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使用解表药时应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由于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同时,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有时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麻黄Ma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和剂局方》)。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名医别录》:“通腠理,解肌。”
3.《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2.药理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寒侵袭头部,经脉郁滞,又兼少阴阳虚,入冬屡患偏头痛者,效果良好(中国民间疗法,,8(11):28)。②用麻黄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药物组成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配伍,治疗老年皮肤瘙痒,10天为1疗程,有较好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8(12):)。③治疗冻疮,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在患处(新中医,,31(10):36)。④取其宣肺透表,利尿开窍之功,重用单味麻黄10~30g,治疗肺气郁闭,清浊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不能上注于清窍之耳,浊气反升,蒙蔽耳窍,而产生的耳鸣(中国民间疗法,,7(1):30)。⑤用麻黄、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浓缩液,制成鼾静通口服液,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能改善换气,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医,,20(1):59)。⑥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20例,服药后,45min开始显效,效果可持续3~4小时(国医论坛,,13(2):44)。此外,麻黄还可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肾衰、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感染性化脓性炎症、慢性咽炎、牙痛等。
桂枝Guizhi
《名医别录》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煎服,3~9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1.《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疼痛。”
3.《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及利尿、强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5g、大枣5枚、生姜3片、田七6g(磨服)、黄芪30g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30(6):56)。②以桂枝、杏仁各15g,白芍30g,生姜、大枣、厚朴各12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肺心病效果显著(实用中医药杂志.,16(5):17)。③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以桂枝20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阴虚者加五味子、麦冬(实用中医药杂志,,17(6):20)。④以桂枝、杏仁、生姜、白芍各9g,炙甘草、炙厚朴各6g,大枣12枚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四川中医,,16(9):42)。⑤以柴胡15g、桂枝10g、干姜8g、黄芩6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炙甘草6g为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5):)。⑥以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5g、桃仁15g、丹皮15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肝硬化,效果良好(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6(3):)。⑦治疗颈椎病,以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5g、葛根20g为基本方,按神经根型、交感型、锥动脉型、脊髓型加减,并配合牵引(福建中医药,,32(1):13)。此外,桂枝还可用治脑梗塞、肺心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小儿厌食、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身痛、囊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术后肠粘连、前列腺肥大、冻疮、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急性痛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黄褐斑等病。
紫苏Zisu
《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我国南北均产。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喘痰多者,较为适宜。治疗前者,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如香苏散(《和剂局方》)。治疗后者,每与杏仁、桔梗等药同用,如杏苏散(《温病条辨》)。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若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用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常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煎服,5~9g,不宜久煎。
1.《名医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2.《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3.《本草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紫苏醛、左旋柠檬烯及少量a-蒎烯等。
2.药理作用: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本品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能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紫苏油可使血糖上升。
3.临床研究:①用苏叶与少量生姜治疗支气管炎,按10:1的比例制成25%苏叶药液,每日早晚各服一次,ml/次,10天为1个疗程,每两个疗程间隔3天,效果良好(湖南中医药导报,,6(2):16)。②以苏前芦鱼汤(苏叶、前胡、白僵蚕各5~9g,芦根、鱼腥草各9~10g,桔梗3~6g),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咳嗽5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实用中医药杂志,,(3):18)。③以黄连4g,苏叶4g,吴茱萸3g,肉豆蔻5g,百合15g,乌药10g,柴胡10g,川楝子10g,太子参10g,甘草3g,组成连苏畅中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例,具有整体调节精神神经功能,改善胃肠功能障碍,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1):37)。④以黄连苏叶汤(苏叶30g,黄连5~6g,半夏12g,丹参15g,玉米须30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衰25例,获得较好疗效(中医杂志,,(12):)。此外,紫苏还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婴幼儿秋季腹泻、寻常疣等病。
附药紫苏梗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递给身边的朋友时,你在他们的心里会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