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治疗经验浅探

整理思路:《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根据证型不同,分为风、风寒、风温、内热、暑、痰湿、燥、内伤肺阴亏、内伤脾胃肾虚、内伤肝犯肺胃几个类型。因外感咳嗽方面,风为基本因素,因此将风证放在第一位,根据叶氏的病案用药记录,分析组方结构,由此探讨其对病理病机的基本认识、治疗思路,以及组方、用药规律。相对而言,风寒、风温、暑、痰湿等都是在风证基础上增加病理因素,因此其治疗思路、组方用药,也是在风证治疗上进行增减,故放在风证之后探讨。内热咳嗽,原书在这部分内容放在风热之后,个人认为是对风热与内热的一个鉴别诊断与治疗;至于三个内伤咳嗽,实际上多是在治疗内伤问题,对咳嗽病证的针对性不强,甚至有的都可以算是调治虚劳,且内伤调补,用药相对简单,不似外感病用药精巧,故整理也较为简单。

每个证型的整理,按照机理、治则、组方、药物四个步骤进行。叶氏有时自己会分析病理,故有合适的原文时,直接加引号引用原文,若无合适原文,则自己概括总结。

具体如下。

一、风郁咳嗽

(一)机理:“风邪上受,袭于肺卫,清窍失和”使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出现障碍。或“痰气交阻”,导致肺气不利,

(二)治则:“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为治”。即基本组方思路为辛散药+微苦降气药

(三)组方:辛散药-紫苏叶、紫苏梗、桑叶+苦降药-杏仁、枳壳

(四)药物加减

1痰:橘红、薏苡仁、通草

2痰热:浙贝母、前胡

3热:连翘、桑白皮、牛蒡子、沙参(兼润)

4调肺气:桔梗、前胡、枇杷叶

5鼻窍:辛夷

二、风寒

(一)机理:“寒伤卫阳”。叶氏选取的案子,多为外感风寒,有恶寒发热等感冒症状,而非单纯的风寒上受,仅有咳嗽一症

(二)治则:“辛温治之”,注意,当为辛温解表药+苦味药降肺气。若是单纯风寒上受,当仍为辛温开降组方结构,选择性温热之药

(三)组方:辛温-桂枝汤+苦味-杏仁或桂枝汤去芍药+杏仁。若是单纯风寒上受咳嗽,可选用杏苏散或三拗汤(辛-麻黄+苦-杏仁)

(四)药物加减:

1痰:薏苡仁

2痰热:轻-象贝重-加千金苇茎汤

3口干:天花粉

4利咽:射干(痰热结于咽)

5外寒闭内热:轻-桑白皮,重-加石膏或直接用麻杏甘石汤

三、风温

(一)机理:

1“风热上受”“风温郁遏”“肺失清肃”

2注意可能存在化燥伤津伤阴的情况

(二)治则:

1常规治则仍为“苦辛开泄”,“辛甘凉理上焦,清络热”

2若有化燥伤及津液,可用甘凉滋润,若津液、阴液大伤,可先用润法,后祛风温

(三)组方:

1常规组方:辛-连翘、桑叶、薄荷+苦-杏仁

2化燥伤阴:辛甘凉合方-桑叶+玉竹

(四)加减

1痰:薏苡仁、象贝、橘红、桔梗、杏仁、通草、滑石

2痰热:马兜铃、射干、天花粉(兼伤津)

3清热:黄芩、桑白皮、栀子、地骨皮、芦根

4养阴生津:养阴-麦冬、沙参、玉竹;气分清热生津-梨皮、甘蔗汁

(五)Tips

1当留意是否有化燥伤阴-口鼻咽部干燥较为明显

2当留意是否咽喉不利-失声、咽哑等症

3当留意热邪程度-热盛可见发热不恶寒。

四、内热咳嗽

(一)机理:

1或为内燥之质“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阴亏燥热

2或为“气分热炽”

3或为“阴亏气热”

(二)治则:

1阴亏燥热,当用养阴清热之品

2气分热当用清气分热药,兼用透达表之药

3阴亏用清虚热药+养阴药

(三)组方及用药

1养阴润燥:麦冬、沙参、甘蔗汁、玉竹

2气分:清热-轻用连翘、栀子,重用石膏、黄芩+透达机表-郁金、淡豆豉、杏仁、薄荷、桑叶

3养阴清热:养阴药-石斛、沙参、知母等+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五、暑

(一)机理:暑本质为热气,虽挟湿,但本质仍为热气伤津。又因病位咳嗽,故实际上多病在上焦、上部

(二)治则:

