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我运用六经辨治法湿温经验

?五味学苑   

清热:上焦--轻清气热;中焦--苦温燥湿;       中焦--苦泄热邪;下焦--淡渗利湿。       下焦--苦寒通导。湿热在卫气营血不同则治法各异:卫:湿郁卫表--宣化透邪;气:湿热在气--清化湿热;血:化燥入血--清营凉血。

辨证论治

一、湿遏卫气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卫气同病,内外合邪,湿重热轻。恶寒少汗--湿遏卫阳,开合失常;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湿中蕴热,热不得扬越;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湿邪内阻,气机失宣;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湿邪偏盛之象。

芳香宣化,双解表里之湿

(1)表湿明显者--藿朴夏苓汤《医源》豆豉、杏仁--宣肺疏表藿香、厚朴、半夏、白寇仁--芳香化浊,苦温燥湿猪苓、赤苓、泽泻--渗湿泄热

(2)里湿较盛者--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轻宣开泄肺热寇仁、厚朴、半夏--芳化燥湿理气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利湿泄热本病初起吴鞠通提出"三禁":禁汗、禁下、禁滋腻,即"汗之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二、邪阻膜原

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病归膜原。寒热往来如疟状--邪正反复交争于半表半里;寒甚热微,有汗--湿浊偏甚,阻遏阳气;身痛,手足沉重--湿浊外郁肌肉经络;呕逆胀满--气机失调,胃气上逆;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邪在膜原的标志。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1)达原饮《温疫论》厚朴、槟榔、草果--辛苦温,直达膜原,疏利湿浊;黄芩--燥湿清热;知母--滋有;白芍--和血;甘草--和中。

(2)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厚朴、槟榔、草果--辛烈温燥湿浊;黄芩--清湿中蕴热;藿香、半夏、生姜--攻香化湿,畅气和中;甘草--和中

三、湿热困阻中焦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湿郁化热,湿热并重,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发热汗出不解--蒸湿动,湿性粘滞不易骤去;口渴不欲多饮--热盛伤津,湿邪内阻;脘痞呕恶,心中烦闷--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便溏,溲赤--湿浊下迫;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并重之象。

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王氏连朴饮化裁《霍乱论》黄连、栀子--苦寒,清热燥湿;厚朴、半夏--辛苦温,燥湿理气落;豆豉--配栀子透达蕴热;菖蒲--芳香醒脾,助厚朴半夏芳香化浊,醒脾祛湿。

四、湿热蕴毒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身目发黄,黄腻,脉滑数。

湿停热聚,湿热秽浊,郁阻蕴蒸,酿而成毒,弥漫三焦,充斥气分发热口渴--湿热并重;咽喉肿痛--热毒上壅;胸闷腹胀,肢酸倦怠--湿浊中阻,气机不畅;小便黄赤--湿热蕴毒,流于下焦;身目发黄--湿热交蒸,郁结肝胆;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并重之候。

清热解毒化湿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连翘、薄荷、黄芩--寒凉清热,解毒透邪;藿香、蔻仁、菖蒲--芳香化湿避秽;滑石、木通、茵陈--渗透湿热泪盈眶;射干--清热利咽;川贝--清热化痰。

五、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气分湿热郁而不解,酿痰蒙蔽心包。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时清时昧/时有谵语--痰蒙心包,心神受扰;身热不退,朝轻暮重--湿热蕴蒸气分;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而数--湿盛或湿热并重均可致之。

清热化湿,豁痰开蔽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菖蒲--辛温芳香开窍郁金--辛寒行气开郁丹皮、山栀、连翘、竹叶--清热;木通、灯芯--导湿热下行;竹沥--清化痰热;紫金片--避秽化浊开蔽。偏湿重者--温开--合苏合香丸湿热并重者--凉开--合至宝丹

六、热炽阳明,湿困太阴

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脘痞身重,舌苔黄微腻,脉滑数。湿渐化热,热重湿轻。高热汗出,面赤气粗,渴饮脉数--阳明热盛蒸迫;脘痞身重--湿困中焦气机不利;舌苔黄微腻,脉滑数--热重湿轻之象。

辛寒清泄阳明,兼化太阴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本方以白虎汤清阳明胃热,苍术燥太阴脾湿。

七、化燥入血

身灼热、心烦燥扰,甚或神昏谵语,发斑或上、下出血,舌绛而干,或灼热烦燥,便下鲜血,舌质红绛。

热重于湿,化燥伤阴,热盛动血证。灼热、舌干绛--营血分热毒灼伤阴液;心烦燥扰,甚或昏谵--血热扰心;发斑或上、下出血--热甚迫血妄行;或灼热烦燥,便下鲜血--阳明热甚,邪从燥化,深入营血,最易损伤手阳明大肠血络。

清营凉血解毒

犀角地黄汤加减可加紫草、连翘、银花、茜根等,亦可加碳类止血药。气随血脱者--独参汤

八、湿从寒化

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泻,食少无味,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

湿盛热微,湿郁伤阳,寒湿困脾。脘腹胀满,食少无味--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大便不爽或溏泻--脾运失职,浊湿下流;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寒湿困脾之象。

温运脾阳,燥湿理气健胃。

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九、湿胜阳微

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腻,脉细缓。

湿从寒化,重伤脾肾阳气身冷--阳虚;汗泄--卫阳不固;胸痞--气机受困;口渴--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上承;苔白腻,脉细缓--阳虚寒湿内阻。补气扶阳逐湿。

(1)轻者--薛生白扶阳逐湿汤《湿热病篇》人参、附子、白术、益智仁--固护元气,温肾补脾云苓--运脾渗湿

(2)重者--真武汤《伤寒论》

十、余邪未尽

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气分湿热悉减,余邪未尽。身热已退--邪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余湿未尽,胃气未舒,脾气未醒;苔薄腻--余湿未尽之象。

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薛氏五叶芦根汤《湿热病篇》藿香叶、佩兰叶、荷叶、薄荷叶、枇杷叶--芳香化湿,清宣气机,醒脾和胃;冬瓜仁、芦根--淡渗利湿,清利余邪。胃阴虚明显者可用--薛氏加减生脉散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亲,上品姜粉、姜膏、艾条、温灸服、道地药材?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sx/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