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验案一则

(1)临床实战

袁某,男,45岁。

就诊时间:年7月23日:

主诉:胃脘痛1月余。

自诉:胃脘部胀痛,嗳气,夜寐欠安,凌晨12点有饥饿感。

现病史:1月前吃完婚宴后,腹泻,后在当地中医师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稍缓解;目前:胃脘部胀痛,时饭后加重,嗳气(按之明显),口苦,口渴,喜温饮,大便1天3次,饭后易解大便,小便淡黄,夜寐梦多,凌晨12点有饥饿感,有汗出。

个人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既往史:浅表性胃炎。

舌象:舌质淡红,尖红,苔白腻厚;

脉象:细缓,沉取受按,双关浮弦。

诊断:

西医:浅表性胃炎

中医:胃脘痛病;太阴少阳(中焦)兼阳明,寒湿郁火兼阴虚。

中药:高良姜6g,醋香附15g,柴胡10g,黄芩10g,厚朴10g,阳春砂5g(后下),干姜9g,法半夏9g,浙麦冬5g,栀子10g,麸炒白术10g。7剂,水煎服,2次/日,饭后温服。

护理:忌食冰冷食物。

复诊(年7月30日):胃脘部胀痛减轻,无嗳气,无口苦,有口渴,喜温饮,大便1天3次,饭后易解大便,小便淡黄,夜寐梦多,凌晨12点饥饿感,有汗出。

舌象:舌质淡红,尖红,苔白腻略厚;

脉象:细缓,沉取受按,双关浮弦。

中药:高良姜6g,醋香附15g,厚朴10g,阳春砂5g(后下),干姜12g,法半夏9g,浙麦冬10g,栀子6g,麸炒白术15g,紫苏梗10g。7剂,水煎服,2次/日,饭后温服。

复诊(年8月6日):胃脘部胀痛减轻8/10,少许口苦,口渴,喜温饮,大便1天2次,成条,饭后易解大便,小便淡黄,夜寐入睡慢(12点-7点),梦多,凌晨12点饥饿感伴胃部灼热感,有汗出,昨天吃了榴莲。

舌象:舌质淡红,尖红,苔白腻厚;

脉象:细缓,沉取受按,右关及左关尺浮弦。

护理:忌食冰冷及甜食。

中药:高良姜3g,醋香附15g,麸炒苍术15g,麸炒白术15g,厚朴10g,阳春砂6g(后下),干姜10g,温山药5g,浙麦冬5g,茯苓10g,栀子6g。7剂,水煎服,2次/日,饭后温服。

复诊(年8月14日):胃脘部少许胀痛,略口苦,口渴,喜温饮,大便1天3次,不成形,饭后胃脘部下坠感,小便淡黄,夜寐入睡慢(12点-7点),梦多,凌晨12点饥饿感伴少许胃脘部灼热感,有汗出。

舌象:舌质淡红,尖红,苔白腻(不厚);

脉象:细缓,沉取受按,双关略浮弦。

中药:高良姜3g,醋香附15g,麸炒白术15g,麸炒枳壳10g,阳春砂6g(后下),干姜10g,升麻5g,南沙参10g,玉竹10g,生地黄6g,茯神9g,栀子6g,肉桂5g(后下)。7剂,水煎服,2次/日,饭后温服。

分析:患者饮食不洁致脾(阳)胃(阴)虚损,土虚木郁,肝脾不升,胆胃不降,寒湿气郁而化火,以时方良附丸温脾散寒除湿、疏肝行气止痛,以经方小柴胡汤去滋腻之品,疏解少阳郁火之势,本有胃阴不足征象又恐燥热伤阴,故佐以滋阴养胃清热之品。药后病情明显缓解,寒湿郁火的症状均减,甚至消失,后期本应加重滋阴养胃之品,但因服用榴莲等凉物而湿增,故不得不增祛湿药的同时再添滋阴之品。

(2)理论溯源:

时方验方:

良附丸(清·谢元庆《良方集腋》卷上)主治肝胃寒凝气滞证:胃脘疼痛,胸胁胀闷,畏寒喜温,苔白脉弦,以及妇女痛经等。

经方: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体悟:

切中病机,时方验方与经方合用能提升临床疗效;

饮食护理很关键,脾胃虚寒或寒湿重的,忌食生冷水果及甜食。

wangweiwx00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xt/6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