、痊愈。
病例3、患者女56岁拖地时扭腰了、当时疼痛不算太重、自己还可以走路、找个按摩师傅做了半小时按摩、按完后晚上疼痛加重无法忍受、医院、给予甘露醇静点、住院7天、疼痛有所缓解、但走路还需人搀扶、不能抬腿、不能弯腰、经人介绍来我处。
查体:腰椎棘突旁大面积压痛、骶髂关节外缘压痛明显、不能弯腰、抬腿痛、上床困难、不敢翻身、初步诊断还是软组织水肿造成的。
治疗:易针疗法八卦针有专治各种水肿的针法(特效)、落卦地水师(0.35*25针灸针2针)、留针55分钟、起针后患者自己下的床、可自己走路、能抬腿了。第二天患者自己走路来的、疼痛减轻百分之六七十了、继续守卦地水师、共计治疗6次、所有疼痛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上面列举了两例腰椎疾病、都是疼痛、但是治疗的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所以临床治疗决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腰痛都能用一个思路解决的、这就是我们课程的优点所在。
因篇幅有限只简单写几个有代表性的病例、大量临床病例附在本课件后面。
二、讲师简介
陈红老师易针疗法创始人、北京易医筋骨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华刃针学会会员、中华特色医药协会副会长、全国针灸协会针灸委员会委员、陈老师从事中医临床20余载、主要以临床治疗疼痛及疑难杂症为主、期间遍访国内名医大家及民间高手、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创立易针疗法、以最安全、简单、实用的针法培训国内及国外学员几百名、学员遍布国内各省市及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地、在疼痛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绩。
陈老师寄语:我不是大专家、大教授、不讲那么多空洞的大理论、大理论治不了病、我就是一名临床医生、有的是20年的临床实战经验(现仍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天都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教给大家的也是最实用的技术、学员追求的疗法应该是用针小、见效快、痛苦少、无风险、远期疗效好的技术、所以只要您来我就有能力让您成为针灸高手、通过几天的学习完全能让您超过传统针灸医生20年以上的水平。
联系田莉
三、本期教学内容
1.易针疗法八卦针的基础理论
2.八卦针在临床上的实际操作
3.颈肩腰腿痛和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的八卦针治疗
四、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天上午:理论讲解(八卦的构成及基础)
下午: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
1、风湿、类风湿的八卦针治疗方法。
2、月子病、扎上针后让学员亲自体会风、寒、湿,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从而治疗由于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各类疾病。
3、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可亲自操作,肿块结节及疼痛、压痛当场减轻百分之八十或消失。
4、各型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肩痛手麻等相应症状的治疗方法。手把手教学,保证学习质量。
第二天上午理论讲解(脏腑和经络与八卦的关系)
下午实操以男科妇科疾病为主
1、痛经当场秒杀的特效针法。
2、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3、闭经、月经淋漓不尽、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4更年期综合症引起的心烦易怒、盗汗,一次止汗的方法。
5、男性前列腺增生,肥大引起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当场解决。
6、腰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只用一寸毫针、一次见效)的特殊治疗方法。
第三天上午理论讲解(八卦针的临床应用)
下午临床实操
1膝关节滑膜炎及积液的治疗。(只用一寸毫针不用任何药物辅助、一次立竿见影膝关节的积液可消失一半以上)。
2盆腔积液、髋关节积液的治疗方法。
3补肾针法、针对男性肾气不足和阴虚的症状。一次见效。
4补脾针法、针对脾虚引起的一切症状。
5提气针法、此针补人体的一身正气、对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效果非常明显。
6各种内科疑难杂症(严重的失眠、心慌、胸闷、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等等·····)百分之八十的疾病可以做到当场立竿见影,学员亲自操作保证学了就能会,回去就立即可以应用到临床的一种实用技术。
7易针疗法八卦针根据脏腑连通经络、凡病必有因、对因治疗的思路、能调理上百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