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紫苏花椒古籍上的暗黑系茶饮到底是个啥味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代,喝茶的方法主要是清饮与调饮两种。不少人一定会觉得调饮什么的都是近年来随着茶饮店的火热而兴起,而古人喝茶肯定的是清饮的。然而事实是,茶叶作为调饮的历史久远,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前调饮茶才是最最最最潮流的喝法,当时这种最最最最最潮流的喝法常常是加上调味料、香料或是蔬菜,即使最清淡的也要给你来一点盐。

这一次,我们翻遍古籍,找出几个可以实现的配方,来一次亲身体(shi)验(du),告诉你这些看起来像调饮界泥石流的配方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感受。

用什么茶底比较正宗?

首先我们在做这个复原的时候,要考虑到当时的茶叶品质及滋味。所以我们选用了两款茶来跟各种调料搭配,一款是三年陈的白茶,另一款是日本的蒸青绿茶,原因是唐代以及唐代以前萎凋晾晒而成的白茶和蒸青绿茶应该是当时主要的茶叶加工工艺,红茶,乌龙茶等尚未出现。而且从味道上来说应该是最接近当时的风味的茶了。

快速测试一下感觉

首先根据收集的茶谱,先来个简易版的测试。

上图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是紫苏、日本深蒸绿茶、三年陈白茶、日本浅蒸绿茶、花椒、薄荷、红枣、肉桂、姜、葱、陈皮、茱萸干。

我先用沸水浸泡这些配料调饮,然后再把这些泡好的汤进行混搭。结果是红枣、姜、陈皮分别跟茶搭配出来的味道比较正常,没有太过暗黑。然而这样的方式明显无法能完全复原这些古风昔韵。

古籍配方感受

1

茶叶+紫苏

出处:

《茶经?七之事》里有记载在《晋书?艺术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是一名隐逸修行的佛教徒,不畏寒,也不畏热,常服食含有松、桂、蜜味道的药丸,饮用的是一种叫“茶苏”的饮料。

所谓茶苏是怎样的呢?据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里解释是一种茶跟紫苏调制而成的。晋代佛教已经在中国流行,茶叶因为有醒神功能受到僧人的推崇,这种推崇对茶叶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品饮体验:

初嗅时以感觉只有紫苏的香气,以为已经掩盖过了茶叶的香气,但是实际与单纯紫苏的强烈而辛香的味道截然不同,就像一头狂暴的公牛冷静下来,变成一头安静吃草的温顺公牛。

然而滋味上却恰恰相反,由于紫苏的存在,让这茶汤的口感从原来如小绵羊般的温顺,进化成为一头狂暴的西班牙公牛,在你的口腔里疯狂乱撞,直接了当地把你从昏昏入睡的状态中拉扯出来。当你咽下茶汤,整个口腔充满了紫苏的辛香与茶叶的清香,唾液在舌底喷涌而出,清冽的回甘一直回荡在口腔之中。

这种感官体验带来提神效果相当不错,虽然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像滚下山谷般震撼,但是最终结果是我居然接连喝了一整壶。

此时感受:泉涌

2

茶叶+葱+姜+橘子皮

出处:

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撰写的《广雅》里说道:“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原著已散轶。这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茶叶加工的史料记载。

品饮体验:

葱的鲜味,姜的辛香,陈皮的皮香与茶香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铜盘冬菇蒸鸡的鲜嫩诱人的香味,单闻香味我感觉已经可以吃下2碗白饭。入口后葱与姜的的辛香充盈整个口腔,这股辛香给口腔带来了一阵清爽的旋风,之后陈皮的香气逐渐显露。葱与茶的鲜味在微量的盐的带动下,更加突出,随之茶汤的浓醇本味与陈皮的甘甜融合后迅速形成一阵强烈的刺激感,就如狂风般一扫压顶乌云。

