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胃痛,中医病症名,又称胃脘痛,是指
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黏膜脱垂等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据统计显示
中国胃病新发病例已经接近
全世界胃病人数的一半
胃病已经成为中国之殇
胃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多发于35岁以上人群
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
翻了一番
别急
下面就请出我们的中成药!!!
治胃痛非处方药分类上场
食滞型
香砂平胃丸
苍术、陈皮、姜厚朴、木香、砂仁、甘草
健胃,舒气,止痛。
用于胃肠衰弱,消化不良,症见胸膈满闷,胃痛呕吐。
口服。1次6g,1日1~2次。
六味安消散
藏木香、大黄、山柰、北寒水石(煅)、诃子、碱花
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
用于脾胃不和、积滞内停所致的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苔厚腻、脉滑实;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所致痛经。
口服。1次1.5~3g,1日2~3次。
脾胃虚寒的胃痛、便秘及热结血瘀痛经者慎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应慎用。
气滞型
气滞胃痛颗粒
柴胡、醋延胡索、枳壳、醋香附、白芍、炙甘草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
胃痛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所致胃脘胀痛,痛窜胁背,气怒痛重,嗳气,纳少,大便不畅。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切除术后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1次1袋,1日3次。
肝胃郁火、胃阴不足所致胃痛者慎用;孕妇慎用。
胃苏颗粒
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炒鸡内金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1次1袋,1日3次。
脾胃阴虚或肝胃郁火胃痛者慎用;孕妇慎用。
三九胃泰颗粒
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
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
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
虚寒性胃痛及寒凝血瘀胃痛者慎用。
肝火犯胃型
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
泻火,疏肝,和胃,止痛。
肝火犯胃所致胃痛、胁痛。
胃痛肝火犯胃所致胃脘疼痛,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吞酸,胃中嘈杂,呕吐酸水,口苦,不喜热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胁痛肝火犯胃,肝络失和,肝失疏泄所致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呕吐吞酸,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1次3~6g,1日2次。
脾胃虚寒胃痛及肝阴不足胁痛者慎用。
加味左金丸
姜黄连、制吴茱萸、黄芩、柴胡、木香、醋香附、郁金、白芍、醋青皮、麸炒枳壳、陈皮、醋延胡索、当归、甘草
平肝降逆,疏郁止痛。
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躁易怒、嗳气吞酸,胃痛少食。
口服,1次6g,1日2次。
肝寒犯胃及体虚者慎用;孕妇慎用。
脾胃虚寒型
小建中合剂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胃痛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失于温养所致。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遇冷后发作或痛甚,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落或迟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1次20~30mL,1日3次。用时摇匀。
阴虚内热胃痛者慎用。
香砂养胃颗粒
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醋香附、枳实(炒)、豆蔻(去壳)、姜厚朴、广藿香、甘草
温中和胃。
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痞满、胃痛、纳呆。
痞满脾虚不运,胃气阻滞所致。症见不思饮食,脘腹痞满,胸脘堵闷,嘈杂不适,舌薄白,脉细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见上诉证候者。
胃痛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症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脘闷不适,呕吐酸水。胃炎、溃疡病见上述证候者。
纳呆脾胃虚弱,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所致。症见不思饮食,食则饱胀,大便稀溏,体乏无力。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
胃阴不足或湿热中阻所致痞满、胃痛、呕吐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及酸性食物。
脾胃气阴两虚型
养胃舒颗粒
黄精(蒸)、党参、白术(炒)、山药、菟丝子、北沙参、玄参、乌梅、陈皮、山楂、干姜
益气固本,滋阴养胃,调事中焦,行气消导。
用于脾胃气阴两虚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灼热疼痛、痞胀不适、口干口苦、纳少消瘦、手足心热;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1次10~20g,1日2次。
肝胃火盛之吞酸嗳腐者慎用。
当然,胃痛并不只有这几种分类
此处也只是举了一些非处方中成药的例子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简称OTC药)
注意!!
①购买前最好询问医师,进行简单辩证,使用药准确
②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者,医院就诊
③药物应放置在儿童不能触及处
④过敏体质者慎用
⑤认真阅读说明书
本文章仅做科普使用
点个“再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