1病在上,故用药多“轻浮”,慎防“清中疏导,过病之所”

2咳嗽乃气病,组方基本原则仍是“苦辛治肺”

3注意调节气机,以疏气散湿

4当注意配合芳化去湿之品及淡渗之品

5配合使用清热、生津、化痰之物

(三)组方

清热解表之药-竹叶+苦降化痰-杏仁+祛暑祛湿-六一散+化痰生津-天花粉

(四)加减

1热甚:加栀子、黄芩、石膏、连翘

2痰湿多:加薏苡仁、浙贝母

3疏气化湿:加通草、紫苏梗、桔梗、陈皮

六、痰湿

(一)机理:

1痰湿阻滞肺气,肺气不能宣降

2病多在上中二焦,与下焦关系不大。暑多只在上,此痰湿可在中

(二)治则:

1有痰湿之别:痰当用化,湿当用疏气

2有中上之别:在上用疏气,在中用渗利

(三)组方:

辛苦调气-杏仁、苏叶+苦味燥湿-枳壳、厚朴+疏气化湿-陈皮、通草、郁金、莱菔子、紫苏梗(选1-3味即可)+祛痰湿:薏苡仁

(四)药

1化痰:法半夏、浙贝母、紫苏子

2淡渗利水化湿,偏中焦:茯苓

3清湿痰热,生津:天花粉、滑石

七、燥

(一)机理:“燥热上郁”,燥邪使气机升降失调

(二)治则

1“辛泄凉剂,甘寒清气热以治燥”,用辛苦调肺+润燥、清热为主

2用药当轻清走上,走卫气之部位,切勿过深,到气阴分则药过病所

(三)组方:

辛-桑叶+苦-杏仁、天花粉+凉润-玉竹、沙参、甘蔗汁、梨皮等

(四)加减及用药注意

1热重-可加连翘、芦根、地骨皮等清(虚)热

2注意:麦冬、百合、燕窝等当为滋润阴分之品,当判断是肺阴虚还是燥热袭肺(在气分)选用。

八、内伤-肺阴亏咳嗽

(一)机理:

1本型实际并不一定是治疗咳嗽,更多的是调治病体

2本型发病,多因伤阴而逢冬温春温,阳气升发,阴不藏阳,阳气上逆而致肺气不降

3或同时兼有风热、风温外袭

(二)治法:养阴养血,兼用清凉而滋润之品;佐化痰、补脾、解表等药物

(三)方:麦门冬汤为主方养阴凉润-麦冬+补脾益肺-参+降气化痰-半夏(根据情况可去之)

(四)药物加减

1养阴滋润-麦冬、白蜜、沙参

2清润-石斛、玉竹

3清热生津-甘蔗汁、梨皮等

4化痰热-川贝母、薏苡仁

九、内伤-脾胃肾虚咳嗽

(一)机理

1肾阴亏虚,失于封藏,厥阴上逆,或久病致肾虚

2肾气虚,不能纳气

3肾阴虚气逆

4脾胃气虚,土不生金

(二)治法:肾多用摄纳,脾用甘温

(三)常用方

1肾阴亏:六味地黄丸

2肾阳亏:桂附地黄丸

3脾虚:四君子汤、小建中汤

(四)药物

1填补:熟地、生地、山茱萸、胡桃肉、人乳汁、坎气、阿胶、燕窝

2收纳:莲子、五味子、芡实

3养阴:扁豆、沙参、山药等

十、内伤-肝犯肺胃咳嗽

(一)机理:肝阳旺或因瘀血阻滞,致肝气郁旺,或肝血亏阴虚阳亢,致肝气上逆,克胃犯肺

(二)治法

1看是否有外邪,或是否肺气受肝气影响而上逆

2“肝用宜泄,胃腑宜通”

3清肝木+清热+养血+降气或活血+养血+降气

(三)方药

1清镇肝木药-羚羊角、钩藤、牡蛎+清热药-黄芩、连翘、栀子、苦丁茶+调血药-白芍、牡丹皮、阿胶、旋覆花、桃仁+清肺胃药-桑叶、菊花也、薄荷、杏仁、半夏、陈皮

说明:以上内容,为个人整理,加个人思考心得所成,水平有限,思考或有不对之处,请斟酌参阅。

都是古人的东西,就不好讨赏了。开个原创免得被乱修改,如需转载可以留言~

吕十八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中科刘云涛影响力
中科刘云涛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xt/3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