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尽管病症相同,但每个病症的产生的原因却是因人而异的。王长洪教授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开具适合病患的药方,体现出王长洪教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诊治理念。
案例一、
关某,女,41岁。因心情烦躁,情绪不好,间断性的打嗝6个月。近期以来打嗝频繁,影响休息。胃部嘈杂,反酸,大便不畅,舌尖红,舌苔薄黄,脉弦。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非萎缩性胃炎。
患者症状为肝郁气滞,治疗方法上要疏肝理气,和胃止呃。
处方:旋复花10g,红参5g,姜半夏9g,代赭石15g,厚朴10g,枳壳6g,紫苏梗10g,丁香5g,玄参10g,佛手10g,香橼6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0g,草豆蔻5g,甘草5g。
二诊:服用7剂以后,打嗝停止了,仍然反酸,大便不畅。
调整处方:旋复花10g,代赭石15g,党参10g,丁香5g,姜半夏9g,厚朴6g,枳壳6g,草豆蔻3g,紫苏梗10g,佛手10g,香橼6g,酒大黄6g,槟榔10g,百合10g,乌药10g,,甘草5g。
三诊:以上方剂服用7剂,大便通畅,偶尔反酸,原方剂加黄连5g,吴茱萸10g服用14剂,嘱咐患者自服用抑酸药,治疗Barrett食管炎。
按:肝属木,胃属土,土木相克。肝气疏通,胃气和降,这是肝与胃的正常升降关系。如果肝气失于疏泄,乘于胃土,就会导致胃的和降失常,逆气失膈,引发打嗝。
红参和代赭石是王长洪教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对药。红参大补胃气,代赭石有重镇降逆的功效。
案例二、
王某,女,57岁。胃脘疼痛2年多,近期加重。饭后饱闷,口苦,反酸,胃有灼热感,舌质黯红、舌苔薄白,脉弦。胃镜检查胃里有大量胆汁,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此患者的症状为肝胃不和,胆汁上逆;治疗上要平肝和胃上逆。
处方: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姜半夏10g,草豆蔻10g,党参10g,厚朴10g,枳壳10g,吴茱萸10g,黄连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丁香5g,甘草5g。
二诊:服药7剂后,胃脘部疼痛缓解,仍有饭后胃部堵闷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姜半夏10g,草豆蔻10g,党参10g,厚朴10g,枳壳10g,吴茱萸10g,黄连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丁香5g,佛手5g,香橼10g,紫苏梗10g,莪术10g,甘草5g,7剂。
三诊:症状缓解,原方去吴茱萸、黄连,续服14剂。
按:胆为六腑之一,宜通宜降,胆通有助于肝气疏泄,胃气下行。如果情绪失常,饮食不规律,体质虚弱引起肝的疏通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失调,胆汁无所节约,当降不降而上逆犯胃,就会产生此病症。
王长洪教授认为通降胆胃失本病的基本治法。全方重在疏肝降胃,肝的疏泄功能正能脾胃升降有序,气机调畅,胆液才能依循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