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野生紫苏

校园里不太见到紫苏,昨天在校园里发现了几株,很惊喜。

位置就在分院家属院的围墙东南角外的几棵雪松下。

今年的阴雨极多,阳光太少,以至于紫苏的味道不是很浓郁。但也足以通过味道辨别出她们了。

这几株紫苏的叶片锯齿非常大,有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平时家里种的锯齿没有这么明显。是细小的锯齿。

因为没有开花,借用几张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吧!

平时我们见到的叶片这种会多一点。

这是她的花絮,也能很明显的看到叶片背面的紫色

这张更近一些,更清晰一些

最近总是拍植物,在手机上看还不错,放到电脑上看总是不够清晰,聚焦点也不确定。也许我需要给我的微单买个微距镜头。

再说紫苏:

紫苏可供药用和香料用。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梗有平气安胎之功;子能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沉闷。叶又供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后者的香味。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业用。

紫苏古代则称荏,在中国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紫苏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苏子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

——百度百科

关于紫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虽然紫苏现在的食法总出现在包裹韩式烤肉或粘一层面衣制成日式天妇罗,再者就是将其卷起后切碎洒在越南米粉上作提味用,但是追根溯源,紫苏的原产地却并非日韩或东南亚,它可是道地的中国物种,并且我国很早便有了紫苏入馔食的记载,至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此说来,它几乎比某些以食用它而出名的地区成立的时间还要长久,甚至考证可得,日韩的一些食用方法都是继承自我国古代的紫苏用法。

《本草纲目》,李时珍曾云: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意思是,鲜嫩的紫苏叶和蔬菜一起吃,有的也可以用盐渍或是酸梅卤渍后当作佐菜吃,十分鲜香,在暑夏月份里还可以煮熟冲汤喝。

这种制法可以看作是泡菜的前身,其中的紫苏梅果至今仍是江浙一带的传统小食,清香扑鼻且酸甜可口,颇受喜爱。而文中的“菹食”则作“腌菜”讲,和韩式小菜及日本梅子渍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想必他们也是从中华饮食文化中获得的灵感再加工发挥形成的自身的特色饮食。

之后人们发现了紫苏的辛香气味对一些昆虫有良好的驱逐效果,并且用紫苏叶包裹肉类可以适当延长肉质腐败的时间,降低肉的腥气,增加清爽的草木味道。紫苏便用作防腐和香料。同时在食用油腻的炙肉或是气味厚重的海鲜品时,佐以新鲜紫苏叶碎片共同烹饪或是同紫苏渍菜共食,也具有清口解腻的功效。高丽国的烤肉、酱蟹等菜肴的食法也多是以此为范本而展开。

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吴客向楚太子描述饮食之美,讲到了“鲜鲤之鱠,秋黄之苏”。意思就是用秋天的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这种方法于平安时代传到日本并形成了当地的鱼生刺身的文化。

紫苏不仅是我国古老的香料,同时,关于它的药用论述也有诸多。《本草纲目》里论述紫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表明了紫苏的针对病灶位置;而在《本草汇言》中则十分全面地概述了紫苏的作用功效: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

并总结紫苏为“治气之神药也”,评价极高;到了《药品化义》中,紫苏兼具“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的功效,专门用于“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成为了放邪气出路之要药。

之后的历代本草典籍中对紫苏的药性药理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丰富,而紫苏则在人们的餐桌上频繁出现,逐步转为了药食两用的传统食材,到了现代,人们开始对紫苏中的某些生物活性性质进行研究,并在护肤、医疗、副食等领域开发出了多样化的产品,而研究内容也从紫苏叶扩大到了紫苏梗、紫苏籽等相关部分。

关于紫苏的人文故事及内涵

有人认为关于紫苏各种名称其实要细分起来,所指代的具体实物也是略有不同的,这其中便是较为有雅趣的人文误会了。我国紫苏物种有两类,叶片单面或双面呈现紫色的为紫苏,古称“桂荏”,而叶片纯绿色的则为白苏,古称“荏”,由于二者性味归经类似故不作特殊区分。

有一古语为“荏苒”,现在作“时光流逝”讲,而原本则指代的是特殊的紫苏——白苏,荏草在萌发之处风姿柔弱,颇得文人墨客的喜爱,故而《诗经小雅》中有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便是寄托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另外还有诗词写道“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用以感叹年复一年的时光易逝,这便开启了紫苏与时间的象征联系,劝诫人们珍惜光阴,紫苏的别称“荏”也有了独特的人文沉淀。

在紫苏背后的历史典故中,它和我国著名的医家华佗还有些关系。相传有一日华佗外出采集草药,傍晚寄宿于客栈里用饭,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大声嚷嚷很是喧闹,那桌上摆了几大盆肥美的螃蟹,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立刻拆解入腹大快朵颐。

看着那群年轻人,从他们的话语中得知他们原来是在比赛,看谁胃口大,能够吃得又快又多。时值深秋,正是天气转凉的节点,华佗身为医者,一片仁心,便上前劝诫道,这螃蟹性凉,适量吃一些品尝鲜味便可,万万不能食多,否则会引起腹泻及各种身体不适。

然而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正在打赌的兴头上,哪里会把华佗的话放在心里,他们一个接一个,吃得满嘴流油,看着好不痛快。到了夜深人静,客栈的房间里突然呼痛声此起彼伏,华佗也被吵醒,一听便是傍晚比赛吃螃蟹的那几个年轻人的声音,他虽然知道原因,但苦于没有解决办法,只得在屋中来回踱步。

此时华佗忽而想起去年在河边采药时,曾见到一小水獭吞食了一条大鱼,撑得肚子像是皮鼓一样滚圆,难受得不行,四处寻找什么,直到爬上岸吃了一种紫色的叶片才缓过劲儿来。

华佗想,这螃蟹和鱼都是水产,那紫草叶子必然也能起到些作用,便立刻采了些带回给这些年轻人煎熬成药汁后服用。过了一会儿,这些人果然恢复了些力气,都很不好意思,有的人询问华佗那妙药究竟是什么东西,华佗想了想,说,既然这叶子是紫色,吃了又能叫人舒服,不如就叫它“紫舒”吧。这“紫舒”在后世相传时发生了误传,久而久之,就成了“紫苏”了。

原产于我国的紫苏现在却能在其他国度也受到欢迎,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想必这也是紫苏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力量吧。

——百度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sugenga.com/zglj/5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