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本期为大家带来了一则儿科常见病。
与疾病的辨证论治相比,这则验案给予我们的提示更多在四诊方面。
经过几日的思考,相信大家对这则病案已有了自己的见地。
本栏目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分析,开拓临床思路,在不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可以说无对错之分。
提供的所谓“正确答案”无非是已经临床验证的众多思路之一。
中医的奇妙之处在于,虽各家侧重径庭,着眼相异,遣方用药皆有不同,但临证中常常可以殊途同归。
许某,男,9岁,年9月9日初诊。
患儿不思饮食伴腹痛2月余。刻诊:不知饥,少食即感腹胀,时腹痛,喜揉按,阵阵嗳气,大便偏干,1~2天1次,量少,舌苔薄白,脉平。初按厌食症,脾虚气滞施治,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6剂复诊,病情无明显变化。再次观察患儿,闷闷不乐,不爱言语。
本案节选自《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第38卷作者:周江)。与辨证论治相比,这则验案给予我们的提示更多在于四诊上,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是中医四诊的首位,他体现着一个医生无法用指征衡量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由望诊得到线索,再由高明的问诊技巧获知更多信息,就可使诊疗过程事半功倍,原本在迷雾中的疾病也可能豁然开朗。
患儿闷闷不乐,问其何故,患儿祖母云:孙子父亲2月前不幸病故,平素父子感情甚笃,父亲去世后又不愿让老师同学知道,每日思念不已。闻此方知,病乃肝木侮土之故。遂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枳实10g,香附10g,青皮10g,郁金15g,紫苏梗10g,焦山楂10g,鸡内金10个,水煎服6剂。9月24日三诊,患儿面带喜色,自述知饥思食,腹胀腹痛缓解,已不嗳气。效不更方,上方去紫苏梗加炙甘草10g,继服6剂,其病遂愈。
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肝脾病变常相互影响,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若所愿不遂,忧思不解,或学习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情志失调,均可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健运。肝脾不调,症见精神抑郁,胸闷太息,不思饮食,食则饱胀,时时嗳气,舌质正常,舌苔薄白,治以疏肝和脾,开胃助运。常用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甘草,山楂,鸡内金。本方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调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山楂、鸡内金消食和胃,诸药配伍,使肝气调畅,脾气健运,则诸症自解。精神抑郁者,加青皮、郁金疏肝理气,清心解郁;少食即胀者,加枳实、厚朴宽中行气,消痞除胀;嗳气不舒者,加香附、紫苏梗疏肝行气,宽胸利膈;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炙远志养心安神;惊悸者加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心安神。若系脾气虚弱,土不营木之肝脾不调者,则当培土营木,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枳实,焦山楂,建曲。
体会
厌食之为病,似积非积,似疳非疳,故其治疗非“攻积”、“消疳”所宜,当调理脾胃,否则反损冲和之气。至于调理之法,并非单指补益而言,应着眼于脾胃升降、燥湿、纳化之特点,凡是能使脾胃升降协调,燥湿相济,纳化健运的方法均属调理范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明医指掌》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食而且不化。”导师认为,食欲由脾所主,纳食由胃所使,人有食欲,因为饥饿,知饥始思食,此乃运化正常使然。故导师临证常常要了解小儿有无饥饿感,凡无饥饿感者,或饥饿感不强者,均责之于脾,常选用苍术、陈皮、厚朴、藿香、砂仁、白豆蔻、枳壳、大腹皮、生麦芽、生稻芽等芳香燥湿,宽中行气,消食和中之品,燥湿化湿,醒脾运脾,以增进食欲。鉴于厌食症主要是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所致,故导师十分强调厌食症要防重于治,他赞万全“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为至理名言。不厌其烦,告诫家长遵古训“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不要过量喂食,不要强迫进食,不要偏食;不要盲目进补,过食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食品,不吃蔬菜、恣食生冷,饥饱无度。要平衡膳食,合理搭配,乳食有节,科学喂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厌食的关键。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