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论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古代创建的导引术、太极阴阳学说等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使相应的经络得到锻炼。明洪武年间,陈家沟陈始祖从阴阳开合往来,运转周身的道理,结合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悟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产生了太极拳。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们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陈家沟第十六世陈鑫著《陈氏太极图说》,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不愧为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丰碑,誉为武林圣典。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在习练陈式太极拳时,必须懂得经络的走向,对经络论有足够的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的行拳走架中。
陈鑫太极图说,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人体的任脉,督脉以及一些重要穴位的具体位置,将太极拳与经络的理论完美结合。
经络,中医指人体内气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以十二经脉为主,络脉方面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陈氏太极拳将拳术与经络的运输理论相结合,练内气打通经络。内气的产生即意识的干预,“打拳心是主”,以心为主,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中和元气随着意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意到,气到,劲到。特别是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先培养体内的浩然正气,这样才能使筋脉打通,一气相生,手眼灵活。
有人练拳多年得气的感觉不明显,健身效果不理想,没有注意开合虚实呼吸自然,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
在行拳时,头要直,神要领,肩要沉,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意守丹田,全身松柔,缓慢运行,这样内气就会加强。
而人体的许多穴位与内功的修炼及拳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打拳的关键在何处,在丹田穴和百会穴,太极拳的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为佳,丹田被认为是气海所在,为任督二脉的交汇处,呼气时丹田开启,内气沿任脉下降到丹田,即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锻炼方法,能使丹田的生机活跃,刺激产生真气。百会穴领其全身,打拳自始自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便无所依附。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百会穴,下达会阴穴,周身的劲往外皆发于丹田穴,向里收皆收于丹田穴,丹田穴为全体之气的归属处。比如闪通背,是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肚脐到丹田,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至百会穴,再越过头顶下降,直到长强穴会阴穴。具体地说,通背是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过百会穴至人中穴,任脉接住下行至丹田穴,这是引阳入阴一周,右手从裆部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至承桨穴,右手随身体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头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穴,这是由阴附阳又一周,等待右脚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起到上,督脉又自长强穴逆行而上至百会穴,然后做下势动作以掩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穴下会人中穴,任脉由承浆穴下行至丹田穴,这样通背一式,任脉与督脉沟通了三次。总之,太极拳的动作重点白癜风中药药方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