当吞下茶汤后,姜的辣味逐渐显露,恰到好处的辣感,瞬间就有种被炽热的阳光包裹的感觉。与其说这是茶,倒不如说这是一碗上等的“毒”鸡汤,一杯干尽之后的你,或者就开始思考人生哲学问题。

此时感受:喝此茶,适修仙

3

茶叶+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

出处:

《茶经?六之饮》:“……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陆羽十分鄙视茶叶加各种佐料煮饮,认为这样的茶汤就等同于沟渠里的废水,根本不好喝。

品饮体验

这是最难把控的一个茶谱,因为他的用料排列组合特别特别特别多,而且每一样料的放置先后顺序以及烹制时间不一样,也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大部分时间调制出来就像一味既酸又甜,既苦又咸的中药,怪不得陆羽如此鄙夷,真心HOLD不住。酸甜苦咸鲜全部在一锅炖,人间百味,五味杂陈。

尤其是茱萸,茱萸味道咸、酸、苦,刚煮的时候不怎么显味,但是煮久后,其它佐料都成了它的配角。但《唐本草》中有记载:“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可见,当时人们认为茱萸适合跟茶叶配伍。

此时感受:五彩斑斓的黑

4

茶叶+酥油+花椒

出处:

陆廷灿所著的《续茶经?七之事》中有记载一个典故,“《李邺侯家传》:皇孙奉节王好诗,初煎茶加酥椒之类,遗泌求诗,泌戏赋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

奉节王是唐德宗,陆羽的一生跨越了从唐玄宗到唐德宗四朝,而唐德宗初年煎茶还喜欢加酥油和花椒,可见,陆羽在世时,茶叶加各种重口味调料是当时从皇宫至民间的风尚。

这里的“椒”一字,我将之理解为花椒,主要是因其本义便是花椒,而且唐代人大量种植花椒,但其实来自南洋的胡椒唐代人也很爱用了。由于没有特殊说明,我还是选其本义吧。

品饮体验

酥油的香甜与花椒的辛辣味让我产生了一种在吃麻辣小龙虾的嗅觉错觉,当然比起重庆和四川火锅那种浓烈程度还是要逊色几分。

喝起来并没有太多如想象中的麻辣感,倒是酥油带来的香甜与茶融合后,更加凸显出一种类似于鲜奶的香醇,同时还有一点麻辣感让这浓醇的茶汤带来一些惊喜的刺激感。

咽下茶汤后,这种麻辣的刺激感越发强烈,带给仿如告白时小鹿乱撞的心跳,还有被告知你是个好人的时候那种羞愧的脸红耳赤。

此时感受:糟了!是初恋的感觉

5

茶叶+花椒+姜+肉桂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的西南蛮夷之地喝茶也是喜欢加各种重口味的调味料的。

品饮体验:

辣辣辣,这个组合下来就是辣,辣得过瘾,辣得爽快,辣得淋漓尽致。桂皮、花椒、生姜的辛香混合起来,带来的是让人自然垂涎的刺激感受,

当茶汤入口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多少辣的感觉,只有茶香与辛香在你的口腔中瞬间炸开,当咽下茶汤后,辣感麻感就像点燃了一片油滩一样,瞬间在舌面蔓延来开,痛感随即而至,而大脑立马开始分泌出内啡肽,在这种吃辣的痛楚中才能体会的内啡肽,满足感,愉悦感充盈着整个大脑。

此时感受:痛并快乐着

最后

无论是调配的用料还是方法,总体来说唐代以前与我们现在认知的喝茶的感觉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区别,或者正因为荼茶不分家,以前对于茶只是作为一种中药、或者调味品使用,与后来的茶道也是相距甚远。

但是,是否有可取之处?我认为还是值得玩玩,但是会不会长此以往这样去喝呢?答案应该还是否定的。

当然了,可能是我调制配方比例已经烹调方式不对,而导致没法试出很好的口味,接下来我们还是会根据这几个茶谱,尝试调整比例,试试能不能变得好喝起来。毕竟,生活不单单只有正儿八经这个体位啊。

一谜荼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sx/7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